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达瑜,祝秀芝,李瑞兰,姜彦,张洁,刘佳俐,沈雁,赵蕾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浙江杭州 310005;2.平湖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浙江嘉兴 314200;3.诸暨市中医医院妇科,浙江绍兴 311800;4.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学部,浙江杭州 310005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中医又称为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是指中老年女性在绝经期前后随着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性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而出现的,以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等症状的一系列综合征[1]。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PMS具有一定优势,但因无系统的辩证分类评判标准,导致在临床实际使用中受到限制。本研究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降维处理收集到的PMS患者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从而为规范本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2-3]。
选择2017年7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平湖市妇幼保健院及诸暨市中医医院就诊的PMS患者236例。病程3~22个月,平均病程(6.35±2.99)个月;年龄46~54岁,平均年龄(50.28±3.65)岁。本研究获得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KL-083-01)。
根据《妇产科学》[1]内容:(1)临床表现:月经紊乱或闭经;潮热出汗,面部、颈部或胸部皮肤发红,伴有血管舒缩症状;耳鸣、眩晕、失眠、心悸、头痛等自主神经失调症状[4];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自我控制、情绪低落、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抑郁等症状[5],或伴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阿尔茨海默病、骨质疏松、泌尿生殖道症状、心血管病变等远期症状表现[6];(2)血清性激素测定:雌激素水平降低,促卵泡激素>25mIU/ml,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以上临床症状需具备2项及以上,符合血清性激素水平,即可诊断。
1.3.1 纳入标准 ①女性;②年龄45~55岁;③符合PMS的上述诊断标准;④自愿参与本研究、能够随访者。
1.3.2 排除标准 ①原发性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及慢性贫血者;②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切除、卵巢肿瘤及早衰者;③年龄45岁以下及55岁以上的女性,易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④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⑤既往有其他的神经、精神疾病及内分泌疾病患者;⑥合并有较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的其他原发性疾病[7];⑦患者依从性较差,不同意其四诊信息纳入研究。
1.4.1 设计类型 运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于首次就诊时,采用PMS临床中医证候调查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
1.4.2 质量控制 选用同一诊断标准与调研方法,并在调查研究开始前对临床医生进行同质化培训,确保体系和标准统一。
1.4.3 调查量表研制 (1)筛选条目池:参考《中医妇科学》[8]对中医证候用语进行规范化,构建形成初步的条目池。(2)制定调查量表:前期采用预调研形式,首先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填写初表以判断量表是否完整与可行,再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筛选,择取39个条目,结合专家评估意见,对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最终确定正式调研表。
1.4.4 样本量确定 按照多因素分析和研究分析型样本量的总体目标来推算,目标样本量至少要达到变量即四诊证候指标的5~10倍,因此,本研究拟收集病例195~390例,最终收集完成236例。
1.4.5 数据库建立 本研究运用Excel 2007中文版建立样本数据库,数据信息及临床资料采用双人双录入模式,交叉核对,随机抽检,核对无误后锁定。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临床资料分布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条目再筛选采用标准差、相关分析、因子分析、t检验等;调查表的信度考评采用分半信度和克朗巴赫α系数法。
分析236例患者证候信息中每个中医症状、体征以及舌脉出现的频率,最终选取出现频率大于30%的证候指标作为变量,由此共得出21项变量进行下一步因子分析,见表1。
