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记忆视域下知乎社区的孙悟空记忆

2023-12-11 02:08
今传媒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书籍

张 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关于记忆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曾将书写媒介——蜡板作为喻体,形象阐述了记忆的概念:“这块蜡板是由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所赐,记忆如同盖印章一般印在蜡板上,擦除也就代表遗忘。”他认为书写媒介会削弱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记忆,造成“学习者灵魂的健忘,因为他们不再运用记忆力,而是依靠外部的书面字词,自己不再记忆。”[1]随着媒介不断发展,学者也曾将留声机、照相机、计算机作为记忆的隐喻对象[2]。可见,尽管早期有关记忆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学领域,但已与媒介息息相关。

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是近20年才兴起的。皮埃尔·诺拉在其著作《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的开篇写到:“我们如此热衷于谈论记忆,是因为它已经所剩无几。”[3]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开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苏格拉底预言般的话语也得到了现实印证。此时,外接储存条因具有精准存储、随时获取的特性,逐渐取代了书写媒介在信息存储中的地位。《连线》杂志观察家克莱夫·汤普森把互联网称为“体外大脑”,指出它正在接替以前由体内记忆扮演的角色[4]。于是经历了一系列发展之后,社会科学领域又将视角聚焦于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即媒介记忆研究。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其形象经过文字媒介——电影/电视媒介——泛媒介阶段的沉淀之后,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了新的记忆景观。本文以知乎社区中用户对孙悟空的记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互联网环境对孙悟空形象的再塑与影响。

一、知乎社区的孙悟空记忆共现图及说明

本研究在知乎社区中以“孙悟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集目标设置为“综合”,利用爬虫采集器进行数据采集,去除自媒体书写的文章后共采集到144条不重复题目及标签 (采集时间为2022年9月11日),并运用Gephi软件将采集的标签绘制成了共现网络图(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当不同提问因同一标签而产生关联时,本研究认为这些提问在网络中产生了连接。而同一标签在不同提问中可能会反复出现,其次序也并非完全相同,并且本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孙悟空”这一关键词标签与什么标签相关联,以及与这些标签关联的程度,因此,共现图呈现为无向网络,不省略关键词,且通过加权来呈现连接的强度。为进一步研究知乎社区中用户的孙悟空记忆,本研究还采用了文本分析法进行探讨。

图1 知乎社区中孙悟空记忆的标签共现网络图

如图1所示,与关键词标签“孙悟空”关联程度最高的是“西游记(书籍)”(共现强度为最大值,有86次),另外两个共现强度相对较高的标签是“西游记人物”“西游记(1986年杨洁版电视剧)”,共现强度分别为39次、30次。

二、“连结性转向”:媒介记忆的连结与共享

安德鲁·霍斯金斯提出“连结性转向”的观点,认为不同的节点更有可能被连结[5]。此时,个体成为节点在移动互联网中进行连结的同时也在参与媒介记忆的形塑与共享。

(一)具象化推荐,双向式连结

从检索得到的题目简介来看,与关键词标签“孙悟空”相关联的平台有贴吧、微博等。比如,有网友在知乎社区中评论:“最近某动画电影开始微博刷屏了,好多人光看mv就看哭了,应该还是卖了情怀吧(就像之前的哆啦A梦)。我想问为什么孙悟空是这么受欢迎呢?……”

可以说,知乎社区的媒介意识形态已经让知乎的问答观念深入人心[6]。当用户进行提问时,知乎的提问入口会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推荐问答,也会自动识别用户输入的词条来推荐标签。依据算法的精准推算,用户可以将自己模糊的记忆迅速“定位”,或参考社区已有的问答完成一次新的提问。当进行一次新提问时,提问下方的每一个标签都是一个超链接,链接着不同的记忆内容。标签最终的呈现取决于用户,尽管共现网络图是以“孙悟空”为关键词检索绘制而成的,但图中仍然存在“五月天(乐团)”这样的标签簇,它们脱离了精准化推送,不涉及关键词“孙悟空”,所以游离于共现网络图外围。

不同用户因不同的触发点汇聚到知乎社区,当社区中的推荐性内容与用户产生共鸣后,这些存在于记忆中的疑问便转化为具体的问答,并且在社区内部完成了进一步连结与沉淀。此过程在移动互联网中是动态循环的。

