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论的视角解读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2023-12-11 00:10李文哲白如纯
华夏文化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左翼文学日本

李文哲 白如纯

【内容提要】在20世纪世界左翼文学史上,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诞生至消亡只经过五十载岁月,并无产出大量的文学作品,然而其文学运动本身自有分量和价值。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多”与“变”的衍变历程、“内部”转型与“外部”传播的有机关系中得以发展,若能从关系论的视角探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全貌及其特性,将会彰显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之基本面目。

一、引言

鸦片战争以后的东亚国家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焦虑不安和脆弱的地位,近代以来的东西方关系史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关系及其特点。西方关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现代主义、平等主义等话语体系中,若从内部仔细剖析,就会发现不少自相矛盾的部分,这些矛盾反映了东方思想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根源性观念差异,有助于理解近现代全球史的性质、运作以及话语秩序。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以自由和平等为主的各学派哲学思想,同时积极发动对外侵略及殖民扩张,可见所谓的西方话语体系无法自圆其说。尽管如此,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不断吸收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在此过程中不断与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如何借鉴有价值的理论而不被他者的观点牵着走,并进而形成自身思维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探索。一方面,日本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是神道、儒教和佛教。明治初期日本曾排斥儒教,但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重新意识到儒家思想对天皇制政权维护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于是恢复儒教的地位,将其纳入日本近代思想当中,强化社会道德秩序。另一方面,江户时代以来兰学①兰学指的是在德川幕府时期,经荷兰传入日本的欧洲学术、文化和技术的统称。江户幕府前期使用“蛮学”或“南蛮学”一词,到了中期改为“兰学”,后期又使用“洋学”一词。([日]日本全国历史教育研究协议会编:《日本史B:用语集》,东京:山川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在日本得以发展。例如,西川如见《增补华夷通商考》(1708)、新井白石《西洋纪闻》(1715)、青木昆阳《和兰文字略考》(1746)、前野良泽《解体新书》(1774)、大槻玄泽《兰学阶梯》(1788)、杉田玄白《兰学事始》(1815)等,这些兰学研究著作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思想根基。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开始积极接触西方世界,接受和援用来自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哲学原理,迅速向近代化、西方化转型,构建近代日本的思想文化体系。就其所涉及的思潮而言,自明治维新伊始至大正后期日本思想界的各大主要流派则是资本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然主义等西方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意识在日本近代知识分子之间相当普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主要思想流派中亦有重要地位。近代日本的乌托邦主义是“东”与“西”思想相融合的结果,所谓“东”意味着以神道、道教、儒教和佛教为主的东方传统思想,“西”意味着以理性主义、乐观主义、个人主义为三大原则的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由此可见,日本近代思想的“东”与“西”的交融关系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思想平台。

迄今为止,有关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外学界的足够重视,而且前期研究在总体认识上存在其共同之处。究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对东亚三国有普遍影响,但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与传播,往往是从本国的社会政治诉求和学术学理探究出发,依据本国的文学传统与历史方位,摸索出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架构,从而提出各自的独特阐释,以此呈现出其同源性、异质性和互补性。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亚经过本土化、现代化的嬗变成长后,不免出现“理一分殊”“月印万川”的景象,并伴随地缘格局、政治理念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促使东亚三国形成各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无产阶级文学。中国学界通常使用“无产阶级文学”“左翼文学”或“革命文学”,日本学界惯称“无产阶级文学”一词,韩国学界常用“普罗文学”“卡普文学”或“倾向文学”一词。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1925)、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1925)的成立意味着东亚各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是20世纪上半叶在日本流行的左翼倾向文学思潮,主要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革命立场出发,描绘在日本法西斯政权下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揭露大正时期和昭和前期日本社会的阶级矛盾及工农阶级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就国内相关研究而言,平献明、丁瑞媛、单援朝、朴银姬等学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探析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及其意义,关注其创作活动与批评实践,该类研究对于掌握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其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就国外相关研究而言,荒畑寒村、浦西和彦、森山重雄、松泽信祐、竹内荣美子、松泽俊二、松泽信祐等日本学者立足“本体”范畴释义,力图构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体系,该类研究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是关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文学革命、文艺批评的基础研究,对如何梳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历程提出了富有启发的思路。同时,以陈朝辉、靳明全、李雁南、黄念然、逯莎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和岛村辉、山田敬三、横路启子、广濑阳一、西田胜为代表的日本学者立足“关系”范畴释义,探析中日无产阶级文学的差异与嬗变,该类研究侧重中日无产阶级文学实践比较研究,对于探析如何展开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富有启发价值。只是日本学者多以本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分析与文学批评研究为主,虽有启发意义,但时常夹杂国家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值得警惕。鉴于此,本文旨在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转向与衰落的曲折历程进行客观评述和理性思考,把握其“内部”转型与“外部”传播的有机关系,一方面可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可打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研究边缘化的境况,拓宽东亚无产阶级文学研究范围,对相关研究提出新观点与新方法。

