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和自己的艺术实践

2023-12-11 13:03:52王春辰
画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史躺平书本

“轴”这个词是北方方言,形容一个人固执、不灵活、死性。古时,北方多风沙,寒冷,大冬天里,人们把手揣在兜里不敢伸出来,也不愿多说话,天气冷的缘故,也因此形成一种不爱讲话,似乎木讷的印象。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性格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是,历史上的金戈铁马很多都是发生自北方,满满的一种血性状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文的混合,人的气质与个性也相应形成,时至今日,性格与气质不分东西南北中,任何地点、任何节点都可以形成各种个性,那么今天,同样可以用性格来实践艺术、讨论艺术。

在这种语境里,轴的语义就可以转换成一种信念和坚守,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轴不等于不“转”,也不等于不思考;相反,它更可以凸显一种意志的力度,和一种不躺平、不被压弯的韧劲、气场。爱迪生做实验,失败了几百次,但依然要做下去,直至成功;马斯克做卫星上天,一次次失败,但依然坚持,探寻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协作模式,最后成功上天,比其他模板的上天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他每一项的事业拓展都展示出“轴”的、坚持的一面,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

其实,用“轴”来形容一个人的坚持和信念非常恰当,否则做墙头草,最后会一事无成,特别是在艺术上,要有自己的主见,对于自己认定的方向要认真做下去。如果东说西说,会把青年人给说晕的。当然了,年轻要善学、善听,但不等于墨守陈规。比如,我们的美术知识很多是来自书本,但书本不是真理,不代表艺术的一切,过于迷信书本会失掉判断力,书本只呈现了部分的真实,或曾经的辉煌,不等于永远,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要跳出的首先是书本,跳出一个小圈子。在世界范围内,今天的艺术都无法再按现代主义的逻辑来演绎了。如果我们真实地去看现场的艺术,那些给人鲜活感受的艺术,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逻辑都失去了评判它们的效力。

当然,“轴”也可以形容一个人太僵化,不知进取,或不愿打破小我,或不想在新的领域里去探知一二,只一味用本行业的旧有知识来认识新事物。艺术史上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世界的规律就是后来者居上,青年人是世界发展的永动机。俗话说,谁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和天斗、和地斗也不要和年轻人斗,因为年龄会决定历史的新走向。所以,在艺术生态的现场里,多多鼓励青年艺术家,而不是为难年轻的艺术家就成为历史的善举。自然,艺术的历史是一个淘汰的过程,它会自动筛选构成艺术历史的作品,沉淀下来,成为一种文化的叙事。

马修·巴尼在大学二年级就被艺术经纪人发现有特殊的才华,并开始给他不遗余力的支持,使他成长为现在成绩非凡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也是在艺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因为喜欢搞事情、做出格的东西,被艺术界人士发现,给予支持,也使他发展成一代标志性的艺术家。这里用“轴”这个多义、歧义词也是说明面对艺术的复杂性,不轴不行,太轴了也不行;关键是抓住“轴”的积极含义而去除消极的含义,也就是做自己的艺术实践才是正道。

最近翻阅若干中文写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史,首先,对于发展了40年的中国艺术绝不是无话可写,也绝不是构不成历史,它已经是历史了,但是作为文本的一部当代艺术历史,就大有文章可做了。公认的看法是,写下来的不都是当代的,也就是说不都具有当代的意义。在这里,“当代”是一个非常矛盾而含混的概念,如果不以一种明确的认识和立场,这样的当代历史是没有意义书写的。40年的历史不算短,足可以写出成千上万的艺术史著作,但总数量还是不足,事实上艺术史是经过无数人的多次研究写作才渐渐地形成了公共的学术认识。当然也不是定论,艺术史写作永远是试错的过程,即便毕加索、杜尚被写成历史,他们的艺术也不再被讨论,其实只是话题变了,或者说它们成了公共常识,不再是学术批评的话题。同样,当下阅读到的当代艺术史出版物,是试错的写作,会随着一代又一代学者入场研究而被或重写或重构或删除。其实,作为实践的艺术,尽管去实践,而且是威猛地、无所顾忌地去实践,这样才能留下足够被研究写作的内容;艺术史研究写作不是对所有的艺术现象进行描述,一定是集中在那些有话可说的艺术对象上。所以在这一点上,艺术家自然要明晰自己生活在哪个艺术生态的维度上;维度不同,自然被研究写作的维度不同。

当下说得多的,可能是生存论,要么内卷,要么躺平。这两个流行词的出现,也是今天的艺术的生态的写照。内卷者,是一种意在自觉的创造或实验,也就是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前提是有思考、有想法、有行动,当然也有策略,他们被称为历史的主体者。躺平者,面对生存的压力很无奈,默认现状、默认生存需要的艺术方式,也许内心不甘,但是生存的焦虑不得不放弃艺术创新,甚或放弃满怀激情和理想的艺术。正因为全球化的消费现实,让艺术生态变得极其复杂和多变,使得当下的艺术越来越圈层化,或者说越来越成为各自嬉戏的对象。学习艺术的人只能接收到一部分的艺术生态的信息或知识,艺术的机制处在分裂之中。学术的等于学院吗?市场的等于商业吗?拍卖的等于金融嗎?画廊的等于不创新吗?社会不鼓励实验吗?大众的不等于高级吗?碎片化成为我们认识当下艺术生态的最大瓶颈,虽然热闹,但不见森林,也许根本就没有在森林里。正是这样的世界现状,轴一点才好,“轴”自己认同的艺术理念就好。

2005年翻译了一本美国学者乔纳森·费恩伯格(Jonathan Fineberg)写的1940年以来的艺术,它的副标题是“艺术生存的策略”,很能揭示艺术存在的实质。无论借用哪一种艺术的话语系统,都脱不开语境的阐释,这样就必然与“策略”产生了关联。策略一词既构建了现代以来的艺术,也印证了艺术家主体行为的性质。其实,这是回应社会的动态变化与境遇的方法,不得不为也。放在古时候,尽可以隐逸山野,作避世状,寄情在山水间,由此创造了烂漫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处在当代,自然脱不开人间烟火,不得不为生存而战,艺术家也不例外,他们不得不为了艺术的独特命题果敢地尝试各种方式与媒介,之所以形成了现在的艺术状态,都与我们所知的艺术理论、观念、体系有关。无论如何,该沉淀的心态、状态还是要有的,世上不顾及外界干扰的人还是有的。

注:王春辰,批评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姜 姝

猜你喜欢
艺术史躺平书本
不要让“躺平”心态蔓延
玩转书本
幼儿100(2023年17期)2023-05-29 08:32:24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机电安全(2022年2期)2022-09-03 09:25:26
躺平 花香自来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打开书本
纸的艺术史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2:52
毛扎扎艺术史
幽默大师(2020年3期)2020-04-01 12:01:22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