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路,请你自己走

2023-12-11 18:20陈伟
新教育·校园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校门口上学陪伴

陈伟

春去秋来,不知不觉间,我送走了一届六年级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一年级的45名孩子。我每次带着孩子们去食堂,穿过“风雨长廊”碰到初中部的老师时,他们都会好奇地问我:“那么多孩子蛮吵吧?不好管吧?”我每次都笑着说:“还好!还好!”其实身在其中,冷暖自知。此刻,我就说说我和孩子们的故事吧。

这不,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从9月份开学,每天早上父母将他送到校门口时,他就开始又哭又闹,声称自己想妈妈、跟爸爸还有几句话要说、舍不得奶奶等等,一副“生离死别”的场景。我当时有点慌,旁边还有其他家长在围观,同时又有些担心,不知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起先我跟孩子的母亲了解情况,家长解释说孩子小,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需要适应的过程,但后来,我从其他家长那里得知这孩子上幼儿园的三年,天天上校车那会就会哭得不能自已。我觉得这已不是适应的问题了。没办法,我无奈地允许其父母每天陪着孩子一起进教室,但结果就是将“生离死别”的地点从校门口转移到了教室门口,那不绝于耳的哭声令我头疼不已。这都开学半个多月了,别的小朋友都已经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他却仍然停滞在上学困難的状态,这怎么能行呢?

我再次约见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竟泪如雨下。孩子这样,他们也没有办法。面对家长的无奈与心痛,我想只有在根源上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事出必有因”。于是,我向家长详细了解了孩子幼儿园上学的情况和在家里与家人相处的状态,也翻阅了很多教学案例,并多次请教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分析。心理老师说一年级的小朋友可能会有很多原因出现类似的情况,但究其心理根源便是“分离焦虑”。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分离焦虑是婴幼儿与父母亲,尤其是与母亲产生亲密的情感后,面对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等情绪,主要表现为拒绝分离。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状态,没有适当保持亲子关系的界线,没有适时引导孩子接受与母亲的分离,便会导致孩子在上学时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找到原因后,我寻思着只有帮助孩子转化这种分离焦虑,让他逐渐接受与家人的分离,他才能顺利融入班集体,实现自主成长。

我马上约孩子的父母亲到学校与心理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了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心理老师说只要有针对性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就能帮到孩子,这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和内在自我的形成,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此时,虽然我心里很着急,但同时也明白对孩子只能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分离焦虑”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反抗阶段。孩子会有号啕大哭、又踢又闹的行为,他想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引起家长的关注,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时,先要让孩子面对与家人的分离。换句话说,这个阶段中,家人需要回避。于是我和孩子的父母商定每天把孩子送进校门后家长转身就走。是的,他走进校门了,但他开始在教学楼下哭。门卫保安看他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心生不忍,就让他待在保卫室里平复自己的情绪,有时老师们经过就去牵着他,有时他哭得实在厉害,书吧的老师就出来安慰他,有时他站在一楼楼梯口要上不上时,打印室的林老师就在旁边陪着他。每一次,我都会去寻他,温柔耐心地陪伴他,等他停止哭泣平复了情绪再牵着他回教室。同时我还主动和他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让他明白:哭闹的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渐渐地,孩子发现任凭自己如何哭闹,上学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虽然仍然会哭泣,但只是断断续续,吵闹也减少了,心理老师通过对他的行为和状态判断他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失望阶段,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时,就需要我们更加温柔地陪伴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之外的其他人对他的认同和爱,然后逐渐接受分离的状态。基于此,在校我时刻关注他,希望通过在学校点滴的表扬能让他感受到更多的认同和温暖,继而得到成长。在课堂上,我抓住每个应该他被表扬的机会,及时鼓励道:“要是你早上能独自进教室就更棒了,大家都会更喜欢独立的你。”课下开展活动时我有意让活泼热情的孩子带动他,更是引导其他孩子每天早上在校门口碰到他,就牵着他一起进教室。渐渐地,他在学校“出名”了,我也跟着“出名”了。我经常被问道:“陈老师,那位'哭哥'今天迟到了吗?”这一度令我又尴尬又无奈,在教育这帮孩子的过程中,我对他倾注了格外多的爱,理解和尊重他的情绪情感。其实,他每天在学校可开心了,为什么就是进校门的那会儿迈不开腿呢?真的是孩子不爱上学吗?真的是我们给他的爱还不够让他有安全感吗?这段路,家长陪着他,老师同学牵着他,可很多时候,爱不仅是陪伴,不仅是付出,更需要适当的放手。孩子,这段路你得自己走。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这棵有助于他成长的“青藤”,让他自己爬出来。

