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 |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而微观层面的高质量教育侧重于让个体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23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也进一步明确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辅相成,都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将个性化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立起来、对个性化教育理解过于片面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全面地了解个性化教育的内涵,直视当前个性化教育推进中的问题,并反思其原因,从而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有不少理念都突出强调了“个性化”培养目标,然而在实践中却鲜有学校能真正落实到位,其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将个性化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或艺术教育。一些教师或学者将个性化教育的概念简单化,认为其就是特长教育或艺术特色教育;一些学校没有深入认识个性化教育的概念和本质,将个性化教育简化为艺术教育、体育或其他特色校本课程,对个性化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忽视了个性化教育的宗旨,导致个性化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将个性化教育等同于模式化教育。有一部分教育者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因此他们选择采取固定模式或程序开展“个性化教学”,而不是将其看作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导致个性化教育的窄化、固化。
将个性化教育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一些教育管理者误认为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化教育是冲突的、矛盾的,二者不可兼得,因此在其教育实践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特色”而忽视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或因为强调全面发展而遏制个性化的教育追求和可能。
标榜自己的个性化教育导致形式主义。一些教师喊着“个性化教育”的口号,将之当成一种时髦的标签并以此标榜自己,实则在其“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给予学生差异化的指导及学习上的自主选择,导致“个性化”变成流于表面的“作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教育策略。
过分夸大个性化教育的功能,认为个性化教育无所不能。在个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部分极端的人,因为坚决反对传统教育理念而过分夸大个性化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甚至认为个性化教育无所不能,忽视了教育改革中的许多其他重要理念和路径。
拒绝个性化教育,认为个性化教育是“歪门邪道”。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个性化教育只是一些教育专家的言论和教育理念,与自己的教学无关,依旧坚持原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的则认为个性化教育开展起来费时费力,其成果无法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因此拒绝开展甚至将个性化教育视为“异端”。
真正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以上关于个性化教育的误读,我们亟须厘清新时代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为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打好“微观”基础。
首先,我们从四个层面来剖析“个性”一词的定义。从哲学层面来看,个性与共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即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个性又是与共性相对而言的概念,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社会学强调人具有个性与社会性,因此从社会学层面来看,人的个性是指个体稳定的社会特征以及整体精神面貌。心理学上,个性又称为人格,主要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教育学对个性的解读则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在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较为稳固而持久的综合性特征。
其次,对于个性化教育而言,同样也有多方面的解读——
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层面来审视个性化教育,其关注的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的是构建一种强调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机会并在其原来的基础之上获得最大发展、力争实现人人出彩的教育局面。
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来解读个性化教育,则强调学校要提供更加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从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丰厚土壤。
从跨学科实践视角认识个性化教育,学校应以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发展。
从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理解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同时注重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等个性化发展路径。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下落实个性化教育,要在“全面”与“融合”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同时关注不同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差异与个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诠释个性化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那么个性化教育也要重视对“三有”新人的培育,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素养的培育,帮助每一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新时代个人价值观。
从教师层面剖析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选择权,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共性化的学科素养,同时给予学生相对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做到因材施教。
从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的视角重新定义个性化教育,涉及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资源供给、评价手段等方面,学校应依托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数字资源,帮助学生实现自适应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个性化教育开辟更丰富、更可行的实践路径。
教育的个性化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似人们所认为的“对立”或“矛盾”,而是相融合、相平行的,但二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全面发展教育是以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而个性化教育则是以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学说为理论基础。其次,二者的出发点不一样,个性化教育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是在尊重客观现实前提下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而全面发展教育更多是一种客观要求。最后,二者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全面发展教育侧重于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个性化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某一或某几方面发展差异的合理关注。
同时,全面发展与个性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个性化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二者互为支撑、彼此促进;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总而言之,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化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要同时融合进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在评价过程中二者都需要关注,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