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琴 王雅微
摘 要: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市场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的普及,会引起“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內容的变化,基于市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专业的细分化相对于以往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变化,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园林植物设计教学模式,成为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园林植物设计;应用型;教学模式;情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11-0088-04
“园林植物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针对景观设计方向而细分出来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以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并重,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设计协调好美与技术、空间与构造、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具有较高艺术设计修养,能从事各类植物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园艺师、土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方面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1 “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中现存问题
在目前的园林植物设计教学中,依然是理论知识学习和后期单一的设计训练过程,没有实际项目的课堂,仅仅局限于课堂课件图片静态展示。传统课程中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教学方法单一,授课时间局限于课堂时间,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仅限于课堂,缺少自主学习和探索、思辨、表达等能力的训练。同时课程内容跨越的植物种类较多,容易导致植物辨识困难、学生长期记忆困难、混淆等问题。再加上园林植物设计课堂授课是在单一空间下进行,学生无法感受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植物搭配组合的多样性,也无法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如高度、色彩、姿态、季相、变化、质地等。
1.1 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园艺师对植物造景的手法和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需要更侧重于如何结合实践层面来具体实施。而传统的“园林植物设计”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以主讲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理论教学结合实训训练。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模式也推动着教学质量和水平,但过分强调片面化授课方式,这使学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难免感受到乏陈可味,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整体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1]。“园林植物设计”教学模式包含理论与实训,而实训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学生为主,进行切割式练习,如道路绿化设计、庭院绿化设计、滨水景观绿化设计等,该类实训内容与景观专项设计课程实训内容相冲突。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不只是追求技术技巧的提高,还需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实操环节,学会如何在实践场地中让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融入特定空间场景中,完成实训内容,提升自我审美[2]。但目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化,大部分上课时间都是学生坐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实训内容,没有把时空的维度运用到园林植物教学过程中。
1.2 实训基地的缺乏
“园林植物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对于植物种类的了解需要触摸接触,对于不同植物的空间组合搭配需要进行实践操作,这些都需要有实际性的材料设施。因学生的理论学习到实际动手能力之间的转化难度大,又因为缺少对苗木的采摘、栽植和后期维护等,学生容易出现认识偏差、脱离实际、自说自话的局面。加上部分高校在实训环节实训基地数量的不相匹配,实训基地相对而言较少,缺乏设施材料,使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实操型体验,如苗木的采摘和维护、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的空间组合搭配等方面。
1.3 教师梯队缺乏衔接
每位教师应坚持全面了解、关心、尊重学生,促进学生进步与个性发展,注重与学生课内外的交流。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一方面“园林植物设计”需要讲解理论知识点,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大多是景观设计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但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缺乏较深入的了解,脱离企业和市场,无法细分到如此精细化的教学。部分老师对理论教学研究很多,但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现场演示,也阻碍着教学的延伸。
1.4 考核形式不合理
传统的“园林植物设计”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与综合大作业的成绩进行综合考察,往往由于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以小组的形式组成,小部分同学不积极参与,作业完成质量较低。因此,有必要围绕教学目的改革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总评成绩分为形成性评价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加大实践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通过线上考核、实践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改变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 市场导向化模式
所谓市场导向化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以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紧扣职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市场导向化模式主要让园林植物设计课程贯彻市场为引线,以实践为手段,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基于市场导向化模式的定位,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素养过硬、动手能力强、富于实践精神、敢于创新的专业人才。通过实战企业项目,启发设计思维,寻找相关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设计技能。让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知识链条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使学者可以进行多元化多渠道的学习。
2.2 拟真情境化教学模式
“情境化”教育理念是由日本学者多田孝至提出的,强调了理论知识应用于相关情境化的重要性[3]。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走进空间进行感受,增加亲近性,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和新奇性会带来空间的趣味性,“可视化”呈现园林植物空间效果。
“园林植物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课程已有教学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进行,通过集中实践的方式巩固理论知识。就现有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一般,本次课程建设拟引入拟真情境化教学法。将空间以情境化的建构手法加以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4]。通过导入情境化空间的概念,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使学生通过园林植物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更好地了解园林植物在空间环境的性质、作用,提高植物搭配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植物配置设计方案。如在场境化的空间进行实地的考察,了解当前完成植物种植需要的空间现场,如何较好地完成景观植物搭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真实且具有吸引力的仿真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沉浸式教与学。
2.3 递进化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教学设计模型,设计渐进式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从兴趣唤醒,到激发自主探索,到知识体系的构建。
2.3.1 针对初级学习者
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景观专业课程“园林植物设计”为例,实际授课学时为64学时,2.5学分。针对初阶学习者(20学时),采用“知识讲解+情景体验+爱课堂复习”的模式,重点是通过情境化体验和沉浸式场景感知与交互,激发学生对园林植物的种类和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进行重点分析,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2.3.2 针对中阶学习者
