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娇
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就当前的小学德育管理情况来看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德育管理目标不到位,德育管理计划不完善,德育组织管理落实不到位,德育管理方法陈旧等,这些是小学德育管理常见的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根据问题所在,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促使小学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提升。
一、小学德育管理常见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不容忽视,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想要提升管理质量,需要分析并掌握问题所在,才能达到“对症治疗”的效果。就当前的小学德育管理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德育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德育管理的领导者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德育管理质量好坏,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校领导更加重视智育,对于德育管理的关注度不高,许多德育管理者并非“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有限,很多时候是为了迎合检查。
第二,德育管理内容不全面。当前大部分小学的德育管理局限于学生听话、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德育任务互动、积极情感培养、行为规范以及遵守激励等方面,这些只是德育管理的基本内容,但是真正的德育教育管理并不能停留在这些浅显的层面上。学生是社会的人,除了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以外,还需要培养小学生形成世界观、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等,这些都应被列入德育管理行列中。
第三,德育管理方法使用不当。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普遍采取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学习、奖惩力度加强等方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德育管理方式已经落后,需要德育管理人员摒弃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对现有的德育管理措施进行创新,能够遵循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天性特征,避免德育管理與教育目标相悖。
第四,德育管理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我们发现大部分小学德育管理机制只评价不奖惩,这就导致德育管理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无法有效地发挥德育管理机制的激励作用,于是一系列不良后果也就产生了,如德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动力,对德育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力度不够。
二、小学德育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一)强化学校德育管理人员素质
学校德育管理质量的提升依赖于管理人员的领导力与带动力,因此学校应以强化德育管理人员素质为第一要务,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德育管理领导者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以自身的管理专业性打破循规蹈矩的德育管理方法,做到身先士卒,发挥出学校领导的榜样作用,让德育管理领导人成为教师以及小学生争相学习的对象。因此,学校应完善管理人员的进修制度,让校领导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在学习中汲取经验,学习并接受新型的德育管理理念,端正德育价值观,为小学德育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线教师也是德育管理工作实施的基层主力军,教师的道德水平以及专业素养高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因此,学校还应重视对一线教职工的素养教育,加大培训力度,能够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想素养等方面入手,实现对现有教师的进修,有助于提升学校德育管理的综合水平。学校的各级领导应重视领导层以及基层教职工的培训与进修,在此项工作中拨出所需的经费,还可以在学校内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工作,让德育管理领导者以及教师认识到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以及师德素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做到紧跟教育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发展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不仅能够在思想上、认知上高度重视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要从内心深处将德育管理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工程,对于德育管理具备深层次的感悟。德育管理人员应在行动上践行德育为先的发展理念,能够将德育管理工作提到重要的议程中,与校内其他相关人员共同讨论、监督、评价、总结、反思,确保德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形成教育合力,完善管理内容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管理内容应有所侧重,但是小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在德育管理中不可因为一些外界的原因而导致小学生在德育发展中只发展一个或某些方面,而是要关注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全面的德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德育管理内容,将全部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形成教育合力,在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发挥各学科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
首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学生既可以获取科学知识,也能够得到德育熏陶,为了进一步拓展德育管理内容,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培养与熏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规范言行,促成养成教育。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关注少先队建设,能够将少先队作为德育教育的基地,发挥出少先队员的带头作用,为少先队员组织德育团体活动,起到以“生”带“生”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沟通中出现的障碍,提升了德育沟通的和谐性;第二,举办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活动,能够促使小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的教育活动,强化小学生理想信念的德育教育活动等,促使小学生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获得成长。
其次,发挥学科教师的德育作用。在以往的德育管理中实施德育的主体是班主任和思想道德课的教师,其他学科教师极少参与其中,这是影响德育管理工作全面落实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各学科教师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丰富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被德育包裹着,能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受到德育的启发。如在数学的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教学中,可以就超市购买物品,售货员算出金额为例,培养小学生形成诚实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在文章品读中感受到故事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等。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学科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借助各类学习活动的组织,实现全员参与的德育活动,共同推进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注重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创新
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校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还需要教职工、家长、社会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方式方法的使用是影响德育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收获效果好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时期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应摒弃简单、粗暴的方法,敢于创新德育管理手段,为学校的德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选择适合的德育方法。适用于德育的方法较多,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量身定做最适合小学生的德育方式,才能收获最佳的效果。在德育管理上需要筛选出不适合的德育方法,以小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小学生可以沐浴在德育的阳光中,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举止以及文明的为人处世方法。如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较强,以形象思维的发展为主,那么在这一发展时期开展德育,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或者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小学生可以在德育活动中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这样德育的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体验式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的德育方式,对此可以布置小学生给父母洗脚的实践任务,让小学生从实践行动中感受到父母为生活的付出,形成感恩之情以及感激之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父母的爱。又如实施无私性教育方法,鼓励小学生无私地帮助他人,还可以使用心理辅导教育方法,及时疏导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等。这些德育方法的使用,对于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精神品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其次,家校社三位一体达成共识。在教育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局限于学校有限的空间内,家庭、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提升德育管理的质量,需要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作育人模式,做到三管齐下,达成共同的教育认识,树立相同的教育目标,只有家校社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够让小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熏陶下,耳濡目染地接受积极的德育熏陶,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一个德智双全的人。
(四)完善学校德育管理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常常忽视了评价对于德育管理的作用,德育管理的体制不完善。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需要小学德育管理者重新建构评价机制,能够遵循主体性原则,做到既强调德育管理主体的相关性与整体性,又鼓励德育评价主体超越主体性,能够突破封闭的自我,走向“他我”“他者”,并与之构成互为主体或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小学德育管理评价机制的完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在德育管理评价中需要认识到学生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需要遵循发展性的原则,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各项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以及不足,并且结合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情况,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在评价中让小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形成家的归属感,并且不断地改变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在德育管理评价中需要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能够尊重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让小学生可以在差異化的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强化自信心,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德育学习中。
第三,挖掘评价的人文性。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要求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到教育与育人的真正结合,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认识与道德情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德育管理者挖掘出评价的人文性功能,用人来评价人,用人来指导人,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起到拉近距离、增进情感的作用。挖掘评价的人文性作用,能够让小学生在这一成长阶段认识到发展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硬性要求,也是学校对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负责,促使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其中具备的人文意义。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智”与“德”发展的启蒙阶段,也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小学德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与价值,发现当前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德育管理人员素质,完善德育管理内容,创新德育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等方式,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