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回眸与展望

2023-12-11 12:05谷康王雪陈家宇
高教学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园林

谷康 王雪 陈家宇

摘  要:回首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轨迹历程,我们看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随政策、经济起伏,有成败得失、有经验也有教训。总体而言,新中国风景园林学为丰富社会主义人居环境作出重要贡献,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该文从历史、当代及中国传统等多个角度对风景园林学科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解读,通过对70年(1949—2019年)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各个典型历史时期进行梳理,勾勒出历史沿革的崭新风貌,剖析學科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力求探索出未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新中国七十年;园林;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不同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001-07

Abstract: Looking back on th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New China, we can see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China fluctuates with the policy and economy, with gains and losse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gene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new China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enriching the socialist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contemporary and Chinese tradition. Through combing the typical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he past 70 years, it outlines the new styl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discipline in the new era, and strives to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he Seventy Years of New China; garden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ifferent stages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应用型学科,3 000年的沉淀让中国园林有着厚重深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就高度重视园林学科的发展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到如今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一直永葆初心,开拓创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发挥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1]。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逐步发展、成熟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70年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史,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更是反映新中国70年社会生活的社会变迁史,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将为推进社会进步、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公园城市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持续发挥学科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淬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风景园林学科[2]。

一  从发轫到成熟:新中国园林学科70年发展轨迹

(一)  新中国园林学科的探索——1949—1965年

1  从无到有——造园学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的政府并不重视林业和园林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林业建设急需大量人才,扩大林业教育、掌握实际技术成为当时迫切的需求[4],全国各地开始开办训练班[5],全国各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林业专修科的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关于园林教育也在逐步发展。1951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成立造园专业,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由汪菊渊、吴良镛先生合作试办造园组,为造园教育、科研及其事业培养新生力量,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从此诞生[6],这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开端。

2  “现代化”的植入——从“造园”到“绿化”

1956年8月,在“学苏”浪潮的影响下,造园专业及其师生并入北京林学院造林系,并改专业名称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7],这一时期城市绿化事业呈现出“抑园扬绿”的氛围[8],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从简单的造园学科革命性地扩展到景观规划学科是一进步,但也使得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在发展初期就开始脱离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3  “民族性”愿景——从“绿化”到“园林”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其目的在于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1958年8月,为寻求我国园林绿化事业自主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发展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并确立了大地园林化的建设目标[9]。这些表明毛泽东同志已深刻认识到山、水、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相通。

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逐渐开始摆脱苏联的影响,1964年1月,在国家上级部门的要求下,林业部正式将北京林业学院城市与居住区绿化专业更名为园林专业,城市与居住区绿化系更名为园林系[10]。

回顾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实在是波澜壮阔、曲折重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筹建造园组,开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序幕,到“一五”期间“城市规划的春天”,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得到全面的发展,带给了城市无限的生机。北京、上海作为国家重点示范城市,其公园建设情况成为反映我国当时公园建设的一面镜子。虹口公园、黄浦公园等近代殖民主义时期的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焕发了新面貌,表现了“旧社会”阴影的全然消解,也显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气象。西郊公园等专类公园的建成亦表明新园林建设的成就[11]。

(二)  新中国园林学科在挫折中前进——1965—2011年1  传统与现代并重——从“园林”到“园林绿化”

在1957年至1966年的特殊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和中国的很多其他学科一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园林机构被撤消,大学内将园林专业取消授课,并且停止招生,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一度陷入低谷。1964年,北京林业学院内的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改名为园林系[10],这似乎预示着风景园林学科有望重启与中国传统园林之间的关联。然而,同年7月,国家颁布命令,取消风景园林专业及相关部门,这直接导致了园林学科发展的停滞和随之而来的“园林教育革命”。风景园林学科和中国的很多其他学科一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园林机构被撤消,大学内将园林专业取消授课,并且停止招生,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一度陷入低谷。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园林专业开始重新招生。1979年,同济大学在建筑系成立园林绿化专业。园林学科的发展虽然停滞了近10年,但在学术理论研究、教育培训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仍然保存完好,为改革开放阶段学科的恢复和发展累积了丰富的经验[12]。