最后,孩子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超脱阶段,虽然在放学时见到家人还会不开心,可是他已经在内心接受了与家人的分离。在这个阶段中,只要家里人能够保持好平和稳定的心态,就能帮助孩子迅速恢复。与家长沟通好后,我找孩子进行了面谈,与他约法三章:第一,下个星期我每天提前到校门口接你,咱们一起进教室。第二,我只接你一个星期,接下来的时间你得独自进教室。第三,如果你还没有长大,欢迎你明年再来。走进教室这段路,谁都无法替你走或带着你走,请你自己走。他思考了很久,眼含泪水,点着头说:“嗯。”虽然他答应了,但我心里还是很忐忑,这种“威逼”他能承受吗?这棵“青藤”他能抓住吗?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每天早上提前在校门口等着他一起进教室,在11月初,他终于能独自地高兴地跑进教室跟我打招呼,我仍然记得那天他的笑容很灿烂,那天他的声音很清脆,那天他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感和轻松感。

每个宝贝都应该被善待和呵护,每种不同都应该被理解和包容!但爱绝不止一种形式,除了牵手,还需要适时放手。爱既是温馨甜蜜的,爱也是庄重严肃的,此时,我只能郑重地对他说:“孩子,这段路,请你自己走!”春去秋来,不知不觉,送走了一届六年级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一年级的45名孩子。我每次带着孩子们去食堂,穿过风雨长廊碰到初中部的老师时,他们都会好奇地问我:“那么多孩子蛮吵吧?不好管吧?”我每次都笑着说:“还好!还好!”其实身在其中,冷暖自知。此刻就说说我和孩子的故事。

这不,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从 9月份开学,每天早上父母送到校门口,他就开始又哭又闹,声称自己想妈妈、跟爸爸还有几句话要说、舍不得奶奶等等,一副“生离死别”的场景。我当时有点慌,旁边还有其他家长在围观着,同时又有些担心,不知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起先我跟孩子的母亲了解情况,家长解释说孩子小,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需要适应的过程,但后来,我从其他家长那里得知这孩子上幼儿园的三年,天天上校车那会就会哭得不能自已,这已不是适应的问题了。没办法,我无奈地允许其父母每天陪着孩子一起进教室,结果就是将“生离死别”的地点从校门口转移到了教室门口,那不绝于耳的哭声令我头疼不已。这都半个多月了,别的小朋友都已经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他却仍然停滞在上学困难的状态,这怎么能行呢?

我再次约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竟泪如雨下。孩子这样,他们也没有办法。面对家长的无奈与心痛,我想只有在根源上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事出必有因”。于是,我向家长詳细了解了孩子幼儿园上学的情况和在家里与家人相处的情况,也翻阅了很多教学案例,并多次请教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分析,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可能会有很多原因出现与类似的情况,但究其心理根源便是“分离焦虑”。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分离焦虑是婴幼儿与父母亲尤其是母亲产生亲密的情感后,面对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等情绪,主要表现为拒绝分离。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状态,没有适当保持亲子关系的界线,没有适时引导孩子接受与母亲的分离,便会导致孩子在上学时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找到原因后,我寻思着只有帮助孩子转化这种分离焦虑,让他逐渐接受与家人的分离,他才能顺利融入班集体中,实现自主成长。

