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萌
每一位对旧体诗词怀揣热忱之情的诗人,都有一颗尊崇传统的虔敬之心,还有一双借古化今的诗慧之眼。旧体诗词创作并非易事,需要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学素养、语言功底和情感积累,也需要掌握一些艺术技巧和修辞手法。在追求量化与回报的快节奏生活中,在面对人工智能与媒介更迭的大趋势下,坚守旧体诗词创作,实属不易。云帆诗友会或许是闹世中的一缕清风,为我们吹来一阵清新的艺术之风,璐雨诗(原名吴雪芬)作为云帆诗友会的执行主编,在旧体诗词的创作上不遗余力,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获得了业内诗友们的高度肯定。本文以璐雨诗旧体诗词中的字、句、情为切入点,探析其诗词创作中的独有诗思与高远真情。
璐雨诗诗词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向中国古人学习、向当代大家学习,故诗词中尤其是诗作中多有模仿、翻案之作,这些作品极为重视炼字。但是其旧体诗并非古人佳作的当代翻版,可取“古意”却并不能完全作“今身”。璐雨诗的不少作品既崇古也厚今,既注重古典传统的灌注,也注重以当代题材为笔。在前人名家的影响下,她虔心地模仿与学习前人的杰作,尤为注重炼字。她对诗词中的一字一句反复揣摩,最终成“脱胎换骨”之新意,以一字“醒”一句,所以往往佳句迭出。在《庐山如琴湖花径步梅师韵》中,有“曲岸轻烟淡,寒溪落叶浮。披风心未冷,觅句意何幽”这样的诗行,每半句就有收尾之字,都恰到好处。炊烟并非袅袅浓雾,而是“轻”状,故以“淡”字写烟“薄”之态。落叶在溪水之上顺水而下,不知其所止,所以尽显“浮”态。此句已有“寒”字作引,故下句起始便抛出“冷”字,烟水寒夜为外界之冷,诗人的心却并不冷:既是因披风可以御寒,更主要的是因为诗人寻觅到了诗意,而心有幽境。两句所营造出的寒意由“淡”“浮”“冷”“幽”四字而成,水偏旁已让人从“形”上感到丝丝寒意,但笔锋一转,“心未冷”“意何幽”,立马为寒冷的语境嵌入了一种温存的诗意。同样,在《题瀑布图》一诗中,炼字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崩云裂地泻长川,声若雷霆欲叱天。纵是魂消江海里,也挥浊世万千拳。”上句用“崩”“裂”“泻”“叱”四字,将“瀑布”的声音、气势予以动态化、力量化的呈现,极具凌厉之势。诗人在最后将瀑布的倾江倒海之势,化作毁灭世间污浊的“拳头”,一个“挥”字,气势全出。璐雨诗也很善于从古人佳作中取意而出新,如《无题》:“云急风高向晚天,滚雷匝地雨如烟。新荷半落无人顾,谁捡清愁到枕边。”前两句应是模仿杜甫《登高》而成,但为了突出自己的“狂风骤雨”,用了“滚雷”“如烟”,声势则更为浩大。而在后面笔锋一转,雨中新荷跌落,伴随一缕清愁入梦来,相比杜诗《登高》中的悲苦,而更显清愁。可见,以古写今、炼字锤笔是璐雨诗诗词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璐雨诗的诗词作品情、景、理兼备,擅于在格物之中、游览拜访之中酿造诗情,并喜好于每一首诗词的末尾道出理趣、情趣,多有绮句生出,而获得超然之境界。首先是理趣。在《奉题段师拂尘园图》中:“晓日扶云起,烟岚眼底横。奔泉为甚事,时作不平鸣。”上句为画中之景,有太阳、云、烟,颇有“孤烟直、落日圆”的意境;而下句中为了表现“奔泉”行进所发出的声音,用了一个“鸣”字,究竟“奔泉”有没有发出这种声音不得而知,不平之鸣到底所指何物更不得而知,却颇具哲思。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体现了“诗画”关系中的画中之景、诗中之言与不言之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其中也有对古人名迹、历史轨辙的敬畏,多采用先写景后借景抒情,最后点明对历史、对先哲的一种敬畏之心。而在《子昂读书台》《庚子十月登贵阳文昌阁》《鹧鸪天·秋登陈子昂读书台》《南岳大庙》《庐山三宝树》《十月廿日游衡山二贤祠》等诗词中,行文之笔多有绮丽之句,虽是诗人或词人在“看”,却让所看之物、之景主动代替自己说话,如《庐山三宝树》中能够“看”尽人间百态的“宝树”、《南岳大庙》中能通灵性的“大庙”。在这种“理趣”中还带有古今对比的感慨、反思,如《十月廿日游衡山二贤祠》的末句:“诗国鱼龙下,逢人说大师。”