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法及风格特征分析

2023-12-11 12:06:27彭丰
艺术大观 2023年32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民族音乐

彭丰

摘 要:钢琴曲《春舞》作为“中国钢琴乐本土化”历程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融入了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并借鉴西方浪漫主义作曲技法创作而成,在这首作品中可看到中国民族式和声的丰富应用,笔者将通过曲式结构、作曲技法、和声技术以及民族元素几个方面对《春舞》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春舞》;曲式结构;作曲技法;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2-00-03

一、作品简介

孙以强的作品中,带有民族元素作品众多,其作品大多源自人民生活,如《谷粒飞舞》《春舞》等,在留学期间,孙以强涉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以后的创作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硕士毕业后,孙以强先生受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的邀请一同前往新疆采风,当时正值葡萄成熟之际,孙以强看到新疆人民在忙碌地采摘葡萄,欢歌笑语庆祝丰收的景象,激发其创作热情和灵感写下了《春舞》这首极具新疆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灵感来自新疆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这首作品极具新疆歌舞特色,描绘了新疆葡萄园硕果累累、人情味足的欢乐场景,刚好印证了“音乐源自生活”,有了鲜明的新疆民族音乐特色以及西方浪漫主义创作技法的大胆运用,也使得这首曲子更具有独特性。

二、曲式结构

《春舞》这一作品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如表1所示。

三、旋律主题设计特点

引子部分是1-18小节,调性为D大调,分为四个乐句,像是一问一答的语句进行着。第一句五小节,前三小节是呈现出上行走向的问句,高低声部呈现出反向进行,低音的线性进行也十分明显,夹带双音琶音增添旋律色彩。4-5小节为答句,右手六度双音向上级进,左手低音保持,中低音声部将音程由五度扩展至八度。虽只有三个简单的和弦,却能感受到空旷、悠扬的音色之美;第二句像是加入三连音的问句,有点急切,像是涓涓细流的溪水,它的回答依旧是三个和弦,回答的轻巧又富有内涵;第三句为首句材料引申而成,下方加入临时色彩的变化音,造成色彩上的对比,像是对第一句的重复提问,似乎是在强调这句话,左手和声更加丰富,音乐表现更加紧凑;第四句并没有重复三连音,而是用了新疆的典型节奏型引入主体部分,以此来烘托气氛,为呈示部做了铺垫,每个乐句的长音停顿都有一个高八度的琶奏回声呼应,使音乐显得动荡摇曳又具有空灵深远的意境[1]。

第一乐部可进一步分为再现的单三部。19-29小节为A乐段,调性转到d小调。a乐句左手是典型的新疆节奏风格,切分节奏加双八分音符,有种摇摆的感觉,单独演奏两个半小节,右手才开始进入主旋律,弱起开始级进上行小乐节,上行二度模进发展一次,用综合手法引申发展经过连续十六分音符波浪发展落在属音A上。右手旋律在24、28、32小节处加了一些波音,使得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不再单调,更加有活力、更欢快。b乐句同a乐句作倒影手法得来。随后是A1乐段,是对A乐段的变奏重复。30-33小节a1乐句音乐旋律呈上行,像是一个问句,在a乐句基础上乐节尾部做连续上行小尾巴至高八度的原尾音,并将连续十六分波形旋律进行加入了八度向上跳进增加音乐内部张力,表达出一种激情昂扬的情绪。而b1乐句34-37小节呈音乐旋律下行,像是对上一句的回答,也是对整个a乐句的回答,加花手法同a1乐句,同时依然互为倒影。

38-53小节为B乐段,调性回归D大调上,旋律在右手高音区整体明亮宽阔,和声的对比更加强烈,上下声部形成交错切分,内聲部织体加厚充实,使音乐更富有感染力。c乐句38-41小节左手引入新的节奏织体,带有休止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旋律部分依然运用综合手法,将短小乐节重复两次后引申发展,中高声部在停顿长音处加入三和弦填补节奏空白,同时左手在句读音处再现经典节奏型。42-45 小节左右手节奏型一样,整齐的和弦合奏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左右手齐奏经典节奏型,旋律以级进为主,其中出现两次下行四度大跳,左手低声部切分大跳伴随着八分音符级进。c1乐句46-49小节是c乐句的加花变奏,旋律提高八度演奏,将原有中高音区三和弦变为带休止的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左手每小节满拍双音铺底,中低音区以十六分音符交替的上行下行把乐句拉长,使和声织体更丰富,情感更深厚,直接把呈示部推向高潮,d1乐句50-53小节是d乐句的加花变奏,在保持原乐句基本节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了许多辅助经过音,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丰富了音响效果,使音乐更加生动形象。

随后是第一乐部的再现段A2乐段,调性再次转到d小调上,旋律变为八度双音叠置。右手旋律部分整体呈上行推进的形式进行,每一句尾出现有三十二分音符的高音,在高音区与主题旋律做回声应答相呼应,像是鸟叫一般清脆,再次体现出“舞”的主题性。从64小节开始基于原乐句的扩充,并且开始做渐强处理,为 67-70小节的下行音阶做铺垫,以极弱力度和减慢速度演奏,作者希望整体音乐色彩黯淡下来。71-73小节以倒影手法极弱的上行音阶,停在主音长音上,不仅给呈示部做了完美的结束,又为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第二乐部,由三个段落组成。74-93为C乐段,转向bB大调,左手由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逐渐加快,e乐句弱起由连续十六分上行音阶引入,随后连续短小乐节完全重复,节奏型高度统一,四小节后前四小节向下二度模进变化重复。86小节开始f乐句是e乐句的模进延伸,与前乐句形成呼应和色彩变化,加强音乐材料的存在感,左手从e乐句延续过来的五度空音和弦在根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逐渐降低中低声部,音程由五度缩减至四度再到三度。93-101小节是C乐段的变奏加花重复,旋律提高八度,下方变成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既形成音区上的对比又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旋律流动性更强。f1乐句低声部左手加入了新的材料为新乐段出现做准备[2]。

