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应用探索

2023-12-12 16:27孙杰曹红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
教育家 2023年40期
关键词:淮安职业院校红色

孙杰 曹红梅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

因地制宜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对优化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淮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淮安的职业院校就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知晓度不高;红色教育内容枯燥,体系化不强;融合教育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为构建更有效的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模式,我们通过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出了一条“实境启蒙—思想觉悟—政治认同”的实践路径。

路径设计与实施

实境启蒙阶段:找寻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政基因

实境启蒙阶段,强调实境“感知”,强化学生的情感生发。此阶段,职业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政基因,积极构建体验式红色教育实践版图。

打造“沉浸式”实践环境。淮安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包括恩来精神、新旅精神、刘老庄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等。淮安的职业院校可与周恩来纪念馆、新安旅行团纪念馆、刘老庄烈士陵园等签署共建共享合作协议,打造“沉浸式”实践教育环境。同时强化VR、微信等信息化技术和媒介的使用,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实境体验、宣传推广等活动,与革命历史事实对话,在思政教材内容与红色文化实景实物的相互融合中创新地方红色教育方式。

关注“地域性”时间节点。结合革命事件发生的时间,淮安的职业院校可将每年的3月和10月确定为“红色文化月”。依据周恩来诞辰纪念日、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新安旅行团成立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思政课程知识体系,以一条主脉络将相关红色文化故事串联起来,一体化设计、合理化架构、模块化融入思政专题课程,以此提升思政课实境教学实效。

开展“职业化”研学活动。职业院校可利用与地方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天然优势,用好地方企业红色资源,校企携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如淮阴光华化学厂、淮海印刷厂、淮安今世缘酒业等地方企业有着悠久的建厂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强化校企全方位合作,深入地方企业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拓宽思政教育的时空领域,积极培养学生奉献、协作、敬业与担当的工匠精神。

思想觉悟阶段:明确地方红色文化的课程元素

思想觉悟阶段,突出课程“研究”,强化学生的心灵触动。此阶段任务的重点和落脚点在思政课程教学上,职业院校应借助地方红色文化元素与思政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由点到线再到面,科学化、体系化设计,有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课程资源。

挖掘思政教材红色元素。职业院校应结合思政教材内容,深挖地方红色文化思政元素,构建课内课外互融互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地方红色文化包含非常翔实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证据,非常适用于思政课堂主体知识点的上下衔接,两者在框架和脉络上有着天然的一致性。以恩来精神为例,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杰出楷模”高度概括周恩来的精神品格,职业院校可将“六个杰出楷模”精神与思政课程中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知识点教学相对应;用“身边的”革命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

打造红色思政理论课堂。思政课堂是职校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彰显大思政教学体系的聚能优势,职业院校应结合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思想特征,制定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培养方案。学生素养要求上,明确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正确认知淮安地区的红色文化,大力继承与传扬革命老区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课程设置上,除规定的思政必修课以外,增加“历史上的淮安工匠”“淮安优秀传统文化”“淮安地方革命史”“淮安故事”等选修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元素;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探索使用体验式、研究式、情景式教学方法,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给学生布置红色主题探究任务,用亲和性的教育手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形成价值观认同。

开发校本红色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具有原生性和衍生性等历史特征,职业院校要注重地方红色文化的校本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地方思政教育研学基地,开发一系列地方红色教育微课资源,出版地方红色教育系列丛书,讲好地方革命英雄故事。同时建立数字化思政交互体验中心、思政融媒学习体验中心、地方红色文化学习驿站等平台空间,用虚拟仿真体验、红色基地打卡、网络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真正理解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

政治认同阶段:强调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

政治认同阶段,突出体系“建构”,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此阶段要精准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思政教育路径,引导学生自觉做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当代青年。

创新思政教育路径。职业院校要从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路径、成效和评价入手,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入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把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地方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育模式,通过打造红色魅力课堂、创建红色文化社团等形式,形成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树立红色文化自信。职业院校应通过开展红色歌曲联唱、红色理论讲坛、红色故事展播、红色电影欣赏、红色诗文阅读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开放和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将地方红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为思政教育所用。同时,充分发挥人才、专业和学科优势,依托地方红色文化的特色,持续做好地方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播和推广工作,将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发扬光大。通过强化主动思考与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红色文化自信,将红色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外化为自觉的言行举止。

传承地方红色基因。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形成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红色文化精神中所蕴含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不求回报的优秀品格,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义利观提供了正确指引。通过强化红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精神的过去,理解地方文化精神的现在,正确认识地方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要求;激励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将个人人生理想落到实际行动上,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建设中。

实践反思与解决策略

实践中,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往往面临课程建设、运行、成效三个维度的困境。对此,职业院校可通过以下策略进行解决——

认真贯彻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使地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程,就要进一步丰富教育主体,从思政教师扩展到教育基地工作者、革命人物原型等;进一步延伸教学场所,由原来的教室扩展到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等;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范围,从原来的一所学校增加到一个地区的同类别职业学校。通过科学设置、规范运行、合理评价,从师资、教材、理念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整合,逐步建立健全课程运行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建立思政教育地方资源联盟开发机制。通过一体化设计,进一步整合地方各类红色教育基地,明确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工作细则,积极推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建立淮安职业院校思政建设联盟,开发一系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思政红色教育特色课程,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创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考核体系。主管部门可将地方红色文化要素纳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考核体系,形成多元化、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机制。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学生综合发展等核心指标,从多个维度检验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强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并行运用,不断优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丰富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成果。

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课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搭建思政教育多元共建平台,明确共建的目标、路径、类型和方案,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各场景、全过程。

猜你喜欢
淮安职业院校红色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红色是什么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红色在哪里?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追忆红色浪漫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