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娜 文琴 吴琦
手术室护理为护理学生临床实践中的重点教学知识,其工作模式与普通病房科室工作模式相比有一定差异,具有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1-2]。现阶段,随着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教育层次的逐步更新,护理教育规模表现出较大的增长幅度,对于临床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传统护理模式不能够及时、有效地适应时代发展,新型护理学教学模式对培养护理人才至关重要。如何引导护理实习生有效地结合临床实践及课堂理论,提高护理实习生整体水平为现阶段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3]。文章针对院内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实施小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护理实习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现报道如下。
2018 年7 月—2021 年7 月,选择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80 名手术室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抽签法将护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90 名。研究组男7 名、女83 名;本科25 名,大专65 名;年龄21~25 岁,平均(22.31±0.38)岁。对照组男8 名、女82 名;年龄21~25 岁,平均(22.35±0.34)岁;本科24 名,大专66 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对本研究同意且知情,顺利完成实习期;排除标准: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及认知障碍,中途退出研究者。
1.2.1 对照组
第1 天,护理实习生首次入科时,带教老师向其介绍手术室的工作流程、环境、规章制度,集中示范操作步骤,如手术衣穿着方法、刷手、无菌巾铺设、戴手套、无菌物品传递等。护理实习生反复练习手术室操作内容,通过情景教学、动手演练,将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第2 天,带教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系统,统一安排护理实习生实施一对一教学。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护理实习生入科第1 天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第2 天采取小组教学。
1.2.2.1 分组安排
将手术室护理实习生根据专科分为普通外科组、骨科组、心脏外科组、五官科组、妇科组等,每个专科小组应配备1 名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人员,由拥有良好沟通能力、操作技术娴熟、临床经验丰富、工作10年以上、责任心较强的护理人员作为专科小组组长。由具备5 年以上工作经验,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表达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教师组成教师组成员。教师以随机方式分组,每组带教3~4 名实习生。
1.2.2.2 教学实施
教师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科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每周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第1 周,引导护理实习生熟悉院内的手术室环境、科室规章制度,了解基础手术器械的作用,了解护士的工作职责。第2周,引导护理实习生树立无菌观念,并学习外科刷手、无菌操作台等内容。第3 周,引导护理实习生全面配合多项手术室护理工作。第4 周,护理实习生在教师引领下学习巡回护士的工作流程、洗手流程。教师以“不放手”为基本原则,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体化教学。
1.3.1 带教满意度
带教满意度: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带教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分析,分为教学能力、就业指导、问题解决、问题指引、思想专业度、文献指引、师生交流、论文指导8 个方面,总分100 分,80~100 分为满意,<80 分为不满意。
1.3.2 带教依从性
采用问卷调查护理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依从性,共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带教依从性=(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人数/总人数×100%。
1.3.3 论文书写质量优良率
带教老师评价护理实习生的论文书写质量,总分10分,≤6 分为差,7~9 分为良,10 分为优,优良率=(优+良)人数/总人数×100%。
1.3.4 综合能力评分
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技能、护理评估、开放思维、诊断分析、规范管理7 项,满分为100 分。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思想专业度、教学能力、问题指引、问题解决、师生交流、文献指引、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对照组带教满意度比较[名(%)]
研究组带教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对照组护理实习生带教依从性比较[名(%)]
研究组论文书写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对照组论文书写质量优良率比较[名(%)]
研究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开放思维、学习能力、诊断分析、护理评估、规范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对照组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分,)
手术室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不同,在抢救患者的工作环境以及设施均完全达标的情况下,对手术室内部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与医生协作配合能力的要求均较高。护理带教为护理实习生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护理实习生转变为专业护理人员的关键阶段。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传统带教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弊端,无法满足手术室对于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传统护理带教模式一般为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护理实习生主要观察教师操作,动手操作机会相对较少。在操作过程中,实习生大多数是模仿教师,临床实际应用性相对较低。因此,为提高护理实习生操作水平,本院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将实习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通过组内相互讨论、评价,促进其深入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做到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及时纠正,提高自身护理专业技能水平。小组学习模式可使学生互相协作,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护理操作的熟练度,在发生应变事件时能够临危不乱,积极应对,提升整体操作技术水平,提高临床护理带教水平。护理实习生的实习效果主要与带教老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关,小组内带教老师通过相互沟通,可弥补教学工作中的缺陷。资历深的教师应积极指导年轻带教老师,发挥教学传帮带作用,可全面促进教师队伍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临床教学水平、工作经验有较大的差异,小组教学模式中,护理实习生与不同教师接触后,通过对比分析可自主选择责任心较强、操作更规范、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师,改变以往只向1 名教师学习的模式。小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工作能力[4-5],系统化了解复杂、大型的手术,增强实践操作能力[6]。教学小组由各个科室的护理实习生组成,其在1 个月的实习中,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利于拓宽见识;可实施教与学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教学满意度[7]。教师采用小组教学模式,能够以团队形式不断开展教学,在教学时与护理实习生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使护理实习生获得足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8-9]。
随着手术室护士人数不断增加,护理带教队伍不断扩大,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演示、讲解重点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带教老师的日常工作相对繁忙,可能造成实习生实践与理论知识脱节,适应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实习生的逻辑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10]。文章研究显示,研究组思想专业度、教学能力、问题指引、问题解决、师生交流、文献指引、论文指导、就业指导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组教学模式将实习生作为教学主体,将护理实习生分为不同专科小组,教师采用设问、讨论以及总结的方式开展各项教学,能够积极引导实习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高了教学满意度。本研究,研究组带教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组教学模式使小组成员合理地进行分工协作,可全方位调动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应积极反馈及总结,不断加深实习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及理解,提高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依从性。本研究中,研究组论文书写质量优良率、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实习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全面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综合成绩,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11-12]。小组教学模式有助于护理实习生灵活运用并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了操作考核成绩,提升了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实习生通过小组讨论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了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领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馈及讨论过程中,教师与护理实习生之间的沟通及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锻炼实习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了护理实习生的认可[13-15]。
综上所述,将小组教学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带教中能够提高整体护理带教效果,提升整体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