二、“多”与“变”的衍变历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背景下所产生的全球范围内的文艺思潮,其中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在面对同时代危机的态势中萌芽、开花和成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辩证法、美学观与人性观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指南,明治后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经在日本传播,就紧密结合其无产阶级文学实践。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介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凸显出对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关注,揭露现实社会的真实问题,为文学实践的价值判断提供新的标准。20世纪上半叶,在日本文坛上出现的无产阶级作家大约有50人,对这些作家以及作品的整理为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依据。然而,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界尚未进行这方面的全面整理工作。

为了阐释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之全貌,本文将其“多”与“变”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前身,即大正劳动文学时期,江户时代以来兰学和基督教的发展、明治时期工业革命的进展、大正初期工人阶级的快速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劳动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劳动文学不仅反映了工农阶级的思想感情,还体现出作家的社会身份。宫地嘉六、宫岛资夫、平泽计七、细井和喜藏、新井纪一、吉田金重、中西伊之助、德永直、桥本英吉、根岸正吉、伊藤公敬等作家和诗人均为工人出身,早年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后来开始劳动文学创作。例如,宫岛资夫曾经历过矿工、工地杂工、仆人、马夫等底层生活;宫地嘉六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工厂、吴海军工厂等神户、长崎、广岛、东京等地的海军工厂当过20余年的车床工①[日]大和田茂:《宫地嘉六:体验派的劳动文学》,《国文学:解释与教材研究》54卷第1期,东京:学灯社,2009年1月,第39页。;平泽计七在日本铁道股份公司大宫工厂、铁道院工作局新桥工厂、浜松工厂等劳动现场当过多年的冶炼车间操作工②[日]西田胜:《近代文学的发掘:纯劳动者作家平泽计七》,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1年,第16页。;细井和喜藏在大阪西成郡纺织工厂和东京纺织工厂当过多年的织机工③[日]小田康德:《川西的历史今昔》,神户:神户新闻综合出版中心,2018年,第181页。;新井纪一在东京炮兵工厂当过14年工人④[日]泽地久枝:《父亲在何处》,《昭和·远日·近人》,东京:文艺春秋,1997年,第39页。;吉田金重曾经历过木工、工地杂工、护理员等底层生活⑤[日]新井纪一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集第4卷:初期无产阶级文学集4》,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5年,第198页。;桥本英吉曾经当过矿工、印刷厂工人等;中西伊之助在陆军宇治火药制造所、南满洲铁道股份公司当过多年的工人①[日]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编辑部:《无产阶级作家中西伊之助是何人?》,东京:《赤旗》,2007年9月19日版。;德永直在熊本印刷厂、熊本烟厂、东京博文馆印刷所当过十余年的工人②[日]德永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集第24卷:德永直作品》,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7年,第39页。。

