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12-11 12:05金超晁元卿费颖恒曹越汤叶涛仇荣亮王诗忠
高教学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培养模式

金超 晁元卿 费颖恒 曹越 汤叶涛 仇荣亮 王诗忠

摘  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与企业用人标准和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不匹配。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新时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各方面探索。通过基于“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深化符合卓越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实践素质培养、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视野提升实现路径,使学生分别在知识、能力、实践和视野方面达到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科技创新;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实践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043-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bi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all aspects does not match the employment standard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ig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es in the new era,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outstand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By constructing knowledge structure system based on outstand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in line with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quality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tegrating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exploring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vision improve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students could be prepared to meet the standard of outstand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respectively, in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ability, practice and vision,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stand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standard; training mode; practical quality cultivation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革命创新呈现多样化局面,信息经济、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农业成为当今科技创新及行业、产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当前全球已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大变革时代,各国也相应提出举措,其中美国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创新新战略》,德国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高科技战略》,英国推出《“高价值制造”战略》,日本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面对全球化的科技创新浪潮,我国于2016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召开“科技三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而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则是重要的支撑[1]。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2]。因此,在当前全球创新发展的大形势下,面向工业界、产业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对高水平工程师、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需求,大力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成为大势所趋。

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离不开人才培养,《“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思路和措施研究是当前一项重大任务。姜国钧[3]指出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前提是成为教育中心。教育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系统的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方法,優化教育结构,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造就世界上最宏大的创新创业队伍。然而,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现状,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及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是高校尚未完全摆脱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导致地方高校就业形势严峻。为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4]。在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提出,要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要求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能力,契合新工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2022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提出,统筹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因此,结合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与区域发展需求,需要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到卓越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这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一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挑战

目前国外针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德国工业技术发达就得益于其独具特色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德国实行双向分流式教育,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其中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科学大学则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并通过精神、行为和制度三个层面保证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英美早在19世纪就实施了“新大学运动”。英国以社会需求为驱动,主要开设科学、数学和商业等现代应用性专业,对学生进行工商业实科教育,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实用型人才,支撑了英国百年日不落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挽救了当时工农业人才缺失的局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在这方面也愈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年,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吴岩表示,新时代要瞄准服务域,建好建强地方应用型大学。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迈进工程教育强国,我国教育部已于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6]。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教育部于2018年继续推进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7]。此等重大教改项目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并推动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8-10]。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能有效采用各种适当方法、创新方法,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生产、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但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并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需要高校针对企业需求,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内涵,以制定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①实践教学理念较为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创新不足;②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整体优化;③“重科研、轻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改变;④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不够,难以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共性难题和挑战,它们追求的是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类型,重视硕士、博士点等高层次办学,注重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获奖,而非着手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卓越应用型人才,这导致高校在建设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及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充满挑战。

二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结合多年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及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对“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和内涵进行解构,并参考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从知识、能力、实践和视野等四个层面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图1)。

(一)  基于“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构建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而高校教学知识内容和体系仍旧保持过于偏重传授知识点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并定向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需从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围绕科技创新方向和实际工程技术需求,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完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和内容的新颖性,以满足新时代对卓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  提升知识体系应用性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知识体系改革。一方面,改变以往偏重理论的学科知识体系,采用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知识体系,以适应培养面对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的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或重建知识体系架构,保证所培养人才应用知识厚度,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另一方面,紧跟前沿热点,以不限于国内外权威文献、专业机构统计数据、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等资料来源完善教学资源库,提高传统理论课程的应用性。

2  构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既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也不能完全以岗位标准为体系,而是以行业科技为主要体系标准,通过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更加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能力。此外,增加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创新性应用型课程比重,实施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育打造基于学生就业需求和岗位用人需求的示范性应用型课程,贯彻落实知识、素质和技能全面发展以及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打破过去侧重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体系,突出对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增加实践环节占考核的比重,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进行评价。

3  本研贯通培养

本研培养不连贯,难以满足创新性、高层次、复合型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缺乏等问题,以本科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抓手,提出本研贯通培养,打破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的教育隔阂,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开展研究性学习,强化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引导学生利用各类科研资源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训练。同時,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以赛促学,增大举办科技竞赛的力度,培养兼具创新性的卓越应用型人才。

