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幼儿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德育,德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价值观念、个性形成以及良好的品格塑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德育存在教育形式单一,教育难度较大,教师对于德育的认知不够全面等问题,本文将由以上几个问题作为切入点,浅谈如何让德育之花在幼儿教育中常开。
一、幼儿园德育教育现状
(一)“一刀切”现象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理论,即每位学生应该有一套专属于他的价值评价体系,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发展和擅长的东西,如若我们很局限地仅用一套评价体系生搬硬套在所有的孩子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一刀切”的现象看似运用了省力的方法评价了所有的学生,却也忽略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这方面水平较高的孩子由于容易达成目标不想过分努力,水平较差的孩子努力了也达不成目标的现象。
(二)渗透性不够
虞永平教授曾在2016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教师应重点关注环境材料和活动空间的作用,而不是讲解的作用。因为没有适宜的材料难以产生真实的问题,事先确定的讲解、做好的准备、写好的教案经常不能解决孩子当下产生的真实问题。”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目前所提供的“环境材料和活动空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对于孩子德育方面的教学集中在社会领域的集体活动中,社会课程主要以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诗歌等方式来进行,如中班上学期课程《别说我小》,孩子们通过学习诗歌,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助家人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了。孩子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都是非常认真和兴奋的,但在学习诗歌过后,孩子们便把诗歌里的内容“抛之脑后”。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内容仅仅是以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而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也进行渗透,成效会大打折扣。
(三)教师知行不一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给孩子们设定很多的框架和要求,即以较为“说教”的形式对孩子们展开教育:“小朋友们你们要好好遵守规则。”“小朋友们你们需要做事情的时候更认真一些。”“说话做事不能言而无信,不要撒谎哦。”这样类似给孩子的“枷锁”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思索:明明阐述表达了许多遍,但是孩子们的状态仍然没有好转。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们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具有认可度,教师应该进行自我反思,我们要求孩子们的行为表现自己是否都有做到呢?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模板式说教,如要诚实守信,要有“自我约束”等。如果做这些要求的教师本人都没有做到知行合一,那对于孩子德育的完成度会大打折扣。
二、幼儿园德育的意义
(一)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指南》社会领域目标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每位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在幼儿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对幼儿进行适当地勉励,并鼓励幼儿下次再接再厉,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幼儿努力了但还是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时,也应该认可他的努力,称赞他勇于尝试的勇气,让幼儿下次完成时更有自信;在幼儿犯错时,要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让幼儿知道正确的做法,可以让他不断完善。我们在园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时,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也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他们产生该行为的原因,并对幼儿进行客观的评价。旨在通过德育,对幼儿进行正向引导,形成良性循环,让幼儿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
(二)良好的德育有利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这时教师的行为适当与否,对于幼儿来说就更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并不应该成为孩子一日生活的“领导者”,大多数时间我们更应该以“观察者”和“配合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也只有在幼儿园的“小社会”里有过较多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判断,做出符合他们逻辑的社会性行为。班级里性格、生长环境等都不同的几十位孩子在日常沟通与交流中总会产生一些“小矛盾”“小摩擦”,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在可控的情况下有时更需要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他们发生“矛盾”的原因,在适当的时间介入,给孩子正确的观点进行佐证,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而不是一看到这种情况就把他们拉开,“各打五十大板”,这样有时非但孩子的问题没有解决,他们的情绪又在高涨的状态,谁也不服谁,老师的指导听不进去,反而起到一个反面作用。因此,教师是否能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适时又恰当的德育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三)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正是有了这些规则,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井井有条。在幼儿园中我们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建立规则,如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班规是:认真听老师讲课,礼貌对待他人,犯错了及时改正,和同学和谐相处。这并不单单是我们的口号,或是挂在班级黑板上的环境创设,它渗透在了班级的点点滴滴中。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我们也会有相对应的游戏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像是“区域游戏结束后要把物品整理归位”“户外游戏时不要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等,在游戏时幼儿便会把规则牢记于心,这些规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且有时玩得兴起的时候就会忘记,教师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的点评环节将幼儿的种种行为以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此时,幼儿们就会对应先前的规则,自主点评这些行为。这样的流程下来,教师通过给活动环节树立规则,并在后面的点评环节、往后的一日生活中不斷渗透,有助于积极引导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幼儿园德育途径
