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培养怎样的新媒体口语传播人才
——对朱永祥与丁龙江的访谈录

2023-12-10 23:19徐学明赵歆喆周雅芝
传媒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主播主持人口语

文_徐学明 赵歆喆 周雅芝

人物名片:

朱永祥,高级编辑,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口语传播与数字媒体教学部主任、创始人。

丁龙江,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口语传播系原主任、创始人。

采访人:

徐学明,男,讲师,博士;赵歆喆,女,讲师,博士研究生;周雅芝,女,本科生。

一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基于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媒生态的变革,其人才培养的外延不断触及全新领域。其中,“口语传播”吸引了诸多院校的目光。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作为培养语言传播人才的两大基地,也较早将“口语传播”与专业教学进行交叉融合。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立足浙江互联网创新和媒体融合高地,首次将口语传播聚焦于数字媒体领域。2023年9月,备受关注的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新媒体方向课程正式开课。在课程筹备期间,浙江传媒学院口语传播与数字媒体教学部创始人朱永祥与中国传媒大学口语传播系创始人丁龙江进行了一次关于新媒体时代口语传播人才培养的对谈,这次对谈为新媒体主播培养方向和培养路径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创见。在此,我们整理了这次对谈的文本,期待有更多同仁关注新媒体时代口语传播人才的培养。

中传口语传播系立足理论的梳理

采访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媒介语言样态不断向口头传播时代回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口语传播理论的重要性。丁老师,您当时在中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口语传播系列课程时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呢?您觉得播音主持和口语传播的关系是什么?

丁龙江:当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口语教育经历了两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在大一阶段,我们设立了口语表达基础课,这个课立足语言学,是语言认知层面的。在大三阶段,我们设立了口语传播实务课,这门课立足于口语传播应用能力培养,针对当时广播电视的需要,后来也为新媒体服务。还有一门是口语传播课,课上我们带领学生不断地研究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口语表达基础、口语传播实务、口语传播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主干课程。

对于播音主持和口语传播的关系,我认为口语传播更像是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它不仅仅在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传播范围内,它的涉及面非常宽广。播音主持这个词本身就源自于广播电视时代,它可以理解成口语传播的一个应用场景,随着传播媒介本身的迭代,也进入了智能传播。

采访人:除了课程的建立,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的困难呢?

丁龙江:我在2010 年的时候启动这个课程,到2013年的时候,有了基本清晰的理论轮廓。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思考是来自于现在浙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徐学明老师。徐老师是中传播音本科班的毕业生,后来在中国台湾世新大学跟随游梓翔教授读口语传播学硕士,我们在学理方面沟通了很多。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建设思路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对我们的帮助很大。2018年的时候,徐学明老师又回到中传,跟随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的张磊研究员读传播学博士,我们在理论方面有了更多的沟通,并逐步梳理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新课程和既有教学管理体系的匹配存在问题。因口语传播特性,我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了全过程的教学设计,但课程能给的学分非常少,这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浙传口语传播系立足实践的创新

采访人:朱老师,您一直致力于新媒体主播的研究,也对很多高校、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您觉得在新媒体的视域下应如何创新口语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朱永祥:谢谢丁老师的分享!丁老师对口语传播这一块研究非常深,也非常系统,他见证了中传口语传播发展的历程。我和丁老师的背景很不一样,我进高校只有4年时间,之前一直在媒体工作,然后有几年互联网工作的经历,我们创立口语传播与数字媒体教学部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形势所迫。杭州互联网的氛围特别浓厚,一方面,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实践做得风生水起,同时,全国头部主播、MCN机构、商业媒体等也大都聚集在杭州,我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当中发现,他们需要大量的口语传播人才。我在跟浙江省主流媒体领导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比如,简单的“播音主持”,在新媒体端缺乏传播力,会慢慢被淘汰,这样的人需求在减少。除此之外,很多电商机构会到我们学院来招主播,因为我们学生的基础条件相对比较好,比他们在社会上招的要好很多,但我们并没有相应的培养机制。在这个形势下,浙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杜晓红院长提出,要专门开设一个新媒体方向。第二,因为我个人的互联网从业经历,我一直在研究互联网传播。我在传统媒体时,就在研究如何把电视的主持人“孵化”到新媒体上,我也参与了财经作家吴晓波自媒体视频的“孵化”。因此,学院就让我和其他一些有兴趣的老师共同来创建这个课程方向。

浙传口语传播发展的新契机

采访人:朱老师您觉得浙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口语传播人才培养的特色是什么?