2  “现代化”的隐退——从“园林绿化”到“风景园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亦逐步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风景园林专业在学科实践上有着更高的提升,并对相关专业人才产生了更大的社会需求。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和改革开放为风景园林学科实践活动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共同推动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13]。

198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风景园林专业。1989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成立为一级学科学会。国内高校已设立园林系,并设立了园林专业。这些部门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风景园林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中央到省市,园林管理机构已经恢复,并设立农林院校40多所。1990年,新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学科和专业目录中将园林规划设计改名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这一转变使得学科内容从城市园林绿化延伸到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拓展[14]。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地建设逐渐科学和规范,行业管理范畴逐渐扩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大量的园林实践活动。1981—2010年,我国的园林绿化投资从0.9亿元上升到1 355.1亿元[6]。1987年以泰山为代表的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了中国世界遗产发展的新篇章[15]。“明轩”等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园林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并多次获奖[16]。 (三)  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科蓬勃发展——2011年—2019年

1  学科走向规范特色化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2011年,风景园林被增设为工程建筑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三足鼎立,形成了科学的人居体系,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查发布了《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明确了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营造环境的应用学科,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创造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17]。一级学科的设立重新梳理并完善了学科的教学体系,规定了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提升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地位。

2  不断变化与拓展的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科学的内涵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对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进行研究、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建设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同时,风景园林学科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过去人們虽然能够理解学科的综合性,但这些交叉学科往往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之间。风景园学科自从2011年变为一级学科以来,学者们开始研究学科交叉,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人文学、地理学、社会科学、心理学以及多种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中去,将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因此,新的研究方法也开始逐渐引用到学科研究当中,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等。此外,在风景园林学科学术研究上也开始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使用大数据、图像分析技术、数字技术等,这些新的研究方法迅速融入到风景园林研究范式当中,不仅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也由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前沿交叉研究[18]。

新时代我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十年,也是我国风景园林学作为一级学科发展的十年,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园林行业发展更加规范,风景园林学科内涵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清晰,学科交叉协作更加广泛。作为生态和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应对未来城乡发展建设的各种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风景园林学科已经做好了准备。

二  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一)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感染疫情(简称“疫情”),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防控呈常态化,使其更具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变化对风景园林学科带来的挑战?风景园林学科何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用其所长?

密不可分之“联”。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就认为环境对于公共健康与病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提出每个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都应具备干净开敞的绿色空间以防治疾病的传播与蔓延[19-20]。疾病的传播涉及传染源与媒介,而风景园林学科通过修复动植物栖息地、建立绿色廊道、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从源头上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通过营造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释放氧气,创造碳氧平衡的生态系统,达到利于缓解疫情之下人们的心理压力与生理健康的目的。可见疾病爆发之际,风景园林学科理应争当先锋,积极打造健康型风景园林、营建传染病防御型园林,提供病源隔离、疏散撤离的场所,发挥学科应有的贡献。

互通共融之“需”。可以说融合是风景园林学科得以诞生的原因,学科发展亦有大融合、大交叉、大汇聚之趋势。传染病大流行时期,医学与风景园林学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应对疾病传播,二者都同样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必将更加密切。面对疫情的快速传播,风景园林学科应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多元互动,加强与医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与融合,快速找准源头“对症下药”,以解决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多样化问题,共同构建宜居健康的城市绿色空间环境。

与时俱进之“变”。疫情之下,出行不便,而风景园林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规划设计、细部构造、场地踏勘还是植物相关课程的学习,都需要通过线下调研、学习,彼时数字化、远程化、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则是不二之选,通过对于土壤、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大数据分析与学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 RS)等技术作为规划支撑,得出更加科学的分析与结论,是风景园林学科因地而生、因势而行、因时而变的必然趋势与结果。

