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洁
[摘 要]文章借鉴迁移理论,提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升美术“设计·应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建构融合模式,通过借鉴“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等其他板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借鉴经典作品中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在纵横对比中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基于迁移理论设计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动手操作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关键词]迁移理论;设计·应用;初中美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7-0011-03
迁移普遍存在于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谓的举一反三就是指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设计·应用”是初中美术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设计·应用”中不仅要运用美术知识,而且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学生需要运用迁移理论,将各种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提升“设计·应用”的学习水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迁移理论合理设计“设计·应用”课程,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一、建构融合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一)“欣赏·评述”,培养联想思维
美国学者桑代克在研究迁移理论的时候提出,当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要素的时候,两种学习之间会产生影响。因此,找到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相同要素,这一点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簡称《标准》)提出:“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这4类艺术实践之间密切相关,有大量的相同要素。如果教师能设计融合教学模式,将“设计·应用”教学和其他几种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要素,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正迁移。将“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结合经典艺术作品展开联想,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思路,设计自己的作品。
学习“笔情墨意抒胸臆”后,学生要完成设计任务:为书房设计一幅水墨作品,体现文人风骨。不少学生不理解如何在画作中展现文人风骨。这时,教师可采用融合模式,引入“欣赏·评述”,先给学生讲述郑板桥嫉恶如仇的小故事,然后让他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子。学生结合劲瘦的竹子展开联想,感受到郑板桥孤高的精神力量。在学生自主设计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花鸟鱼虫等展开联想,说说不同的动植物分别暗示了什么精神,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植物能体现文人风骨。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可以设计创作一幅《墨兰图》,体现君子的气节,还有一名学生设计了一幅《寒梅图》,体现了梅花不畏惧风霜的坚强品德。在欣赏、评述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他们可以借鉴迁移、运用联想将作者的创作思路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从而提升学习迁移能力。
(二)“造型·表现”,培养发散思维
《标准》提出,“造型·表现”指“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围绕题材,提炼主题,采用平面、立体或动态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发散思维,设计出形象多变的作品。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他们可以借鉴迁移理论,在具体生活和场景设计中运用发散思维,优化创作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了“奇妙的墙”这项设计应用任务:假如要为商店设计商品陈列墙,应如何同时体现陈列墙的艺术性和实用性?部分学生由于思维受限,不知道如何体现创意。此时,教师要运用融合教学法,结合“造型·表现”给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艺术墙,让他们思考这些墙在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具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学生发散思维,此时,教师让他们在不同艺术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自己应如何进行设计。有一名学生认为,不少墙面的宽度、高度、厚度都是一致的,他要设计出一堵高低不平、厚薄不同的墙。这样可以摆放大小不同的商品,体现墙的实用性,同时又能给人造型多变的感觉,体现墙的艺术性。在“造型·表现”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找到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在“设计·应用”中,他们就可以迁移运用,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完成探究项目。
(三)“综合·探索”,培养灵感思维
在“综合·探索”的学习中,学生能将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进而提升核心素养。在活动中,如果学生能在多元探索中培养灵感思维,那么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他们就能灵活运用,设计出经典作品。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霓裳之舞”设计活动任务:在学校艺术节上,你要设计一套服装,供同学表演古风舞蹈使用,你应如何设计呢?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融合课堂,先让学生参与“综合·探索”类活动。学生要自主搜集资料,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了解服装的起源,探索服装的演变。第二,服装如何分类更合理?试着从民族、面料、职业、制作工艺、尺码、配饰等多个角度入手,给服装分类。第三,知道国风服装的品牌有哪些,围绕具体例子,说说如何设计国风服装。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如有一名学生提出:“我觉得水墨画也能体现传统艺术,可以将其融入服装设计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强调设计思维方法的运用。学者杨先艺在《设计概论》中提出,设计思维是设计科学的核心问题。建构融合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从其他学习领域获得启迪,在迁移中提升灵感思维,产生更好的创意。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鉴赏经典作品,进行审美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在研究迁移理论的时候提出,学习中的共同元素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对学习中共同原理的概括才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可见,学习者自主学习、概括总结的能力越高,就越有利于他们产生迁移。在“设计·应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提升美术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经典鉴赏活动,先指导学生如何鉴赏,然后再让他们迁移运用,自主鉴赏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判断素养。
