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信昱
1981年5月27日晚,复旦诗社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屈原奖赛诗会召开,复旦的一众青年诗人在诗神的召唤下开启了一个新兴学生社团的生命历程。20世纪80年代,是国内知识界、出版界随历史风云涌动的精神生命的发轫期,大学诗社被赋予了伊卡洛斯般腾飞的伟力。在复旦诗社,午间诗歌朗诵、赛诗会、复旦诗歌日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诗歌出版物络绎不绝。至今,复旦诗社四十年来的良好传统与复旦大学宝贵的人文精神已密不可分,那位于逸夫楼草坪前的厚重铜雕——复旦诗社历届校友捐赠的“复旦诗魂”既温暾地注视着这一切,又召唤着对于过往诗社生命的再发掘和对未来时间的期许……
翻看从复旦诗社走出的诗人之名,会得到一串虽显拗口但散发出各异迷人气质的字符。从《海星星》到《诗耕地》再到《复旦诗选》,它们和每个社员独自拥有的“小诗集”一同,构筑了诗社精神历史的文献防线。浅薄和空白的思维难以抵牾、插足其中,或者说这些在写作道路上必经的幼稚和皱眉,也化身成美好的社交活动的印记之一,扮演社员成长的注脚。作为全国高校第一家以诗歌为主体的公益图书馆的“复旦诗歌图书馆”,承载着十余年来诗社成员活动的音容笑貌,几大架珍贵的诗歌资料为一代代新社员提供了前所未见的视野,诗歌之火便在这空间的实体中以暗涌的形式不住地燃烧。
如今,复旦诗社的社长更迭已近六十届,六十任社长与四十年中的众多社员在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中与校园同发声、与国家共命运,这份文学敏感让诗人们准确地体认到社会的发展、腾飞与精神生命的隐秘转换。于是,从复旦诗社走出的大学教授、鲁奖获得者、文化活动家们以诗性之笔谱写光荣凯歌。在流行文化和碎片化、流动化信息的冲击下,社员们坚守精神堡垒、护佑自我的纯粹感知,保卫长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份在当下或显特殊的能力令人骄傲而独立:“当我们走入诗的真实世界,时间为之静止。”
荷尔德林在反思中沉吟:“谬误也在真理中变成真理,这才是最真实的真理,因为在体系的完整中真理把谬误置于它的时间和它的位置上。”诗社所觀瞻到的诗神的面貌,也必会是一个早已不属于她的、被误解的侧影,我们的名字不会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同在。荷氏的告诫在精神生命的失落时代钝钝发响:“在艺术作品的完整中于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谈说非诗,非诗也变成诗。”这为复旦诗社的社员们所深知。潜心阅读荷马和但丁,用汉语创作新诗,在人为定义的时刻流入徒劳的背面,社员们自我的生命已在充满私心的、永无休止的扩张中得到对光荣、深刻、美感以及无限对立着的事物的一种重新认识。这份认识让复旦诗社承载着校园与社会的人文精神,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孙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