110-113小节为两个乐段之间的连接部分,音阶从高八度持续全音半音交替级进下行接续到114小节D乐段。g乐句8个小节,可分为4+4,前后两个小乐节几乎是完全重复,双手外声部八度叠加,旋律级进上下环绕,内声部的持续音随着旋律的起伏,与旋律音构成的音程不断的扩大与缩小,音乐情绪热烈奔放。g1乐句为g乐句的加花变奏,织体变为交错重叠的设计,使节奏变得更为紧凑,左手皆为低音半音进行整体旋律不变,音响效果更具层次感。h乐句依然延续g1乐句的织体,在第三、第四小节处做了变化改动,旋律声部连续的快速上行随后回落,继而继续错落演奏两小节后再次出现波浪式音阶,整个h乐句由这两部分素材构成,增添了新鲜感。随后h乐句完全重复一次由下行音阶接续至E乐段。

E乐段大多是双手交替的八度半音阶进行,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但调性却不稳定,总是在G大调和g小调之间徘徊不定,这里运用托卡塔式手法使音乐一层一层地递进、和声冲击,以至全曲达到高潮。两个乐句交替重复一次,以弱起的连续八分柱式和弦引入,左右手交替八度双音,引用D乐段音乐素材,为整首作品情绪最饱满的高潮段,在八度交替的转换变奏中上下翻涌,呼应进行。158-167小节为扩充的新乐句,音乐素材延伸发展,将节奏做了舒缓调整,引入八分音符高低错落,并在165、166两个小节出现了两个不融洽的和弦,以震音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束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把这一段推向情绪的最高点。经过一小节休止后,169-175小节是与再现部的过渡,连续十六分音符做旋律波状推进,柱式和弦做句读停顿,音乐术语Recitativo意为宣叙,是极具抒情的几句话,预示着展开部即将结束,进入下一个主题。

再现部176-206小节,变化再现。调性转为D大调,更加明亮透彻,乐曲回到原速,再现A段旋律高八度呈现,A1段旋律放在了中声部,用八度双音叠置呈现,低音区织体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减法,更加简洁,高音区用上下行音阶在上方点缀,模仿春天的鸟叫,A1段扩充了一个乐句,将b乐句再次变化重复,并扩充两小节接续B乐段的出现。207-218小节在高八度旋律位置变化再现了第一乐部的B乐段,尾声完全重复b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左右手相隔四个八度高音持续主音d,低声部不断重复经典节奏型做减慢处理,经过再低八度的主音持续落在和声层丰富的极弱的主和弦上。

四、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

《春舞》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旋律发展方面如重复、模进和倒影等,纵向多声部写作技术方面除运用常规和声序进及情理之中却意料之外的和声选择,在调性设计方面也是布局巧妙,设计了同主音大小调之间的转换,如引子部分到A乐段以及A乐段到B乐段的调性转换和D乐段到E乐段之间向属调的自然过渡。

在西方作曲技法的加持下,民族式和声在这首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中国音乐中,纵向音程除三度叠置外,同时也设计了大二度、大小六度纵向叠置音程,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里这样的音程出现是被允许且能增强音乐色彩的。虽然由七声清乐调式写成,但其中偏音的使用依然需要考虑音乐整体效果,为了避免音响效果风格對撞,有时省略和弦中的偏音,用五声调式中的临近音代替,削弱了和声功能的倾向性而增加了其色彩性。如246三度叠置和弦中4为偏音,则改为236或256,不仅避免了偏音的不和谐性,还加入了大二度叠置这样民族色彩鲜明的和弦使用。在中部左手声部中可以看到作者使用大量五声性和弦,即在传统三和弦基础上省略三音,保留根五音的手法,空五度能较好地突出五声调式的音乐色彩,在中国钢琴作品中也较为常见。同时复合和弦也是作者在和声方面使用的一个亮点,指功能不同的和弦叠置在一起,从而形成音响上的立体感和复杂感,增强音乐色彩性[3]。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运用了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节奏和旋律调式,其中将自然音级进行升高或者降低来造成横向音级之间增二度的产生,这也是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首作品整体基于中国传统七声清乐调式创作,七声清乐从音级来看同西方大小调音阶相同,区别是在七声清乐中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使用较少,并通常被安排在节奏弱拍或强拍弱位,在这首作品中也有较好的体现。

五、结束语

《春舞》是一部既有明晰的新疆民族风格,也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音乐作品。孙以强先生的音乐笔触在中国钢琴曲未成熟之时大胆尝试,借用西方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来表现中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音乐风格,《春舞》不仅是孙以强先生个人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作者极具个人特色的音乐表现手法,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作曲家在探索“钢琴音乐本土化”道路中的一首代表性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国志.孙以强钢琴曲《春舞》创作手法与风格[J].北方音乐,2015,35(12):172+174.

[2]樊姝琳.浅析钢琴作品《春舞》的音乐特征[J].黄河之声,2021(09):45-47.

[3]周兰.孙以强《春舞》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究[J].四川戏剧,2011(03):118-119.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5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45:40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28:20
和声曲式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11:28:37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1:23:07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