这一时期的劳动文学主要产出具有战斗力的作品,通过作家本身的劳动体验和生活背景,真实描绘出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以及思想觉悟。日本劳动文学在题材、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存在文本性质的差异,但是其核心思想保持一致性。即对资本主义联合专制政权的强烈批判和否定;对工人运动的支持与关注;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与怜悯。虽然日本劳动文学过于强调工人阶级的政治变革诉求,忽视社会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之关系,未能完成工人文学的真正使命,但是在日本文坛上形成了左翼文学创作的潮流,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在此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在资本主义联合专制政权的背景下,随着出版业、报业、教育事业的兴盛蓬勃而发展起来的。如何面对大众化时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遇到的重要问题,如何应对“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与“大众化时代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构成了大正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议题。无产阶级文学应是劳动人民阅读的文学,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喜爱,只有部分左翼革命人士与知识分子才关注与阅读。以藏原惟人为代表的诸多文学评论家纷纷提出,“我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还处于孤立的前卫运动,应该扩展到一般民众之中”③[日]藏原惟人:《藏原惟人评论集》第一卷,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66年,第83页。。大正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一方面尝试各种写作运思方式,努力应对“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极力抵抗日本法西斯政权以及大资本对文学界的束缚和控制,开展“大众化时代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活动。例如,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的机关杂志《战旗》共发行了26卷,其中有13卷被内务省警保局没收。但是《战旗》将印刷和装订工作分在两三所印刷厂来进行,内务省发布禁书令时,可免遭没收全部杂志。此外,为了避免再次被警保局审查,发送给读者时写上其他杂志的虚名。内务省严格统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钳制言论的时代,《战旗》虽然经常遭禁书令禁止,但采取分散注意力和直接散发杂志的方式规避审查,通过日本共产党和外围组织所形成的直接渠道将部分杂志传递到读者手中。大资本控制下的大众化时代,既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也是左翼作家和文艺批评家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二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产出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谱写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进入大正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日本的兴起,促进了日本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其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深受日本共产党的影响,并同第三国际有着紧密的联系。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1926年重新建党、1927年《二七纲领》的制定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无产阶级文学批评家宫本显治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学只有成为党的文学,才能够更为深刻地把握客观现实。党作为阶级的先头部队、作为理论实践的中坚其见解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科学指针,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只有和党的政治任务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文学才能获得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辩证统一。”①[日]宫本显治:《宫本显治文艺评论选集》第一卷,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0年,第386页。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亦提出:“我们的艺术必须把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广泛地渗透到重要产业的大工厂的工人和农民之中。”②[日]祖父江昭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集别卷:无产阶级文学资料集》,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8年,第94页。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左翼文艺理论和共产国际的影响,由于日本共产党长期处于低潮状态,无法进行公开活动,因此无产阶级文学组织承担过重的政治任务。这一时期,荒畑寒村、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槙村浩、手塚英孝、谷口善太郎、佐多稻子、本庄陆男、今野大力、壶井繁治、陀田勘助等无产阶级作家和诗人加入日本共产党,他们既是无产阶级文学家,又是无产政党的革命人士。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潮,这时期在日本出现诸多左翼倾向的文学报刊和文艺联盟。例如,《黑烟》(1919)、《劳动文学》(1919)、《我们》(1919)、《播种人》(1921)、《无产诗人》(1923)、《文艺战线》(1924)、《无产者新闻》(1925)、《战旗》(1928)、《赤旗》(1928)、《共产青年》(1929)、《纳普》(1930)、《无产阶级文学》(1931)、《文学新闻》(1931)等报刊和“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1925)、“工农艺术家联盟”(1927)、“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1928)、“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1929)、“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1931)等文艺联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蓬勃兴起的过程中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分裂和动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究其根由,学界认为主要受到日本共产党左翼路线——“福本主义”理论的影响。然而,福本和夫从政坛消失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并未停止分裂。福本和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社会构成及其变革的过程》(1926年2月)一书是关于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研究,《无产阶级的方向转换》(1926年4月)一书是关于共产党组织的研究,《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1926年6月)是关于《资本论》的方法论研究,这三部著作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福本理论原本是关于社会革命和政党建设的内容,没有提及政治斗争和文学创作的关系。然而,以中野重治、鹿地亘、山田清三郎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东京大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小组”深受福本主义的影响,于是将福本理论中的“理论斗争”这一部分解读为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所呈现出的福本主义有三种倾向。首先,以福本的社会结构变革理论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方针,主张消除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强调无产阶级斗争和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其次,主张无产阶级文学应该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而服务,认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将文学彻底融入无产阶级斗争中的创作活动。最后,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远离政治生态,应该具有文本的独立性和艺术性,主张不能将“立足于政治运动的问题”和“创作本身的问题”混杂在一起,文学大众化的关键在于文本本身。