(二)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无不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重视。而风景园林学正是一门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与目标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对于营造绿色家园、增进人民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适逢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园林学科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理应义无反顾地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山、水、植物、建筑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要素,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相辅相成,生态设计以及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更是秉要执本之举。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Thomas Berry)说过,“21世纪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与地球和平相处,而不是持续地开发利用地球上的资源”[21]。在生态文明新时代,风景园林宜改变传统发展路径与模式,积极探索发展新范式,围绕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聚焦,探索学科新的发展方向、内生与外驱动力、方法策略,对学科整体逻辑体系加强完善,扩大学科影响力与号召力,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打造美丽人居环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实现人类诗意的栖居与生态文明的守望。

三  守正创新,继往开来:风景园林学未来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风景园林理论

1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园林理论研究相结合

吸收新时代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是践行园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由此,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园林理论导向问题的探讨,同样体现出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的新使命。中国园林的主题是和谐,文化为灵魂,民生为本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开展城市更新、生态系统修复和公园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这一系列的行动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及需求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目标[22],是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23],也是风景园林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将新发展理念融会贯通于学科发展,拓宽学科在新兴领域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下的新路径与新思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注重核心基础理论研究。科学研究既是推动生产的动力,也是学科进步的源泉。截至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已经发展了8年,虽在2022年已降为二级学科,但在基礎理论研究层面仍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仍然存在“拿来主义”、向其他学科盲目拓展、缺少学科交叉后的融合创新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风景园林学科核心基础理论研究滞后这一重大问题。不同区域的风景园林在思想、艺术、实践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挖掘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园理论、艺术理念与造园技艺手法并不断推陈出新,开展对于传统园林非遗的研究保护至关重要,借鉴国外新兴前沿发展理论,吸取尊重生态环境的理念,加强对于国家公园建设、风景名胜区体系研究、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节约型园林、宜居绿色城市、碳中和、碳达峰等理论的学习,加强多学科理论交叉互融,赋予当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内涵综合化属性。

未来风景园林核心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在学科发展特色,基础理论研究,丰富专业选修课程、强化综合实践实训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

2  以文化和理论自觉的精神构建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4]。着眼于新时代的园林理论研究,最根本、最急迫的事情就在于把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理论体系构建起来。7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与重建,中国社会转型加快步伐,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也迅速成长和成熟。

学贯中西、博采众长。1958年梁思成先生提出“中而新”的概念[25],其精神实质,即在新的创造中保有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至今都是各设计行业关注的问题,“中而新”本质上关注传统的现代化,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大课题,风景园林的学科理论体系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个主旋律[25]。构建中国特色的园林理论体系,并不是完全忽视西方园林景观发展的经验和借鉴意义,也不是拒绝西方园林景观科学的影响因素,而是对于中西方深度交融的理性应对。在中国与西方乃至与全球等复杂关系之中,将现代化、全球化的长远发展趋势与宏观的历史视野和中国本土园林变迁的具体视域相结合,在审视外界园林发展的同时,把握当今中国自身及全球范围内风景园林的新趋势、新特征,凝练“中国经验”,走出中国特色道路。

完善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分类边界模糊,众多名目分散在建筑学、林学、园艺学、地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中,使得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不明确。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8年的历程中,体现学科价值与特色的核心理论、学术范式和实践技术,仍然不够成熟、不成体系、有待完善。理顺风景园林学科体系,这是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当务之急。就学科边界而言,明确划分风景园林学科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的同时,与其他多学科交叉融合恰恰是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丰富学科内涵的重要因素,同时建立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学科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从专业分支设置方面将风景园林学科分为传统园林学、风景园艺学、城市绿化及大地景观规划四个重要分支学科[26],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背景下,拓宽学科新视域,从传统园林、园林植物、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雨洪管理、城市绿地规划、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大尺度的区域绿地规划等方面,根据不同类别、尺度厘清风景园林学科教育体系,加强完善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宏观思维,通过不同方向着重培养传承发扬传统园林、在新时代承担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风景园林师。

立足当下,中国风景园林研究者一方面将以更高的学术水平和更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与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凝聚学术共同体,使学科站稳脚跟,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中国风景园林学研究者将进一步以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精神来研究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构建生态文明时代的学科理论与教学体系。