我马上约孩子的父母亲到学校,一起与心理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心理老师建议只要有针对性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就能帮到孩子,这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和内在自我的形成,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此时,虽然我心里很着急,但同时也明白对孩子只能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分离焦虑”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反抗阶段。孩子会有号啕大哭,又踢又闹的行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来引起家长的关注,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时,先要让孩子面对与家人的分离。换句话说,这个阶段中,家人需要回避。于是我和孩子的父母商定每天把孩子送进校门后家长转身就走。是的,他走进校门了,但他开始在教学楼下哭。门卫保安看他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心生不忍,就让他待在保卫室里平复自己的情绪,有时老师们经过就去牵着他,有时他哭得实在厉害,书吧的老师就出来安慰他,有时他站在一楼楼梯口要上不上时,打印室的林老师就在旁边陪着他。每一次,我都会去寻他,温柔耐心地陪伴他,等他停止哭泣平复了情绪再牵着他回教室。同时我还主动和他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让他明白:哭闹的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渐渐地,孩子发现任凭自己如何哭闹,上学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虽然仍然会哭泣,但只是断断续续,吵闹也减少了,心理老师通过对他的行为和状态判断他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失望阶段,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时,就需要我们更加温柔地陪伴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之外的其他人对他的认同和爱,然后逐渐接受分离的状态。基于此,在校我时刻关注他,希望通过在学校点滴的表扬能让他感受到更多的认同和温暖,继而得到成长。在课堂上,我抓住每个应该他被表扬的机会,及时鼓励道:“要是你早上能独自进教室就更棒了,大家都会更喜欢独立的你。”课下开展活动时我有意让活泼热情的孩子带动他,更是引导其他孩子每天早上在校门口碰到他,就牵着他一起进教室。渐渐地,他在学校“出名”了,我也跟着“出名”了。我经常被问道:“陈老师,那位'哭哥'今天迟到了吗?”这一度令我又尴尬又无奈,在教育这帮孩子的过程中,我对他倾注了格外多的爱,理解和尊重他的情绪情感。其实,他每天在学校可开心了,为什么就是进校门的那会儿迈不开腿呢?真的是孩子不爱上学吗?真的是我们给他的爱还不够让他有安全感吗?这段路,家长陪着他,老师同学牵着他,可很多时候,爱不仅是陪伴,不仅是付出,更需要适当的放手。孩子,这段路你得自己走。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这棵有助于他成长的“青藤”,让他自己爬出来。

最后,孩子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超脱阶段,虽然在放学时见到家人还会不开心,可是他已经在内心接受了与家人的分离。在这个阶段中,只要家里人能够保持好平和稳定的心态,就能帮助孩子迅速恢复。与家长沟通好后,我找孩子进行了面谈,与他约法三章:第一,下个星期我每天提前到校门口接你,咱们一起进教室。第二,我只接你一个星期,接下来的时间你得独自进教室。第三,如果你还没有长大,欢迎你明年再来。走进教室这段路,谁都无法替你走或带着你走,请你自己走。他思考了很久,眼含泪水,点着头说:“嗯。”虽然他答应了,但我心里还是很忐忑,这种“威逼”他能承受吗?这棵“青藤”他能抓住吗?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每天早上提前在校门口等着他一起进教室,在11月初,他终于能独自地高兴地跑进教室跟我打招呼,我仍然记得那天他的笑容很灿烂,那天他的声音很清脆,那天他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感和轻松感。

每个宝贝都应该被善待和呵护,每种不同都应该被理解和包容!但爱绝不止一种形式,除了牵手,还需要适时放手。爱既是温馨甜蜜的,爱也是庄重严肃的,此时,我只能郑重地对他说:“孩子,这段路,请你自己走!”

猜你喜欢
校门口上学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上学啦
舌尖上的校门口
舌尖上的校门口
Jeffery the Giant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扭扭棒小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