(二)  深化符合卓越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途径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在能力方面多维度发展。需“以产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培养模式,以培养技术或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从教学模式开始更替,并辅以“互联网+”手段开拓第二课堂,最后以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引领学生前进方向。

1  面向“卓越”的教学模式改革

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学资源的配套更新外,教学模式也需要跟上,通过“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的课堂模式,追求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课堂上以项目式(PBL)、案例式(CBL)、探究式(IBL)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学习,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接受-思考-提高-讨论-再思考”的良好学习模式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掌握快速学习的本领,培养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特性,终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迅速接受前沿科技知识,学会如何将新知识应用于实际,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2  “互联网+”手段促进能力培养

随着国家战略对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高速部署,“互联网+”手段为当前教学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利,在传统理论教学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的引领驱动下,传统线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时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和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促进教学重心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转变,可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地双向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达到为社会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  卓越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牢牢把握考核方式作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指挥棒作用,完善适合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在新工科教育所提倡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下,需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明确学生应取得的学习成果。具体而言,需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同时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评价维度,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参与度进行监控,充分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实践模拟等形式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和职业伦理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从而给出更加公正合理的评价,保证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实践素质培养

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需要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高校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难以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因此需要促进政产学研融合,构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盟,校企协同培育卓越应用型人才。

1  政企主动参与知识产权人才链培育过程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能使其满足政企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校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合作参与人才培育过程。第一,政府和相关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适当地邀请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等参与,从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建议,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卓越应用型人才培育水平。第二,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通过推动高校专任教师到企业探访学习,全面提升工程意识、产业敏感度和教学组织能力,从而明晰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促进教学体系改革。

2  政府、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服务性实训基地

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理念,构建长期稳定的政、学、产三方合作关系,搭建生产实习基地和政产学研联合平台,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通过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实训内容,将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引入到实训基地,利用真实的生产活动锻炼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形成校外实践教育模式以及定向培养机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衔接。

(四)  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视野提升实现路径

传统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理想抱负及远见视野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具有正确三观、家国情怀、远大抱负和紧跟国家前进步伐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卓越应用型人才也要开拓国际化视野与全球思维,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以战略的眼光、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方式看待事物发展,胸怀大格局,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1  课程思政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为卓越应用型人才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把個人价值寄托于对国家的奋斗中,把远大的理想与个人的抱负、民族的使命与人生的追求融为一体,与国家发展同步。

2  国际化视野培养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面向未来、领跑世界为目标,因此,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营造国际化校园环境、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和国际会议,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全球就业能力。保证卓越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掌握所学专业的国际前沿知识,并且进行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推进高综合素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能力层面上要注重培养国际交流能力,理解不同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素质层面上要具有开放意识,具有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的能力。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模式,一方面调查时代变革趋势、国家前进步伐、科技创新方向和个人价值需求等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提要求,凝练出卓越应用型人才标准。在了解企业单位和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基础上,提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内涵,并从知识、能力、实践和视野四方面明确了具有普适性的高校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达到以下标准:①知识层面达到既要有基本的通识知识又要具备应用技术知识;②能力层面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有效采用各种创新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③实践层面赋有参与一线生产工作的实践素质、经验,能灵活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解决实际问题;④视野层面能够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对自己的行业发展进行一个更为长远的预测,同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曼.2021“科技三会”[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1(6):20-23.

[2]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premier/2022-03/05/content_5677159.htm.

[3] 姜国钧.论教育中心转移与科技中心转移的关系[J].外国教育研究,1999.

[4] 浙江省教育厅.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_26657.html.

[5] 鄭旭煦,王崇举,殷俊.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重庆工商大学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培养人才的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2-05-02(008).

[6]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006/t20100623_89996.html.

[7]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8] 朱斐.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82-83.

[9] 赵印泉,周斯建,谭美云.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3):44-46.

[10] 梁宏中.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2022,21(2):6-11.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培养模式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