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哈性质形容词的不对应现象探析

2023-12-12 01:01张佳敏成世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6期
关键词:哈萨克语形容词白色

张佳敏,成世勋

(伊犁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语言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与语法和语音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传递一点点信息;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传递任何信息。”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体现出事物性质特征在程度上的差别,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1 性质形容词概说

1.1 性质形容词的定义

对形容词做出突出贡献的,也是深受大家认可的形容词分类的提出者朱德熙先生主张形容词具有简单形式,并按照形容词的内部构成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本文重点在于研究性质形容词,它是形容词大家族成员之一,是 “状态形容词的对称”,是表示事物属性和特点的。

1.2 性质形容词的特点

(1)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很”、否定副词“不”修饰。例如“很快”“很好”“不好”等。

(2)一般要重叠或加 “地”才能修饰动词,如 “慢慢地躺下”“呆呆地望着海面”等。

(3)少数性质形容词可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如“老实交代”“快来”等。

1.3 汉语性质形容词

在黄伯荣、廖旭东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中提到:“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简单’‘太小’。”[1]也有特殊情况,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或者因为本身带有某种程度意义,又或者因为是表情态的,便不能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根据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分类,因为性质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属性的形容词,又可以分为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和多音节性质形容词。

(1)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如大、小、多、少、轻、重、冷、热、快、慢等。

(2)多音节性质形容词。如伟大、勇敢、坚强、开开心心、简简单单等。

1.4 哈萨克语性质形容词

在哈萨克语中,对于形容词的分类,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一种观点是:根据词的意义将形容词划分为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根据词的构成将形容词划分为单纯形容词和合成形容词。都力坤在其自编教材中指出,“与某个特定的事物无关、以自身的词汇意义直接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的形容词叫性质形容词”[2],并将性质形容词分为以下几类。

(1)表示事物颜色的性质形容词。如:红色—qəzəl。

(2)表示事物形态的性质形容词。如:老的—kæri。

(3)表示事物品味的性质形容词。如:可口的—tætti。

(4)表示人或动物性情的性质形容词。如:老实—momən。

(5)表示事物品质的性质形容词。如:好—ʤɑqsə。

“在分类上,汉语中有性质、状态、可重叠、不可重叠形容词,哈萨克语中有性质、关系形容词。”[3]性质形容词研究没有其他词汇详细多样,但也颇有研究价值,非常具有挑战性。

2 汉哈性质形容词不对应现象具体分析

分析任何问题,不管是因为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还是因为思维差异,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得到的结论大不相同。根据汉哈两种语言中意义不对应词汇特点的分析,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具体分析。

2.1 常用性质形容词的不对应现象

(1)大。如:ɑttəŋ kisinegen dɑwəsə təm qɑttə.(马叫的声音特别大。)

在汉语中,“大”的本义是表示在数量、面积、容积等方面与“小”相对的概念,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如“大风”“大雨”“声音大”等。在哈萨克语中,“qɑttə”是坚硬的,“大”可以用 “ulə/ɑləp/zor/dæw/ulken”等表示,在这里形容声音大时却没有用到前面所举的词,而用了 “qɑttə”,在这里汉语中的 “大”与哈萨克语的“大”是不对应的。

(2)重。如:menəŋ qulɑʁəm ɑwər,qɑttə søjleme seηiz estj ɑlmɑjmən.(我耳朵不行,你不大声说话我听不到。)

在汉语中,“重”本义是质量或密度大,与 “轻”相对。转义表示分量,也表示程度深。如“重伤”“重任”。还表示紧要,如 “重要”“郑重”等。在哈萨克语中,“ɑwər”是重的意思,在这里译为汉语 “不行、不好的”,放在句子中引申为听力差,“ɑwər”在这里还可以表示 “听力差的程度深的”,所以不用哈萨克语中的“ʤɑmɑn/nɑʃɑr”。在这里汉语中的 “重”与哈萨克语中的“重”是不对应的。

(3)轻。如:ɑqərən søjleηiz,bɑlɑ ujəqtɑp ʤɑtər.(您轻声说,孩子正在睡觉。)