(一)渗透
19世纪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过:“儿童的意志并不是以语言教训可以培养成功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去训练他们。这样才能唤醒他们内心的感情与力量,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意志。”他提出德育不能只通过教师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规劝来进行,我们应该要试着把幼儿德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如在吃完午饭后给幼儿讲了《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在讲完后可以让幼儿来挖掘为什么妈妈经常要说“大卫,不可以”。在挖掘完后,可以由教师提炼“因为大卫经常恶作剧,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告诉幼儿我们不能像大卫一样,经常恶作剧,给别人添麻烦。讲完故事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幼儿进行“捣乱”以及“恶作剧”的行为,教师就可以把之前绘本中提炼的内容重新拿出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加深孩子对这个方面的认知和印象。长此以往,如果孩子们能够把这些方面的认知和印象内化,幼儿会对品德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引导下可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个人内涵的升华,德育渗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榜样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过“身教重于言传”。这说明在教育学生时不仅需要给孩子们传授道理,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一定程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我从小班开始就会和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自己从哪边拿的东西在收起来的时候需要把它们放回去。”但是对于我本人来说,有时我也经常丢三落四,有的时候在美工区拿的东西,在课后也并没有及时归位,会把区域里的东西闲置在外面很久也不放回去。我认为做好教育的前提是先要得到孩子们的认可,那如果教师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遵守的话,孩子们又何来认可呢?我们经常给孩子们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要诚实守信,不能撒谎,我们这样的行为如果次数多了,和“狼来了”也无异;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失信”于孩子,你说的要求和约束他们也就并不会太当回事,因为你自己也做不到。因此,教师经常和孩子们提要求和给他们约束,但孩子有时并不能做得很好的时候,我们更该审视的是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没有“取信”于孩子,是否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个性
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一刀切”或是由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去给孩子“下定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每位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过于死板和单一的评价只会扼杀他们的个性。我认为思维要跳脱出去,适当地给每一位孩子制定符合他们自己的评价体系,给予他们合乎逻辑的价值导向。
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特点,要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以及结合当时的情况,再对他们进行评价。如在上健康课时,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一位平时运动能力非常好的小朋友突然发挥失常,跑得非常慢,作为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咦,今天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还是不开心?”在了解完孩子今天的情况时,再对孩子本次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适当地给予每一位孩子上下浮动的空间,而正确且公正的评价能够树立孩子正确的个人认知和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
(四)共育
孩子们的生活主要由在家人身边和在学校学习两部分组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和家人接触为主,若要促进幼儿良好習惯的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也需要教师在做好学校德育的同时,也做好课后与家长的沟通。
常常有家长和我沟通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自己动手好好吃饭,回家后连喂他吃都喂不进,老师,到底该怎么办啊?”这时笔者总会问家长:“你们在家里给孩子吃饭立的规矩是怎么样的?”往往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就会说:“都是我的婆婆/公公(老一辈人)宠的,做都做他喜欢吃的,而且他想吃就吃,不想吃就追着喂,怎么说都不听。”我觉得问题恰恰出在了这里,当孩子们对学校里规矩的认知是“不吃中饭/不吃素菜的小朋友是表现不太好的小朋友”,而回到家后,做一切事情的动机都是看他们自己的心情,长久以往,孩子们当然形成不了习惯,因为他们所待的环境对他们评价差距太大了,而想要孩子们形成一个好的、健全的、符合正确价值观的习惯时,是要长期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的。在幼儿德育中可以做的,就是在和家长进行良好沟通时,和家长讨论出一套相差不太大的教育体系,促进和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由此可见,要做好幼儿的德育是一件非常细化、琐碎且复杂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道德品质的同时,不断挖掘和思考每位孩子的可能性,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