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加强区域治理,是乡村振兴、农村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石。2020年,为抓好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强化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部门对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从项目整体推进及最终取得的成果来看,不管是从产业体系调整、环境治理效果还是增加群众收入,都有着较为突出的成效。笔者认为,滇池环湖生态改造中关于政策导向、思想引领方面的工作,可以效仿发达城市深入开发政务媒介的功能,构建有利的信息和舆论环境,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形象,拉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品牌推广策略的优化,让项目改造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政务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新媒体,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开启了“互联网+政府服务”新模式,构建了表达主体和接受体双向交流的语用关系[1]。政务新媒体包括各地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抖音号、政务快手号、政务APP等。除了拥有话语应用、新闻发布与传播、社会治理等作用,对于政府来说政务新媒体也是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
学术界自2000年2月起开始关注政务新媒体研究,2008年掀起了研究热潮。政务新媒体的矩阵运营借鉴了数学矩阵的概念[2],在行业内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政务新媒体联盟,通过将微信、微博、网站、APP、微网、传统媒介6种媒体整合,实现了资源整合,能够进行提供咨询、策划方案、执行决策、推广活动、线上线下服务等工作,从而提升政务工作效率(如图1);另一种是政务新媒体矩阵,为方便用户使用信息,将各个政务新媒体发布的信息汇总编排后发布在一个平台或多个平台(如图2)。政务新媒体联盟和矩阵各有优势,需互联互通、差异互补来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3]。
图1 政务新媒体联盟运行模式
图2 政务新媒体矩阵运行模式
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会影响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话题在公众议程中的显性作用就是传播学领域的议程设置理论[4]。1972年,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肖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可以通过安排相关议题或者提供信息来引导大众对事件的关注。政务新媒体在滇池环湖生态改造中“议程设置”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将与改造相关的一系列议题按照先后次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从而影响群众对不同议题重要性的判断。当下,群众生活在双重信息化空间中,一是现实空间,二是虚拟空间(即网络空间)。利用政务媒体实现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实现与群众的沟通,更好地处理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对外发布信息提高自身影响力与公信力。
滇池及其周边的环境治理及改造工作一直是昆明市环境保护、治理整改的重要项目。在滇池环湖生态改造中,传统的“社会管理”无法应对多样化的改造工作,政务新媒体的介入,使“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促进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提升了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5]。无论是从宏观视角,还是从具体的项目改造来看,新型社会治理方式更适合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政务新媒体为政府回应力、公信力、执行力的提升带来了新契机[6]。
政务新媒体能够压缩信息传播成本,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即国家和参与项目改造的群众之间通过政务新媒体能够及时实现信息互通,从而进行调整、协商最终达成公共政治生活最佳状态。在滇池环湖生态改造过程中,政务新媒体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参与及反馈信息的渠道,不仅有效提高了沟通效率,也使项目进程得到了全方位监督。在项目改造中,借助政务新媒体,政府发布信息和及时回应群众提出的问题,乡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宽、反馈意见通道更加便捷,使得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更加透明,改善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较为滞后、舆论引导力不够强等问题。
政治信任指我国群众对于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信任程度,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构建群众的政治信任度是非常重要的[7]。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新媒体逐渐蓬勃发展,媒介类型多样化为群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与其它渠道相比,政务新媒体的信息真实性是其构建群众“信任”的基础和保障。在使用新媒体实现治理转型的过程中,政务新媒体构建的政治信任成为国家和群众之间达成一致的前提,这使得政务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更成为必要性。例如,乡村居民通过政务媒介可以持续不断地获取与滇池环湖临湖环境改造相关的信息,环境治理对个人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通过政务媒介信息得以解答,缓解焦虑情绪。因此,在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依托政务新媒体建设沟通平台,转变政府职能,公开政务信息,听取民意、反馈民情,接受监督。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顺利实现生态改造的前提下,滇池环湖生态改造一方面要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还要调动乡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保持项目推进的灵活性与活力,使乡村居民能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治理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不仅是社会改造的需要,也是塑造昆明城市新形象的需要。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从各方面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还可以向市民和外界传达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定位,从而促进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城市聚集,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新媒体在介入滇池环湖路一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塑造、呈现城市形象。滇池流域环境治理工作看似只是一个城市的单发性事件,但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对此,在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不同政务新媒体的不同内容侧重点和风格,可以帮助相关部门规避一些问题[8]。例如,政务新媒体作为有效沟通渠道和平台,一方面能够促进政府、当地乡村居民、媒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减少因信息不全、沟通不畅造成的矛盾,另一方面,政务新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塑造昆明城市新形象,通过优化舆论环境,防范和应对项目推进过程中昆明城市形象危机的事件发生。