三是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中期的无产阶级文学暗谷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左翼文学阵营内部发生了冲突与分裂,随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也开始走向低潮。1933年7月,佐野学、锅山贞亲等人发布声明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这一时期共有7万多多革命人士被检举①[日]藤原彰:《日本民众的历史9》,东京:三省堂,1975年,第3页。,左翼政党以及文艺联盟均遭到日本当局的暴力镇压和迫害。在此背景下,不少无产阶级作家发布转向声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复杂的“转向文学”思潮。②参见朴银姬:《由借鉴到融合: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下的无产阶级文学》,《国外文学》2021年第3期,第44页。例如,林房雄、细田民树、片冈铁兵、新井纪一、武田麟太郎、叶山嘉树、山田清三郎、里村欣三、阪本胜等人转向后成为战争协力者,发表鼓吹军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美化侵略战争的报告文学、战争小说、通俗小说等作品,其中林房雄和细田民树还加入了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筹备委员会。德永直、立野信之、高见顺、村山知义、洼川鹤次郎等人转向后被迫回乡隐居,或是远离日本军国主义政权的控制重回私小说的创作领域,或是通过历史小说、大众小说、农村小说等题材轻描淡写现实生活,从中反思和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中野重治、岛木健作、佐多稻子、间宫茂辅等人转向后经过忏悔和反思,又重新走上无产阶级作家或左翼倾向作家的道路。在日本法西斯政权的残酷镇压下,也有部分作家坚守无产阶级文学家的使命,宫本百合子、手塚英孝、中西伊之助、久保荣、岩藤雪夫等少数作家和藏原惟人、青野季吉等部分文艺批评家依然坚持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革命立场,成为暗谷时期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作为一种充满阶级性、政治性、革命性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其作品属性并非铁板一块,分别在劳动文学时期、无产阶级文学时期、转向文学时期出现不同的政治意味。由此观之,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中的“多”与“变”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虽然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然而培养出诸多有影响力的作家,并产出丰硕的作品成果,其文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人民性和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在当时是具有启发作用以及进步意义的。同时,因作家本身的社会身份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具有片面性和绝对性,导致文学作品带有题材内容较窄小、写作具有概念化等负面倾向。

三、“内部”转型与“外部”传播

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是个人与阶级、国家之关系的运思,或是注重“己”与“群”的从属关系,或是揭示“个人”与“国家”的对立关系,从而呈现出左翼文学的文本特征。纵观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多”与“变”的发展历程,可从对内转型与对外传播两个方面概括其历史价值。

其一,就对内转型而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从诞生至消亡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在无产阶级文学的基础上,战后出现了新左翼倾向文学运动,即日本民主主义文学与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诞生,其代表作家有江口涣、武井昭夫、壶井繁治、野间宏、洼田精、宫本百合子、佐藤静夫、霜多正次、大西巨人、能岛龙三、西野辰吉、神林规子、村山知义、田岛一、旭爪茜、宫本阿伎、松本喜久夫、吉开那津子、乙部宗德、青木阳子等。

2019年4月,为纪念战后新左翼文学会成立53周年,《民主文学》期刊在日本各地展开“民主主义文学会成立53周年纪念演讲会”;2022年5月,在千叶市幕张召开主题为“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文学的可能性”的第27届全国研究集会。当今日本的左翼文学仍坚持和传承战前无产阶级文学的理念与情怀,推进日本新左翼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和社会运动。然则对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关注和思考离不开与日本共产党的密切关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瞬间转入低潮。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力量遭到削弱,其党员大量退党。然而日本共产党承受了短促的严峻考验后,1994年开始出现反弹,在众参两院和地方议会选举中实现了奋进。日本共产党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处于低潮时取得显著发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战后日本共产党经过反复磋商提出“日本式社会主义”道路,提倡未来日本社会将会建构以民主、富强、和平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国家。①1946年6月28日,日本共产党发布《日本共产党宪法草案》,第一条规定为“日本国是人民共和国制的国家”,第二条规定为“日本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在于人民”,首次提出“日本人民共和国”一词。1978年7月15日,在日本共产党成立56周年纪念会上,不破哲三以“日本共产党的路线与展望”为题作报告,首次提出“日本式社会主义”一词。