结合“图案之美”这项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试着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花朵工艺品,装饰自己的班级。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鉴赏经典作品。第一步,鉴赏真实的插花作品,让学生感受鲜活的花朵在造型组合上的魅力。第二步,欣赏花卉类静物画,看看画家是如何将立体的花朵转化成平面的花卉图案的。第三步,欣赏艺术家用塑料、纸张制作的花卉工艺品,思考这些作品为何能给人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在全面鉴赏后,再安排学生自主创作,让他们试着用水粉涂抹废旧纸盒,用细铁丝缠绕彩色软纸,用橡皮泥塑造花朵,将自己对美的感悟融入创作中。审美判断素养指的是运用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隐藏的各种美的元素,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个性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吸收了各种审美知识,并迁移运用,提升了分析、诠释美的能力。
(二)组织纵横对比,进行图像识读
纵横对比也是一种促进迁移运用的好方法。在横向对比中,学生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其造型、色彩、比例、肌理等方面的特征。在纵向对比中,学生可以对比同一类作品的古今发展状况,看看其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变化情况。通过纵横对比活动,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学习“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的时候,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假如你是一名旅游博主,想用绘画展现祖国山水,你会如何创作呢?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教师先安排他们鉴赏经典的中国山水画,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分析油画《干草车》和中国画《潇湘图》,看看它们在技巧、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掌握了这种对比法。他们可以自主对比不同时代的山水画,看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早期山水画和明清时期山水画的区别。他们还可以对比同样是早期山水画的作品,如《游春图》和《江帆楼阁图》,看看造型、色彩有什么区别。在对比后,学生对山水画的理解会更深刻,自主设计的效果也更好。图像识读素养能让学生全面了解造型、色彩等美术创作的基本知识。在对比分析中,学生能提升对作品形式的理解能力,在设计应用的时候也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美术元素。
三、创新学习方式,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一)举一反三,实现融会贯通
学者奥苏贝尔对迁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尤为重要,迁移产生的中介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在“设计·应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的学习方法,完善认知结构。可利用性是与迁移相关的认知结构变量之一,指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在能被找到的可利用的旧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并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其他学习活动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学习“蓝白之美”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请设计一块印花布,并思考如何能让印花布展现出时代感,体现出新意。教师试着引导学生从制作方法、图案设计、色彩设计等方面入手,设计出创意作品。学生可以结合此前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生成新的设计思路。如有一名学生结合折纸艺术思考,提出:“可以将折纸的花样用到蓝印花布的设计中,通过折叠出不同的形状,让布的造型更美。”还有一名学生从水墨画中得到启发:“水墨画通过墨色的深浅体现出变化。那么在印制蓝印花布的时候,是否能调节蓝色的深浅,以此达到不同的效果呢?”在举一反三中,学生要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取得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二)拓展延伸,浸染传统文化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先前所学知识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课外延伸活动,这样有助于他们融合多元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吸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同时,适当了解传统文化信息,进而拓展思路,提升创造和理解能力。
围绕“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学生要完成以下任务:试着设计一本图书的封面,并将花鸟画和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封面设计中。要完成该任务,学生就要拓展延伸,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信息。首先,学生可以阅读与花鸟有关的古诗词,看看在传统文化中,它们被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其次,在欣赏经典的中国花鸟画时,学生要思考在造型、构图等方面,是否能看到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最后,他们要整合拓展阅读所得,绘制花鸟画,设计封面。如有一名学生认为:“留白展现了传统文化含而不露的美,在设计封面的时候,要运用这种方式,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关键信息。”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延伸,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设计·应用”的过程中,他们也能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设计出内涵丰富的作品。
(三)动手操作,展现个性风采
“设计·应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主题,引导他们参与实践创作活动,让他们可以灵活运用掌握的各种美术知识,进行迁移提升,展现个性风采。
在学习“招贴画”时,如果仅仅为了让学生了解招贴画的意义、特点和分类,则教学形式会呆板,学生印象不深刻。教师可以安排设计应用类任务:学校就要举办运动会了,你能否为运动会设计一幅招贴画,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迁移运用此前学过的知识,并展现个性风采。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招贴画的意义在于广而告之,因此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他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展现了运动员冲刺的瞬间,让人感觉运动员仿佛要冲出画面一样。这样的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还有一名学生认为,招贴画具有联想性和暗示性的特点,他用“金牌”暗示了夺冠后的荣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色彩、线条、空间等美术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创作中,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实践中完成迁移运用,优化认知结构。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迁移理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现状,分析影响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能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美术知识,在自主探究中完善认知结构,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和“设计·应用”学习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獻 ]
[1] 段鹏.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理解与分析[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7(7):46-49.
[2] 王云涛,于涛.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J].中国教师,2020(S2):108.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