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闾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始建于北周。楼高三层,视野开阔,登临此地,前可眺望中条山,下可俯视黄河,为当时游观赏景的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多,此诗为其佼佼者。
诗人登高望远,即兴抒怀,运用由景及理、景入理势的手法,阐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思妙蕴,值得深思。
上联登楼所见:一轮白日傍着远方起伏的群山,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西沉;流经楼下的黄河,滔滔滚滚,奔腾而去,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通过简练、朴素的语言,对长天秀色、万里河山的勾勒,令人胸襟为之一快。
下联即景抒怀,把理念、意趣巧妙而自然地融入景物、情事之中,使诗的蕴涵进入更高的境界。可是,读起来却又觉察不到诗人是在着意讲理,只是阐明登楼的切身体验罢了。而这种体验,恰恰彰显出一种至真至上、具有哲理品格的人生感悟,使广大读者饱受壮怀激烈、豪情四溢、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当代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指出:“这后两句诗还有更深刻的含意。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它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一种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做任何事情,要从高处看、远处看,才能看得广阔,看得全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原因就在这里。”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本诗具有独特的地位。除了意境高远,内蕴丰富。在艺术技巧方面也极具特点:其一,统摄力强,缩龙成寸。仅用二十个字,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全般景物,悉数收拢到笔端,状写出山河大地雄浑浩荡的气魄,反映了主观上胸襟的博大、视野的开阔,客观上空间的浩渺、宇宙的无限,把诗人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进取不止的精神境界,一一衬托出来。其二,景意相兼,妙于说理。本诗的最大长处,恰恰在于说理。像本诗这样天衣无缝地把道理融入到景物和情事里面,使读者不觉得是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就臻于妙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