(二)大众化书写,参与式共享

知乎社区早期的“邀请制”为用户进入知乎制造了一道门槛,而如今它更加开放,让公众都能参与其中进行记忆分享。知乎社区的“公共编辑”机制允许用户完善提问、回复他人的评价或屏蔽不恰当的内容等,最佳答案的产生也源于用户点赞及评论。如此去中心化的社区特性使那些储存于“茧房”的记忆得以打破区隔,获得了更多互动的空间。

多年来,《西游记》不断被改编、再创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孙悟空形象也不断被重新塑造,所蕴含的审美内涵不尽相同。可以说,“孙悟空”本身就是一个积聚多种元素的复合体。首先,它是《西游记》书籍中最原始的形象;其次,它是戏剧、电影、电视等一系列视听作品的衍生形象;最后,它也是游戏与动漫中的再创形象。这些“能指”基于不同的背景而产生,不同的人群对其概念也有不同的联想记忆和认同。

在知乎社区中小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用户关于孙悟空的记忆主要围绕“个人经验”展开,并在提问、评论、互动的过程中延展出不可替代的记忆场景,在记忆合作与协商中实现记忆的共享。

三、记忆“移植”:媒介记忆的延续与重置

媒介技术介入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记忆逐渐被转移到网络中,形成了全新的记忆形式。在知乎社区中,用户对孙悟空的记忆既保留着经典元素的一部分,又生产着脱离经典元素的内容。

(一)知乎社区中孙悟空记忆的延续

从标签共现网络图来看,知乎社区用户对“孙悟空”的记忆主要来自于塑造该形象的经典作品。从回答板块的内容来看,用户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围绕主题进行回答,二是就提问的主题进行故事创作。无论哪一种模式,用户的回答都结合了《西游记》书籍的相关内容,比如,在“中国神话体系里,孙悟空有多强?”这一问题中,用户“风染丛林结”写到:“就由我这个只是单纯看过几十遍《西游记》原文、没有过于深入研究的小白来抛砖引玉吧。”该用户结合书籍分析的答案获得了3.6万点赞。此外,进行故事创作的用户也会将《西游记》书籍作为故事背景。由此可见,当用户在为孙悟空这一记忆寻找答案时,大多是以有关孙悟空形象的经典作品为标签或回答的基准点。

(二)知乎社区中孙悟空记忆的重置

从提问板块的内容来看,知乎社区用户多关注和探讨的是孙悟空的实力,比如“哪吒、孙悟空、杨戬,这三个神话人物谁的战斗力最强?”“漫威中能打败孙悟空的英雄有哪些?”等。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关键人物,他桀骜不驯、追求自由,具有明显的抗争精神。不同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他的这种特征,让孙悟空成为了人们无意识记忆的英雄形象。在知乎社区这种英雄形象被简化为高战斗力,并且和基于不同背景产生的“英雄”一起出现。此外,就提问的主题进行故事创作本身就是对经典元素的再创作,但是由于“孙悟空”本身具有多表征性,所以在知乎社区的回答区,许多用户进行故事创作时也多将《西游记》书籍中的“孙悟空”与动画《龙珠》中的“孙悟空”形象相结合。

四、媒介记忆转向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一)知乎社区孙悟空记忆的保温与实践

知乎属于知识型网络社区,它引入了维基百科社区精神,不仅积极调动用户力量剔除劣质问题,还通过用户节点大规模生产问答内容并进行传播。尽管它与维基百科式的“协作性记忆”还有一定的区别,但它集问与答于一身的共享、讨论、推荐机制仍然体现着集体记忆不断的协商过程[7]。

知乎社区作为用户孙悟空记忆的承载者,以刻写者、保温瓶以及加湿器的方式为有关孙悟空记忆的内容进行着保温[8]。作为“刻写者”,它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且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内容覆盖范围从移动互联网领域不断向外延展。相较于其它平台,知乎社区以知识为底色进行内容沉淀,更容易形成一定的“孙悟空”文化影响。作为“保温瓶”,它“保温”着社区用户书写的痕迹,这些痕迹超越了时间的线性秩序,随时可以成为记忆的触发点,激发和引导用户的记忆。比如,一些看似完结的提问可能已被新的热点覆盖,但是如果有一天人们重新想起这一提问,它又会变为新的记忆对象。作为“加湿器”,它模糊了不同圈层记忆的边界,增进了不同文化用户的交流,也给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提供了一个顺着记忆连接线向经典靠近的机会。