(二)  风景园林学科深入稳步发展的讨论

风景园林学科自身的特征決定了学科自身发展必须依托于时代发展背景。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建设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更新。如何通过风景园林学科加强对于地域特色继承与发扬,如何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创造新的当代园林形式,风景园林学科要切实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随着风景园林研究范围的迅速扩大,风景园林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的理解逐渐被生态、低碳、抗震及文化教育所淹没。一方面,我们要回顾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总结探索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未来方向。

1  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注重技术创新,深入对新兴技术方法的学习研究,加强对于新技术、材料的研究、实践运用,建立风景园林数据信息系统,实现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管控及维护的智能化管理与数据化处理,包含对城乡绿地信息的获取、归纳与共享;推行立体绿化技术,实现“出门即花园”的美好愿景以及对于“碳排放”“碳中和”的固碳效应;推广创新“海绵”技术,保障城市内涝时的及时渗水、透水、排水及雨水的回收利用;研发可再生、可循环的节能环保材料,包括风景园林建筑材料、透水生态铺装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2  学习交流平台的建立

加强学习交流平台建设,合理分配应用技术研究及基础理论研究力量,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将协作之所得应用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使得风景园林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实验基地建设、推动学科学术期刊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交流学习,提高刊载文章质量,积极举办学术论坛,开展在线学术交流,注重多维平台搭建,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碰撞。

3  关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

构建成熟的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队伍。强化高校师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完善风景园林从业者理论知识结构、设计水平与表达能力,同时推进建立完善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由教育机构设立统一考核标准,加强个人专业技能考核,改善高校与企业资质认证等制度,逐步提升风景园林学科从业者的专业素养。风景园林教育是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一支稳定的风景园林人才队伍,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以及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风景园林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是我们的目标。除了发挥基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作用,风景园林教育还要发挥对风景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作用。在我国,应要求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更加重视风景园林建设的发展,最终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  促进中国园林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不断进步,学术体系不断完善,对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今后,中国风景园林师还将继续推动风景园林学的健康发展,为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提升中国园林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园林影响力提升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园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创作局面[2]。40多年来各种西方设计思想广泛传播,许多设计师开始追随西方现代设计潮流,模仿西方设计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消除本土文化环境,忘记本土文化的滋养[27]。20世纪80年代初,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明轩”成为第一个位于海外的中国花园。在接下来的30年里,中国为五大洲的17个国家设计和建造了46座中国园林。但是,中国园林的国际影响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里,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必须能够继承传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国外园林的优秀品质,致力于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图景中建立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中国新园林[28],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升风景园林的行业影响力。长期以来,虽然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服务于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三驾马车”,但城乡规划和建筑学相对于风景园林有着更完备的学科发展体系与行业体系,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一直起到主导地位,风景园林学科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当前在我国生态优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绿色新发展理念之下,亟需传承传统园林精髓,发展创新风景园林技术方法,学习国外先进理论、科技,构建中国风格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体系,提升风景园林学科的话语权,将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的生态文明时代领导性学科之一。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升风景园林的社会影响力,在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批准设立8周年的特殊时刻,在国家繁荣富强、生态文明建设欣欣向荣之际,风景园林学科应继续蓬勃发展,不负时代使命[29],把握时代机遇,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贡献的同时提升学科的社会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富载中国文化的中国传统园林推广到全世界,不断扩大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力,也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景园林理论、设计思想、工程技术多个方面将新时代具备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展现在世界面前。唯有不断提升风景园林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与话语权,风景园林学科才能更好地围绕国家使命和行业目标,充分发挥行业的特色,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城乡绿色发展建设,顺应时代步伐和人民的需要[30],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风景园林学科力量。

2  推动社会进步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风景园林学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城镇化发展下半场,城乡高质量发展需要风景园林行业更多的担当和作为[30]。面对快速城市化、环境压力、文化活力缺失等挑战,新时代的中国需要能够为环境、文化、城市、社会、经济和精神作出全面贡献的风景园林学[31],因此我们亟需充分将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层面致力于营造生态优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环境,改善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推动国家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于国家公园建设、棕地修复等具体行动中。