朱永祥: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型主流媒体的口语传播人才,它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我们要服务于传统主流媒体转型。现在主流媒体已经全面转向移动端,不管是新媒体的直播、访谈还是短视频等形态都需要很强的口语能力。第二,我们也要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内容创作机构培养口语传播人才。现在媒介已经社会化,传播不再单纯依靠专业媒体,一些企事业单位和机构在互联网上都可以发布信息,成为新型媒体。第三,我们要考虑如何为电商平台输送口语传播人才。杭州是直播电商之都,需要大量的直播人才,这是浙江的一个特色,我们这两年毕业的学生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在实践了。口语教育如何跟数字媒体更好地结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我们认为在互联网上的口语传播有两个核心点。第一个是分享能力,互联网不是之前的单向传播而是分享。分享然后互利,最后可以形成一个意义归属感很强、或者说黏性很强的社群。第二个是交互能力,互动本身就是新媒体的一个特征。如果我们还是基于文本的创作,缺乏这个超文本的链接、交互能力,那“新媒体口语传播人才”就很难养成。但是,这两个能力必须在互联网平台上,在学生与用户分享互动的过程当中才能培养。现在我们正在跟一些主流媒体和MCN机构等沟通,通过“1+1”(学界+业界)导师制和共建账号、短视频协作、移动直播等项目进行实践,以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媒体口语传播人才。总之,我们更强调通过共建实践平台来培养人才。

理论研究要立足调研,服务实践

采访人:口语传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从以前用来销售、谈判,到现在用于新媒体直播和短视频创作。两位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行业与专业之间的对接呢?

朱永祥:我最近去各个电视媒体调研、座谈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电视主持人跟新媒体主持人最大区别是什么?”大家都说,网络主播更活泼一点,用的网络词汇更多,很多看法都止于这个层面。原来很多娱乐节目和旅游节目的主持人也很活跃,显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区别。我认为,广电时代播音员主持人更多体现的是内容传播能力,主持人可以体现个性,但作为主持人不能喧宾夺主,表达的内容才是根本。而互联网的传播是以人为传播节点的关系传播,互联网上的主播传播的内容是为与用户构建关系服务的,我们的能力培养重点要从内容传播能力,转向以关系构建为核心的“人格体”运营能力。只有这样,主持人才知道输出什么样的内容,针对什么样的用户,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才能与用户产生好的互动,进而增强与用户的黏性。

浙江广电有一位“新闻姐”,她是以新闻述评为主,她在抖音上已经拥有2500万粉丝,我觉得这样的主持人才是真正有传播力的新媒体主持人。互联网只是基础设施,提供的是连接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上有受众覆盖的媒体,我们一定要把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怎样去构建关系上。

基于这点,我们要有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原来主持人的工作是内容的人格化传播,但现在主持人要成为内容的人格体,要自带传播属性,因此,人格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就非常重要。主持人要通过人格化的特质、人格化的叙事创作内容,并最终能与用户形成一个社群,这就是数字时代人格化的传播能力,也是我将教授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广电时代的主持人是在虚拟的交流语态中与观众互动的,而现在要到真实的社交语境中来。主持人在直播当中碰到几个“杠精”怎么应对?出现不同认知的声音怎么去引导?这些都要在真实的社交语境中去面对。第三方面,要实现从信息传播到社群交互。社群交互就要基于分享和互动。

丁龙江:朱老师的课程建立理念和我们是高度一致的。中传播音学院在建立口语传播课程的时候,与云南电视台一起做了一个日播节目——《主播新鲜看》。我们做了4 年时间用的就是口语传播教育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做云南台的节目过程中,我们一边进行实践,一边发掘业界需要,不断调整我们的课程设计。当时,中传播音学院规定,40 岁以下的教师都得来轮班指导学生。老师们集思广益,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法,立足于行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后来,这些学生在各个“大赛”中批量涌现出来了。

新媒体主持人培养核心在“新”

采访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媒体主播”,它和“传统媒体主播”的区别在哪里?

朱永祥:传统媒体的主持人需要的主要是内容传播能力,新媒体主播需要的是社群关系的构建能力,这点是最大的区别。原来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叫做“播音员”“主持人”,现在类似这样的职业角色在不同网络平台上有不同的叫法,有些叫“主理人”,叫“达人”,叫“UP 主”,那我们培养的还是主持人吗?主持人这个概念变得难以界定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从培养“职业人”,如播音员、主持人,转到培养“能力人”,也就是丁老师说的口语传播人才。

丁龙江: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持人更像内容传播者,新媒体主持人实际上是通过处朋友般的交流方式,来跟其他人共同完成话语篇章的建构。新媒体主持人不是单一的传播方,而是需要容纳并吸收别人的观点、信息来补充自己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和多方一起贡献出同一个内容。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以及口语传播学所讲的人际策略中间,都强调人和人之间的意义共建,也就是朱老师刚才说的分享能力。