在汉语中,“轻” 的基本含义是指分量小、程度轻,认为容易、轻松,与 “重”相对。如 “轻便”“轻快”等。在哈萨克语中,“ɑqərən”是慢的意思,速度慢、迟缓,在本句中译为汉语的“轻声、小声”。在哈萨克语中表示 “轻”的词是 “ʤeηil/oηʁɑj-ospɑq”等,在这里哈萨克语中的 “轻”与汉语中的 “轻”是不对应的。

(4)冷。如:qərʁj qɑbɑq soʁs dæwiri ælde qɑʃɑn ɑqərlɑstə.(冷战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汉语中,“冷”表示温度低,与“热”相对,如 “冷汗”“寒冷”;还表示不热闹、没人过问的,如 “冷冷清清”“冷酷”等;“冷”还是中国姓氏之一。在哈萨克语中,“qərʁj”是战鹰、红脚隼,在这里 “qərʁj qɑbɑq”是冷战,哈萨克语中 “冷”是 “swəq/slqən”,这里哈萨克语中的“冷”与汉语中的“冷”是不对应的。

2.2 颜色词方面的不对应现象

颜色词不仅能反映色彩的物理属性,还有多种多样的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成燕燕副教授在《现代哈萨克语词汇学研究》中指出:“哈萨克语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具有多元性。即一个颜色词并没有必然的联想意义,它有多种联想意义。”[4]杨凌按照哈语形容词的意义和作用对形容词进行分类时,提出颜色词也是性质形容词。“颜色词在浸入了文化载体后,就成了某种象征物。汉族和哈萨克族的不同文化,使本来相对应的颜色词带上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因而又成为不对应的词,这就给理解颜色词的全部内涵带来了困难。”[5]笔者以白、黑色为例,对汉哈语言中颜色词的不对应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2.2.1 白色

在汉语中,“白”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颜色词,“白色”常表示丧葬、恐怖、失败之意。如:以白色作丧服,战败的一方以“举白旗”表示投降,把付出了行动得不到回报称为 “白忙活”等;也有阴险、狡诈、不劳而获之意。如:在戏曲中,奸雄的妆容一般是白脸,生活中我们也把常常做得罪人的事称作“唱白脸”。当然“白色”也有褒义的一面,表示正义、纯洁之意。如“白衣天使”。在哈萨克语中,白色“ɑq”象征着纯洁、平安、善良等,白色是哈萨克族最崇尚的颜色,哈萨克族人民赋予 “白”的语义,除了本身的颜色义之外,更多的是褒义色彩的转义,且其族名 “哈萨克”就是白天鹅,象征祥瑞。哈萨克族人会用“ɑq”来表示奶制品,这是汉语中不存在的,如“ɑq ʃɑj”意思是奶茶。

具体的不对应情况,如:“ɑq ɑstəq”在哈萨克语中是细粮,但不能译为汉语中“白色的食物”;“ɑq ʤyrek”在哈萨克语中是 “忠诚的”,不能译为汉语“白色的心脏”;“ɑq køŋil”在哈萨克语中是 “心地善良的”,不能译为 “汉语白色的心肠”;“ɑq njet”在哈萨克语中是 “真心实意的”,不能译为汉语 “白色的心意”;“ɑq syjek”在哈萨克语中是“贵族”,不能译为汉语“白色的骨头”;“ɑq ʤol”在哈萨克语中表示“美好的祝愿,一路平安”,不能译为汉语“白色的路”等。

2.2.2 黑色

在汉语中,“黑色” 除了它本身的基本颜色义之外,其他的引申义都比较消极。如 “黑幕”“黑社会”等,是表示“违法或不能公开的”,是与人们的期待和向往相悖的。还有“黑心”“抹黑”“黑白分明”等,是表示“恶意的、坏的”。很少情况下“黑”也带有褒义,如:“黑马”,指竞技场上或比赛中非常有实力的选手,在重大活动中一鸣惊人的获胜者;“黑色” 也有刚正无私的象征义,脸谱中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一般会画黑脸,像包拯。在哈萨克语中,黑色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颜色词。“qɑrɑ”也带有褒义的一面,如:“qɑrɑ et”表示肉的品质好。“qɑrɑ”还有“美丽的”之意,如:“qɑrɑ køz”是美丽的眼睛。在阿妮丽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到:“在哈萨克语当中,黑色可以表示程度高,是哈萨克语当中常比较常见的用法,这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是没有的。”[6]如:“qɑrɑ qɑjrɑt”表示力气非常大。