作为孙悟空记忆的实践者,知乎社区见证着孙悟空记忆方式及内容的嬗变。无论是在文字媒介时代还是在电视/电影媒介时代,人们关于孙悟空的记忆往往停留在个人层面,大多通过人际传播方式进行交流分享。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乎这类知识社区帮助用户实现了记忆的搜索化与集体化。

(二)知乎社区孙悟空记忆的浅层化与单向度

1.技术的记忆代替记忆的技术而思考

媒介赋权给予用户更多的自主性,这让知乎社区中用户的孙悟空记忆更加多样生动。记忆的另一面是失忆,当记忆变为常态、遗忘变为例外,我们也应该警惕这种惯性下潜藏的记忆危机。越是熟悉的内容,人们往往越容易忽视它的存在,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隐记忆,人们无需刻意回忆,只需经验就能影响行为[9]。保罗·康纳顿将它称为“习惯记忆”,认为它是一种身体实践,源于仪式,“仪式是一种操演语言”“如果没有操演,就没有仪式”[10]。

1986年,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虽然技术和特效不是很完美,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在电视媒介时代,该剧被不断地“仪式”性播放,也如《西游记》书籍一般广为人知。这两者都成为了人们的“习惯记忆”,也在标签共现网络图中成为了最核心的连接点。然而,“西游记(书籍)”是图中共现频次最高的,但是知乎提问板块中鲜少出现与《西游记》书籍相关的内容。只有“《西游记》中孙悟空画的圈能挡住妖精,为什么孙悟空画了一次之后就再也不画了?”这一提问的简介明确提到了“《西游记》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若标签起着总结题目的作用,这种反差也体现出一种可能性:人们只是习惯性加上自己所熟知的作品,或是从其它网络平台中了解到相关作品,自己并没有阅读过《西游记》相关书籍,标签共现网络图上的结果是在联想中产出的。当然,用户使用标签的动机可能并不是总结题目,而是为了连结相关领域的用户进行回答,但这一行为的产生恰巧证明了知乎社区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习惯记忆”。人们可以不再深度阅读《西游记》(书籍),不再“在场”观看影视作品,只需习惯媒介的使用方式便可以直接获得媒介储存的记忆来为自己解答。

这种无意识地为记忆解惑的媒介行为也引人深思,知乎社区呈现出的外在的孙悟空记忆盛况可能导致具身性、系统性以及长期性脑力活动的下降。

2.价值判断代替精神内核而讨论

克莱·舍基将信息过载的问题解释为过滤失败[11]。仅以用户的点击量和评论数为推荐指标,容易使那些不具实际价值的趣味性故事成为推荐内容,这种现象会使遮蔽孙悟空本身内涵的娱乐化提问在知乎社区大量出现。比如,“和孙悟空谈恋爱是怎样的体验?”是一个典型问答,这个题目本身并未对“孙悟空”进行界定,但它的标签为“恋爱”“孙悟空”。回答区的内容不仅涉及动画中的“孙悟空”,也涉及《西游记》书籍中的“孙悟空”。用户“北邙”还书写了一段二创故事,“他忽然像是被踩住痛处一样,神色变得格外不忿:‘赛亚人,赛亚人,这次下凡,到处都在说什么超级赛亚人孙悟空。俺老孙才不知道那是什么冒牌货,可是真正的孙悟空……只有齐天大圣一个!’”该用户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孙悟空”形象置于同一空间,以《西游记》书籍为背景书写了一段恋爱故事,收获了大量点赞。

五、结 语

知乎社区为用户分享有关孙悟空的记忆提供了平台,实现了记忆的连结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然而,正是习以为常的惯性掩盖着部分用户怠于思考的事实。当记忆与意义失去关联,虚幻的记忆景观终会阻挡记忆的延续。为了改善“公共编辑”恶意修改的现象,2022年8月4日,知乎社区已着手优化修改功能。面对潜在的记忆隐忧,平台还应进一步改善社区的记忆氛围,用户也应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避免剖析问题只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