针对中阶学习者(20学时),采用“博思平台+案例研讨+小组项目”的模式,强调课前的线上学习,面授课堂则通过沉浸式案例资源构建与分析,利用博思平台教师创建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完成同伴学习,达成小组任务。
2.3.3 针对高阶学习者
针对高级学习者(24学时),采用“同伴分享+MOOC学习+技能实操+翻转课堂”的模式,重点是通过学生之间的文献和技能分享,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实操能力,并辅助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为情景式园林植物课程的感知体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参与式教学模式
(1)针对园林植物课程的视觉和多维特征,依托建模软件,进行沉浸式园林植物类群和案例资源库构建,如通过构建经典案例,西湖花港观鱼大草坪和拙政园听雨轩和留听阁等。通过对案例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实景采集图像,转化三维空间虚拟模型、SketchUP建模软件将平面CAD转换为3D空间模型,与三维全景虚拟图像拼合。使学生真实感知教学对象,以沉浸式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及艺术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园林植物种类进行情景认知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重要历史事件了解国内外植物景观发展历史。根据国外植物景观发展变迁的时间顺序,从古代造园时期、中世纪造园时期、文艺复兴造园时期、古典主义造园时期、自然风景式造园时期到近现代造园时期,国内植物景观发展变迁的时间顺序,从中国早期的植物造景、基本成熟时期、极盛初期、缓慢发展期、极盛发展期,形成系统的知识点串联。有益于学生对园林植物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加强长期记忆,并构建系统、综合的知识构架。
(3)通过汇报、对话、模拟微课、访谈等翻转课堂形式围绕园林植物进行讨论与辩论,分析中国植物景观类型特点,运用课程教程教授的“语言”分析植物景观的艺术特征。依托翻转课堂,学生可以更专注于主动学习,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解决与表达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对知识点更深层次的理解。
2.5 智慧化教学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国内互联网企业及教育部均大力支持和发展智慧校园事业。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智慧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线上线下教学及资源查找提供便利的条件[5]。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大数据精准查找想要的资料信息,高校也可以直接从数据资源共享库中获取。同时高校的数据也可以向平台共享,供其他高校的教学项目获取,为线下情境式教学课堂提供帮助。弥补园林植物经典沉浸式案例资源库构建的空缺,为高校提供一个线上案例资源参观与发布的平台,达到实时共享植物类群和优秀案例设计的目的,也有效推动高校交流,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时刻反思教育、不断优化教育方式的目的。
2.6 教师队伍多元化模式
“园林植物设计”课程通常根据植物种类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在园林植物中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其中需要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式教学,理论教学由专业老师进行教授,以及整体课程进度的把握,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等实操环节,可以引入企业老师举办讲座的形式展开,老师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应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由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战式教学。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可以现场感受实操的魅力,提升教学老师实操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丰富性,也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与此同时,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以适应未来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 评价、反思与即时奖励
3.1 注重过程评价与奖励
课后拓展思考的过程评价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设置详细的互评规则及互评训练,促进同伴学习。首先,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时,要求从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角度、从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有效投入出发,结合课程特点,体现过程性评价与自主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课程考核的有效度与可操作性,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设计。其次,在课程考核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所建议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关的命题工作,并同步给出评分标准与批改要点。最后結合学生成绩和日常教学过程,教师及时对学生成绩公布,并进行课程小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与不足,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与对策。
3.2 丰富结果评价的形式
结果评价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形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业优势,围绕知识点自主设计结果评价方式,为每个类型的最终成果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形式丰富的结果评价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考核方式上,采取理论知识+实训+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实践考核为主,多名老师共同参与考核,学生也参与互评,进行全面真实的考核。通过制定具体的考核计划,先让部分学生参与考核过程,根据教师制定的考核计划和要求参与考核,再成立学生考核小组,其他学生全程参与考核过程,鉴定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性,让学生在考核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了解自己作品的差距,同时学习其他同学作品的优点。
3.3 强调教学评价反馈
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的身份、行为、结果都是不断变化的。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评价方法。因此,要翔实地追踪学生的一切,通过事实来客观、真实地形成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立体化综合性评价方法,强调教学评价反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在线下通过交流和书写反馈的形式,由每位同学留言的形式反馈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在线上可以通过博思平台讨论板块等环节反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4 总结
针对“园林植物设计”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园林植物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来合理进行教学结构建设。“园林植物设计”教学改革工作只是起始阶段,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也仅仅是针对目前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实际上,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比如,课程的资源建设和线上资源建设的完善,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是否一致,特别是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认知等问题。所以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同时,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新形势来鞭策自己,继续深入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1〕葛祥国.《建筑史》兴趣教学两三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感悟[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08):29-30.
〔2〕于冰沁,王向荣.论园林植物配植形式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3):352-354.
〔3〕钟启泉.场景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学者多田孝志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06):3-6+30.
〔4〕杨宇.图像化叙事表达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装饰,2018,61(07):68-71.
〔5〕李宏伟,邵凯旋.高校智慧化学生工作模式理论模型建构与实施路径[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4):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