文/王充闾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诗人一向是情感丰富,多思善感,又兼少达而多穷,因而,悲秋几乎成了诗人的职业病,“自古逢秋悲寂寥”,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其时,刘禹锡正遭贬朗州。一般地讲,情随境迁,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在诗文中流泻出悲凉、凄苦的意绪。可是,他大异其趣,此诗未现丝毫愁苦衰飒之气,也没有跟着古人去咏唱悲秋的常调。相反地,倒是通过凌云直上的白鹤意象,来咏赞晴明壮美的秋天,唱出了昂扬奋发的励志高歌,读了令人心胸开阔,意兴盎然。
诗言志,诗情与意趣、志气、情怀同构。在这里,鹤成了不屈志士的化身,也是诗人自己的昂奋精神的形象体现。
两首诗都在秋色、秋光上做文章,主旨也基本一样,但写法上别出心裁,同中有异,各臻其妙。不同的是,前一首开头两句,通过议论,陈述观点;后一首则是描绘秋天的景色:山明水净的夜晚,寒霜降落,几树红叶摇曳在浅黄色的秋林之间。两首诗的后两句,均是由景入情,抒写形象化的寓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仰望“晴空一鹤”,或者登上高楼远眺,一则荡引诗情,心神为之一快,一则面对苍凉萧瑟的秋光,顿觉清爽入骨,思想澄净,心境深沉,精神振奋。而那千娇百媚、姹紫嫣红、繁华浓艳的春色,却只会挑动、嗾使你沉酣迷乱,浮躁轻狂。
诗人把清澈入骨的秋光和惹人迷乱的春色加以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艰难的境遇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而处于闲适逸豫的生活,如果缺乏足够的自觉,便很容易壮志消磨,沉湎迷乱。
就艺术表现来说,两首诗都运用了即景抒怀技巧与拟人手法,值得很好地赏鉴。诗评家倪其心有言:“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这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