“逢人说大师”既表达了对二贤的敬重,也有对后世之人不知二贤、不晓历史而自诩“大师”的揶揄。其次,在“理趣”之外还多有“情趣”,表达出对朋友、对亲人、对盛会的种种真挚之情。在《父亲节献给老爸的诗》中,有“梦里不知乡路远,常凭孤月照还家”之句,认为父爱与故乡总是令人魂牵梦绕。在《云帆年会庐山采风聊天中得知崔德煌先生慈亲中风十四年间每日背负娘亲上下楼并各种精心服侍,感动落泪,诗以赠》中有这样的诗句:“最迷人处于诗外,背负慈亲十四年”,诗中见真情,为朋友孝心所感动落泪,可见诗人也是至善纯朴之人。而《云帆庐山年会前夜再呈与会诸子,步海棠博士原韵》《己亥深秋云帆诸子庐山锦绣谷记游》等作品,则表达了对云帆诗友会各位诗友的深厚情谊。在璐雨诗的诗词中,有景、有理也有情,并且往往理趣与情趣相融合,故多有绮丽之句,最重要的是以“情”统摄而显真挚。
璐雨诗的不少诗词作品中有一种淡然超脱之境,她总是在文字的世界里自嘲自勉,作品中仿佛存在着一个自说自话的“我”、隐身观察的“我”,在有限的文字中塑造出了“无限”的诗意空间。她的诗词在文字上似乎并不追求大起大落、轰轰烈烈,总让人嗅到一丝淡然与安逸。《自况》一诗写得颇有自传性味道:“约稿白加黑,研诗浊与清。眼因排版乏,心为配图萦。但爱留言惬,不堪删帖惊。伴君如伴虎,戚戚此幽情。”在这首自传性的作品中带有深厚的自嘲味道,但奈何爱诗如命,便也苦中作乐,这种情感在中国古诗中是少有的。诗人在《己亥深秋云帆诸子庐山锦绣谷记游》这首长诗中,采取了一种一步一景的写法,贯穿着作者的自勉之笔:“世间之路多如此,身处逆境不自知”“几为名利几为诗?”“吾侪且蘸东坡墨,字浸沧桑句句真。”作者觉得今天的人世间对于诗美的追求逐步匮乏,只求守护诗心,以求“真”而立世。此外,璐雨诗在诗词作品中也浸染着一抹淡淡的愁绪,有一种少有的孤独之愁:在《孤旅偶成》中,“薄衾孤枕夜清寒,壁上鸣钟聊自弹”,“孤枕”与“自弹”两词,就将旅途中的孤独感描于纸上。也有感慨时光蹉跎之愁:《庚子孟冬贵阳雅集步高公石春韵》中“筑城逢故友,一握叹蹉跎”,故友相见,双手紧握,不觉时间在“窗前几度过”,写尽了时光蹉跎之叹。还有一种思乡之愁:《己亥中秋客菲律宾》中“乡思且挂云帆去,拟与婵娟一样圆”,身在异乡为异客,月是故乡明,是否能“千里共婵娟”? 有不满时事之愁:《题瀑布图》中“纵是魂消江海里,也挥浊世万千拳”,希望自己可以以拳打浊世、享尽清明。然而这一份愁绪不浓不烈,浅浅淡淡,似乎还有解愁之法隐藏在字里行间,似如存在着一个自说自话、隐身观察的我,便能与这孤独的处境对话、与这不甚满意的世界和解:“明月殷勤行万里,倚枝与我两相看。”“心途莫为迷棋蔽,世路还须北斗瞻。”“惯看人间连理乐,也怜尘世断肠哀。”她的许多诗词作品之中似乎伫立着一个“我”,与孤独进行对话,看尽世间哀愁,虽有淡淡愁绪,但也能在诗词之境中寻找到一丝慰藉。或许只有诗词的世界,能为诗人寻得一丝宁静,在有限的文字里营造出了无限的诗意空间。再读其诗其词,便能领悟到淡然超脱、韵味无穷、挚情诗心,正是璐雨诗诗词作品的高远的境界之所在。
璐雨诗是一位身兼多“职”的诗词爱好者,却能乐在其中,承担起云帆诗友会的编辑与运营,若没有一颗真诚、炽热的诗心,则很难坚持下去。或许她早已在《己亥深秋云帆诸子庐山锦绣谷记游》中,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却喜石松风骨在,千年不改挺拔身。”诗心不移,真情永在,才使得她的诗词创作不论在字、词,还是在境、格上,都达到了少有的深度与高度,故“炼字”“绮句”与“诗心”可谓璐雨诗创作的三个关键词。若论及不足,也可请教两点:一、弱化模仿的痕迹,增强自我对诗词的审美创造。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尽可能地吸纳了古人智慧,但模仿终究不是创造,古意可以模仿,但诗词的境界是模仿不来的,因为对于创作者而言,对世界的观察包括每一个人的风格不一而同。形成自我的风格、增强对诗词的审美创造最为重要。二、诗词结构安排上可更为灵活。璐雨诗擅于在诗词的结尾说理,尤其是诗作,结构上稍显僵硬,如果能将理与情如鱼得水般贯穿其中,整体节奏就会更灵活,也有利激活创作的多样化空间。总之,璐雨诗的创作依旧是旧体诗词园地中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她的作品能为更多读者看到,去感受到其中别样的炽情与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