从滇池环湖生态改造的具体行为来看,它是一项治理工程。从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来看,它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源头。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公民本位、民主参与、崇尚法治、有限有效、透明廉洁的服务型政府。”[9]对此,在滇池环湖生态改造过程中,要打造乡村居民参与、双向互动、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自上而下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让服务切实贴近群众。
“屏读时代”,大众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载体主要是电子屏幕。手机屏幕作为智能媒体,它的融合性不仅体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还体现在让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形成一种融合关系。在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中,政府信息的上传下达,除了依托传统的口口相传、户户通知以外,还需要依托“屏读”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在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过程中,传统信息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年纪较长的乡村居民,传递信息方式主要为集中会议或者入户通知,这使得信息传播具有延时性、变化性,乡村居民需求的反馈无法及时接收。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补充手段,不仅能够满足以上需求,还可以将政务信息便捷、精准地推送给年轻的乡村居民。
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涉及5个区,共计10685亩土地,按照种植方式分为蔬菜、花卉及草莓,按种植方式分为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在相对混杂的种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进行治理时,尽管治理目标一致,但是治理过程和最终成果的呈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政务新媒体参与治理时要将各类社会资源整合到项目改造治理过程中,让乡村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信息,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乡村居民的建议,促进项目向着双赢目标稳步推进。
对项目改造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是政务新媒体参与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目标是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农业经济改造项目中。首先,可以通过分区统一规划治理,将现有的花田、菜田改种粮油作物,借助统一经营实现种植、产销一体化。其次,可以通过农业科技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改造治理。最后,可以加入创意农业改造思路,将旅游项目植入到生态改造治理过程中,打造新农业经济产业模式,吸引更多人前往滇池旅游。
例如,政务新媒体在参与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时,可以利用新媒体收集、整合信息资源并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具体改造措施,再借助政务新媒体平台宣传新技术、新政策,进而获得乡村居民的认可。在改造项目取得成效后,政务新媒体平台可以宣传农业生态经济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通过网络营销增加经济创收,从而在实现乡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稳步推进治理项目。
当下,自媒体是网络社会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也是现实社会与网络生活联系的基础纽带,新媒体已然成为社会舆情产生的技术基础和重要窗口[10]。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政务新媒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参与到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中。
首先,尽职媒体宣传工作,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政务新媒体在做好宣传本职工作时要坚持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政策解读的准确性,这样才能获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了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要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和喜好,采用适当的语言方式(如选用方言)和传播方式以提高宣传效果。宣传内容要本着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为前提,尽量宣传工作的成绩和亮点,增强群众对项目改造的信心,获取群众对政府治理工作的支持。
其次,要与传统媒体融合,有效引导舆论方向。政务新媒体发布滇池环湖生态改造信息不仅是为了缓解群众焦虑,还为了在政策调整与群众诉求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牢牢掌握话语权。政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引导社会舆情情绪,能有效引导与项目改造相关的舆论热点,强化政府决策传播效力。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舆论能够轻易被调动和影响,网络间的讨论新范式更能“一呼百应”,政府可利用新媒体放大正面情绪,防止危害项目改造的不良言论破坏项目改造成果。
最后,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项目治理改造始终要以乡村居民的需求为中心,契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因此,政务新媒体不仅要做好上情下达,还要及时下情上传,确保上下沟通渠道的畅通。
政务新媒体在参与滇池环湖生态改造治理时,要掌握好“时”“效”“度”原则:“时”就是掌握好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时间;“效”就是信息上下传递畅通;“度”就是巧妙地传递治理改造方案,从而使改造项目切实服务于当地百姓,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