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红阳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加强养老服务阵地建设,积极探索以老助老、互助养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多阵地布局,构建养老服务圈。一是“中心+站”打造养老服务圈。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3 个,覆盖率达93%,形成“中心+站”的“15 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农村建成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95 个,覆盖率达65%,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互助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二是实施农村福利院直管,打造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农村福利院县级直管,将农村福利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并探索调整优化其规模布局,为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低收费托养服务。三是“医养融合”服务养老新需求。在养老机构全面推行医养签约服务,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养老机构健康副院长,定期为老人开展医疗服务。县中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开设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的老年医学科· 医养结合区,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疾病诊疗、高端养老、康复保健、中医养生、生活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全县7 家乡镇卫生院开设医养结合病房试点,极大满足了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多路径融合,织密养老互助网。一是社区共融、同辈互助。成立以低龄老年人为主要成员的养老互助志愿服务队,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政策咨询、健康体检、陪护慰问、困难救助等“点单式”服务,将社区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龙门社区“银手杖”养老互助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5 人发展到85 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 余场次,惠及老年人3200 余人次。“银手杖”互助养老经验在4 个社区复制成功,有效缓解了社区居家养老看护压力。二是志愿共聚、邻里互助。在农村成立养老互助志愿服务队,针对孤寡、高龄、重病、行动不便等重点老人群体需求,建立邻里守望机制,提供帮办代办等服务。“村改居”的丹水社区构建了“红石榴”互助养老网络,涵盖42 个互助小组、15 个召集人、37 名骨干志愿者,为596 名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党群共兴、流动互助。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开展流动助老服务。都镇湾镇开展“银发关爱行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谈一次心、洗一次头、剪一次发、照一张照片、送一句祝福”服务。鸭子口乡马连坪村驻村工作队牵头成立党员流动服务站,组建20 人“剃头匠小分队”,5 年来为老人免费理发1.2万余次。
多元化支撑,筑牢养老保障网。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用活养老服务项目资金和服务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全县建成公办养老机构2 所、民办养老机构4 所、农村福利院12 所,养老床位1816 张。整合残联、卫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部门资金,统筹实施扶老助老公益项目。二是健全激励机制。依托长阳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诚信管理平台和各村配套建设的诚信超市,引导群众参加养老志愿服务获取积分,以积分兑换物资和服务。同时,为老服务慈善基金和社工服务项目给予志愿者一定奖励补助,提高其服务积极性。三是突出智慧赋能。结合智慧社区、智慧小区、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对独居、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的智能化监测预警,为其提供一键呼救、定时提醒和上门服务。都镇湾镇水竹园等村将监控一网联通、能源数据实时监测与老年群体服务有机结合,有效保障老年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