具体的不对应情况,如:“qɑrɑ ɑstəq”在哈萨克语中是粗粮,不能译为汉语“黑色的食物”;“qɑrɑ bet”在哈萨克语中是 “不要脸”,不能译为汉语 “黑脸”;“qɑrɑ syjek”在哈萨克语中是 “出身贫贱的人”,不能译为汉语“黑色的骨头”;“qɑrɑ tɑw”在哈萨克语中是“大山、高山”,不能译为汉语“黑山”;“qɑrɑ qɑʁɑz”在哈萨克语中是 “离婚证书”,不能译为汉语“黑色的纸”等。

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对应的现象,给理解颜色词的全部内涵增加了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应当不断努力丰富和充实这些词汇,努力掌握其全部内涵,这有助于两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汉哈性质形容词的不对应现象产生的原因

任何两个民族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按照汉哈两种语言中性质形容词不对应词汇的特点,该文将两种语言中部分性质形容词不对应现象产生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类。

3.1 地理、生活环境的差异

汉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演变而来,以茶为饮料,以谷物为主食。哈萨克族为游牧民族,以奶茶、牛羊肉为主。生活环境和习惯不同,语言的使用自然存在差异。

3.2 词汇化或成语化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哈萨克语中,都存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中形成的一部分固定的词汇,被用来形容或修饰特定的事物,有些搭配性质形容词的词组逐渐词汇化或成语化。如:“ɑʃəq ɑwəz”在汉语中是“张开嘴巴”的意思,而在哈萨克语中表示 “大嘴巴、总把事说漏嘴”。

3.3 形容词名物化

张定京教授在《现代哈萨克语实用语法》中指出:“形容词本是表达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它本身不代表事物,因此,不辍接领属性人称词尾,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但有时因表达简洁的需要,可用形容词直接代表具有该性质的事物,起名词的作用,这便是形容词的名词化。”[7]这也会导致不对应现象的产生,如:人们大都喜欢大个儿的水果,其实有些水果是小个儿的好。

eldiŋ købi ʤemistiŋ ylkenin ʤaqtəradə,isʤyzinde kejbir ʤemistiŋ ʤaqsəsə kiʃisi.

这里的“大个儿”“小个儿”在汉语中是形容水果的大小,表性质,译为哈萨克语时,缀接词尾用作了名词,理解为“大个儿的水果”“小个儿的水果”。

3.4 多义词

多义词是语言词汇中的特殊重要组成部分。在宋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据张志毅先生统计,《汉语大词典》中的多义词数量大约接近50%。”[8]黄忠祥在《哈萨克词汇与文化》中指出:“哈萨克语‘bet’的本意是‘面部’(adam beti 人的面部),其转义和引申义有‘表面’(ysteldin beti 桌子的表面),‘页’(kitaptin beti 书页),‘方向’(bet tyzew 认定方向)等。”[9]多义关系的形成依靠词义的模糊性,很容易导致两种语言发生不对应现象[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仅汉语中的性质形容词在哈萨克语中会发生不对应现象,而且哈萨克语中的性质形容词在汉语中同样会发生不对应现象。哈萨克语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汉语更是语义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于两种语言的理解,也会使汉哈语中的性质形容词发生不对应的情况。性质形容词是一种普通的词汇,但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对汉哈性质形容词不对应现象的研究也不失为了解其背后文化理据的手段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都不可避免与其他民族有交流和接触,因此在学习哈语的过程中就不能只学习和掌握其一般意义,还需要注重文化背景、地理和生活环境对词汇内涵产生的影响。

猜你喜欢
哈萨克语形容词白色
认识形容词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哈萨克语附加成分-A
哈萨克语比喻及其文化特征
“v+n+n”结构的哈萨克语短语歧义分析与消解
形容词
哈萨克语植物词汇的文化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