战后日本左翼倾向文学经过半个世纪对民主文学道路的艰难探究,当下仍然努力传承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革命意识与写作风格,这一宗旨符合日本共产党的思想路线。1978年7月,日本共产党提出“日本式社会主义”之革命道路,与此同时日本左翼倾向文学亦选择了“日本式新左翼文学”的创作之路,即“日本民主主义文学”之路。这意味着虽然在政治思想与创作运思上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但是战后民主文学继承了战前无产阶级文学的精髓,促进其左翼倾向文学范畴的内部转型。

其二,就对外传播而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对中国和朝鲜半岛左翼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就中国而言,左翼文学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蓬勃发展态势,其影响源主要有两个国家,即日本和苏联。②蒋光慈、段可情、瞿秋白、博古、任弼时、张琴秋、罗亦农、王明、柯庆施、张闻天、王一飞、彭述之、萧劲光等左翼文学家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赴苏联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20世纪初至20年代,诸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亲身体验社会主义运动及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周作人、郭沫若、朱镜我、沈泽民、成仿吾、李初梨、郑伯奇、张资平、段可情、彭康、田汉、郁达夫、沈起予、冯乃超、李一氓、张闻天等左翼文学家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留学于日本,他们不仅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感受到日本文学界的革命精神氛围。1921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东京帝国大学成立了左翼文学团体“创造社”。赴日留学的左翼文学家及革命家回国后在介绍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活动和文艺理论建构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苏关系处于断绝和对立状态,随之日本文学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间接了解苏联的主要渠道。当时的日本已成为仅次于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和重要的宣传阵地。自1896年至1911年之间,日译汉的书籍有950余种,自1912年至1937年之间,日译汉的书籍达到1 800余种。①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169页。其中,部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里村欣三、小林多喜二、中村义夫、鹿地亘、黑岛传治、石川达三、德永直等日本左翼作家的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左翼作家引入了日本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且参照日本文艺大众化的路线推动了中国左翼文学的转型。中国早期左翼作家接受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政治首位”之论,将文学创作活动当作是阶级斗争,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是战斗武器,在其作品中凸显出革命性和阶级性,因而发表的作品大多数为革命题材,其文本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与阶级觉悟。此外,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日译汉马克思主义书籍有《社会主义》(1902)、《社会主义概论》(1903)、《社会党》(1903)、《近世社会主义》(1903)、《社会主义神髓》(1906)等。

就朝鲜半岛而言,卡普(KAPF)是由以日本留学派知识分子为主的新倾向派文学团体PASKYULA和朝鲜国内的普罗文学团体焰群社联手组建的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卡普文学运动的重要影响源之一乃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三一运动前后,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在日留学生传入朝鲜半岛。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朴英熙、罗稻香、卢子泳、金永八、安硕柱、玄镇健、金基镇、赵明熙、宋影、林和、赵重滚、洪晓民、权焕等左翼文学家和安漠、李北满、韩植、金斗镕、韩载德、洪阳明、金复镇、高景钦、张准锡、刘英俊、金三峰、郑禧泳等文学批评家及革命家曾留学于日本,积极推进了左翼文艺团体的创建活动。例如,1920年在东京成立近代左翼戏剧团体“戏剧艺术协会”;1923年在东京成立新戏剧运动团体“土月会”;1923年在东京成立社会主义思想团体“北星会”,1925年改名为“一月会”,同年创刊《思想运动》和《大众新闻》;1926年在东京成立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团体“新兴科学研究会”;1926年在东京创刊左翼文艺杂志《开拓》;1927年,卡普东京支部成立朝鲜左翼青年文艺团队“第三战线社”,同年创刊《第三战线》杂志;1927年,卡普在东京创刊《艺术运动》杂志;1929年,卡普东京支部创刊《无产者》杂志。在东京成立的朝鲜左翼文艺团体和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之间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就文艺作品创作、社会主义运动、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日本“纳普”的形成与解散对朝鲜卡普文学的影响甚大,经过1931年和1933年日本当局的两次弹压,大批卡普盟员被捕下狱,部分左翼革命人士和作家陆续发表“退盟宣言”或“转向声明”,在卡普内部发生动摇与分裂,普罗文学开始走向低潮。1935年,卡普被日本法西斯政权强制解散。