四  结束语

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我们取得了许多成绩与进步,在不断发展探索的过程中也遭遇过挫折,走过弯路。但70年的发展历程显示,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和学科发展始终和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紧密相连,风景园林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观念上,抑或是在学科体系建设上,都恰好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实践,發生了重大的转换与转变。

当前,面对疾病传播、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缺失等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威胁的重大问题,皆在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如何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园林基础上推陈出新,如何平衡传统规划设计与现代先进科技之间的尺度,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学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层面的指向标从而准确地识变、应变、求变,是风景园林学科现在及将来需要直面的新命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自然而然地受到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和历史任务的制约影响,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对新中国园林学科的时代特征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必定不能脱离历史发展的多重语境。只有把它放在历史时间的纵向比较中,才能正确地展现这门学科在历史过程中的客观面貌。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提炼和借鉴中国历史上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独特经验教训,针对当今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系统的理论体系,完成更多的示范实践,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以生态文明的宏观视野,预见学科发展之未来,将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真正为人民造福祉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R].2010.

[2] 杨敏,褚世伟.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回眸与未来展望[J].江苏社会科学,2021(1):24-35,241-242.

[3] 陈向远.现代化城市需要建设城市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4,17(5):3-6.

[4] 吴翼.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战略的探讨[J].城市规划研究,1984(1):2-7.

[5] 钱江.把绿化祖国的重任担当起来——胡耀邦与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J].湘潮,2005(11):20-23.

[6] 李炜民,张同升.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演变相关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2022,46(3):74-80.

[7] 北京林业大学国林学院介绍[J].中国林业教育,1994(1):44.

[8] 谢雄.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园林绿化经验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转译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9] 容怀钰.“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0.

[10] 杨锐.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简史[J].中国园林,2021,37(1):6-11.

[11] 刘方馨.宣传画中的中国现代园林再现研究(1949-1989)[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12] 刘彤彤.中国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及其文化传统浅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22-25.

[13] 王向荣.不断变化与拓展的风景园林教育[J].风景园林,2021,28(10):19-26.

[14] 高翅.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之断想[J].中国园林,2008(1):20-23.

[1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J].建设科技,2012(23):6.

[16] 郑曦,周宏俊,张同升.走向现代:1980—2010年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蓬勃发展的特征分析[J].中国园林,2021,37(1):33-37.

[17]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Z].2013.

[18] 刘滨谊.现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25(2):31-35.

[19] KARAMANOU M, PANAYIOTAKOPOULOS G, TSOUCALAS G, et al. From miasmas to germs: A historical approach to theori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J]. Le Infezioni in Medicina Rivista Periodica Di Eziologia Epidemiologia Diagnostica Clinica E Terapia Delle Patologie Infettive, 2012,20(1):58-62.

[20] 钟乐,钟鹏,贺利平,等.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历史渊源:基于应对传染病的视角[J].风景园林,2020,27(10):118-123.

[21] 赫尔曼F.格林,王治河.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J].求是学刊,2002(3):5-13.

[22] 李雄,张云路.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命题——公园城市建设的戰略与响应[J].中国园林,2018,34(5):38-43.

[23] 董亚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五大创新”引领公园城市建设[J].四川党的建设,2020(1):32-34.

[24] 任贵祥.中共十八大的灵魂、创新及历史特点[J].中共党史研究,2013(3):11-20.

[25] 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一)“中而新”[J].风景园林,2009(1):102-105.

[26] 黄晓鸾.2020年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6.

[27] 陈星聚,张发勇.中国园林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英语广场,2019(7):56-58.

[28] 周向频.跨越园林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园林的境遇及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2):31-35.

[29] 朱光亚.向史而新:传承发展中国园林[J].园林,2022,39(2):2-3.

[30] 王忠杰.峥嵘岁月四十载,砥砺奋进新时代[J].中国园林,2021,37(Z1):前插1-前插2.

[31] 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29(6):6-9.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