表1 PMS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及舌脉频数表
KMO检验的统计量=0.757,说明相关变量间的关联性较强,有较满意的因子分析效果;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7111.630,P<0.001,拒绝单位相关矩阵的原假设,适合因子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上述变量后提取出6个公因子,每个公因子方差表示能够由公因子解释的变量,方差值越大,说明能被因子解释的变量相关程度越高,见表2、3。
表2 PMS中医症状/体征及舌脉的公因子方差表
表3 PMS因子分析的各公因子总方差解释表
2.4.1 公因子的产生 共有6个公因子的特征根植>1,但结合碎石图(图1)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发现提取4个公因子(以F1~F4表示)更符合临床实际。因此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选取特征根值为1.352、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8.272%的4个公因子,分别代表4个证候分型。各变量在各公因子上的载荷值见表4。
图1 碎石图
表4 公因子的组成变量及各变量影响因子载荷表
2.4.2 公因子的分布 在公因子方程中代入标准化数据,可以计算出以每个病例中各公因子的具体得分。根据得分最高的公因子,即可将病例归属于该公因子所属证型之下,从而得出这236例PMS患者在4类证型中的分布情况(表5)。
表5 236例PMS患者在4类证型中的分布情况
F1:类肝肾阴亏证:病位在肝肾。病机为肝阴不足,肾阴亏虚。妇女七七,随着肾气的虚衰,任脉虚,则“天癸竭,地道不通”,故经期紊乱;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肾藏精,肾精为其源,肾阴不足,且无法速生,则腰膝酸软;肝与肾同属下焦之脏,肝藏血,肝血满盈,则肾精能有所化生,肝阴匮乏,则导致阴虚火热,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F2:类肝郁化火证:病机即为肝木失养致使相火妄动,从而失眠多梦,经期紊乱。肝主疏泄,具有疏导气机的作用。肝气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遏,易出现心烦易怒、胁痛,郁而化火,则见舌红等热象。
F3:类肾虚血瘀证:本病证以肾虚为主,肾精匮乏,故见腰膝酸软、乏力。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因气机阻滞,运化失司,血液转化无力易凝聚成瘀血,出现口唇青紫等。血瘀内阻,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少腹疼痛。
F4:类心肾不交证:病位在心肾,心居于上焦而属火,肾居于下焦而主水,心肾相交,上下交通,则脏腑阴阳平衡;水火不相济,心血生化无缘,心失所养,导致心烦多梦;肾精匮乏,出现腰膝酸软,且无济于心,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引发五心烦热等证候。
中医证候学实际是复杂的“多维结构”,不仅具有开放性,还涉及多个层次因素参与影响[9-13]。除了四诊信息等患者的个体差异外,还有各代医家通过不断实践的经验积累等,这也是临床要求中医医生需辨证论治的归因所在。但是,医家的辨证方向可能会受到时代背景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证候分型呈发散性,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临床诊断也呈多样化,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14]。因子分析法是一种从众多的变量数据信息中,通过降维的手段,简化出相对独立的几个公因子,并根据其内部的关联度进行相应分类,即将证候通过公因子具体量化,从而达到研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的目的[15]。
本研究将236例PMS患者的症状、特征和舌脉等四诊信息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了证候分析,以此了解PMS的中医证候分布类型特点。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后,发现PMS主要证型为类肝肾阴亏证、类肝郁化火证、类肾虚血瘀证和类心肾不交证。从病位来看,PMS伤及肾者居主要,为81.51%,伤肝者次之,为54.81%,心再次之,占23.73%。分析证型特点,冲任之本在肾,肾气盛则冲、任二脉通盛。肝藏血,能调理血海冲脉;而任脉为阴脉之海,经脉与任脉又并走行于腹里,冲任与肝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黄帝内经》中有云:妇女月经将绝,“冲任渐衰,肾气日损,阴血不足”,会出现太冲脉的衰竭,天癸不足,无法生育的状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也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心思细腻,容易抑郁,如果肝气郁滞还会引起气血的瘀滞,同时肝与女性天癸、冲任、经带胎产的功能联系相当密切。肝主血海,并主疏泄,除能调节月经诸证,根据中医的藏象理论,肝还性喜条达,恶抑郁,从而使气机、情志舒畅[16-17]。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PMS中医病例,对其进行证候分析,并归纳总结,制定相对统一的诊断标准,指导临床进行更规范的“辨证论治”[18]。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无法排除地域因素对数据的影响,故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应扩大样本量,选取更多不同地域的患者进行研究,以使PMS证候分型能够更客观、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