从写作风格、价值立场、内心情感等方面而言,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无产阶级文学具有相似之处,在作品中凸显“左翼”特性,体现出强烈的政治诉求和抵抗意识等共性。但是,两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又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面貌。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的朝鲜知识分子赴日留学和30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权强制实施的殖民地语言政策,对朝鲜卡普文学的诞生与消亡产生了重要影响。“卡普”被解散后直至1945年解放之前,其作家或是转向后成为亲日文学家,或是转向后通过私小说创作表达苦恼与忏悔,或是选择隐居生活逃避尘世。1945年8月和9月,原卡普盟员重新组建“朝鲜文学建设本部”和“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同盟”两个相互对立的左翼文学运动团体。同年9月2日,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划分受降区。这一时期在韩国,大多数卡普文人奔赴朝鲜,随之普罗文学悄然消失在历史的夜幕之中。由于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韩国学界才开始关注普罗文学。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伊始“延安派”“南劳党派”和“苏联派”等非金日成革命派在朝鲜被清除,不少卡普文人也被排除在外。迄今为止,韩国学界对于卡普文学研究依然存在回避和误读现象,朝鲜学界一直致力于“爱国文学”和“革命文学”的重构,忽视战前卡普文学的历史价值与使命。

相反,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呈现出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经过“五四”启蒙文学时期(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延安文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等发展进程,将阶级解放和人民觉醒作为文学作品的主旋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话语。中国学界普遍认为无产阶级文学在文艺大众化、世界化、艺术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绩,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前所述,东亚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经历了许多瀑布与峡谷,看似充满断裂与嬗变,但在其中仍然留存各自原有的河床,为东亚近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依据。

四、结语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潮,1919年至1930年期间陆续成立了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先后有德国“无产阶级文化同盟”、法国“光明社”、苏维埃俄国“瓦普”、苏联“拉普”、朝鲜半岛“卡普”、日本“纳普”、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曲折历程伴随着工农阶级的成长与社会运动的发展,其文学作品呈现出全人类试图从阶级差异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自我的艰难斗争的故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主要反映工农阶级为夺取生产手段而斗争的过程,其文学价值取决于它为保障工农阶级胜利做出了多少贡献。

在此意义上,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具有三个方面的历史价值:一是,不少无产阶级作家加入社会民主党、劳动农民党、日本共产党等日本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了作家的政治理念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文本书写;二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深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注重文本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历史性,对于资产阶级文艺批评家宣扬的“永恒的艺术”“超越阶级的艺术”等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三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一方面传承东方传统思想元素,另一方面接受西方国家的革命思想,在东西方思想交融的过程中始终努力回应无产阶级的革命需求,产出了日本独特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在近代日本,虽然兴起了社会主义运动及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然而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并没有成为主力。而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曾受到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教条主义、权势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等现象的影响,这些负面作用严重阻碍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尽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存在种种阻碍,但是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活动以批判性的态度传承东方思想元素,并尝试性地接受西欧革命思想。由此可见,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东”与“西”的思想交锋中探究其发展道路,谋求其自身变化。总而言之,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折射出战前左翼倾向作家在文学写作和社会运动中的主体姿态,这是在日本法西斯政权下坚守革命精神的无产阶级作家的信念与情怀,值得关注与探索。

猜你喜欢
左翼文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我们需要文学
探寻日本
江南书院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黄金时代》日本版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