朱永祥:现在网络上的直播弹幕和评论,在电视上是不可能完成的。网民一句话、一个弹幕,主持人在回复的过程中就和用户建立了关系,同时又生产出了新的内容,然后,二者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进而形成一个意义共同体,主持人与用户互相指认后,就形成了一个社群。丹麦有位学者,曾经提出一个“古登堡间歇”的概念,他认为,前古登堡时代传播是通过手写和口头的方式来保存古老的智慧;以印刷术发明为标志的古登堡时代,则是以书面的、线性的、固定的、授权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储存的;到了后古登堡时代,媒介使得传播再次变成了对话式的、开放式的、被分享的、再混合的,继而是互相协作的、业余的以及无止境的。

丁龙江:我们现在也有一部分学生参与直播连麦的实践,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出发的探讨都围绕如何进行互动。在直播连麦中,我们建立的流程和广播电视的直播流程不一样,我们给学生设定的直播方案叫“可调整直播流程”,而不是像广播电视一样的不能调整的流程。但是我们有两个硬性规定,第一,在互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设计一些内容,在直播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回应弹幕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与用户互动;第二,我们要求学生主播必须要给“大V”存在感,这也是给用户最大的尊重。

朱永祥:单纯从内容角度来看,原来的传播是基于文本的内容,现在则是基于共创性内容。主持人即使是做短视频,也要留出共创内容的空间,便于有人和你来互动。如果短视频播出来,没有一个人和你互动,你就是个失败的主持人。所以主持人谈的东西要有话题性和场景感,因为话题场景能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共情,让用户有话想说,这样主持人就能够更好地与用户形成良性关系。

丁龙江:我想举一个例子,新浪微博有连麦功能,平台上可以同时有6个人进入“房间”,它给了大家均等参与权。第一,它在画面上等分屏幕,给你视觉上的均等感。第二,每个人的声音都同时打开的,所有人都可以随时插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话语权上也等分给6个人。第三,是内容多方共同建构,连麦时,参与者彼此不断“添料”形成一个轮廓,这个轮廓是大家共同生产的。

面向就业、面向未来的口语人才培养

采访人:在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技能,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下媒体市场的需求呢?

丁龙江:第一个是语言能力,也就是口语的沟通交流能力。第二个是职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场景控制能力等,这些能力与口语传播理论划分的自我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情境相契合。第三个是变现能力,账号运营有很多内在规律,变现的潜力是在特定的ID 基础之上形成的。在大学里面的课程设置上,这些内容是广告学院应该教授的内容。变现能力很重要,产业属性是新媒体重要的特点,变现能力也不只是“带货能力”。我经常和学生说一句话,“不是说带货有多么的高贵,而是因为,如果你连货都卖不出去,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可以把观点卖出去?”这是我们一直和学生说的一个底层逻辑。

朱永祥:最重要的能力是人格化传播能力。主持人要去构建社群关系,一个主持人怎么“被人认可、被人喜欢、被人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议题。电视台主持人呈现的更多是“前台”内容,新媒体主持人除了输出“前台”的内容以外,也要分享“后台”的内容,让用户更加全方位地“认知你、感知你、熟悉你”,就像朋友一样,这就是人格化的特质、人格化的叙事。原来很多人说广电主持人总是“端着”,这种情况是由单向输出的“精粹口语”传播模式决定的,它是一种精英的话语体系。现在,新媒体主持人要回归到和用户平等的互动交流中。主持人应努力让用户被自身的人格所吸引。从我的调研当中可以看到,成功的头部主播在这方面做得都非常好。

其次是社群的连接和运营能力。主持人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和粉丝共创内容,把社群运营起来,增加粉丝“黏性”非常重要。前一段时间,我接触了一个有千万粉丝的头部主播,他是我们的校友,也是学播音主持的。他建议我们的学生除了完成日常的语言训练以外,还要对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有独到的创作和输出能力,例如,对历史、军事、品牌等领域都可以,这样主持人才真正有东西分享给用户。如果主持人没有可输出的独到内容,像原来传统的主持人一样“照本宣科”,那用户和你是无法建立关系的。

第三个就是刚才丁老师讲的变现能力。我把它叫关系产品的运营能力,主持人在输出关系产品时,账号运营要形成一个商业闭环,要有确定的变现模式,例如知识付费、带货、带广告或品牌植入等,这对主持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考验。我在调研当中发现,很多学生做账号时选不好垂直赛道,不知道要选择哪些内容领域,很多学生做的内容都是“晒颜值”“生活分享”“绕口令”,很少再有一些别的拓展。

最后是价值观的把控能力。作为一个主持人,要有伦理和法律风险的意识,新媒体不像广电媒体有严格的审稿制度,因此,主持人自己要有这方面的把控能力。如果主持人没有这方面能力就很容易“翻车”,辛辛苦苦积累的很多粉丝可能会全部付之东流,甚至账号也有被平台封禁的可能。

猜你喜欢
主播主持人口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酒中的口语诗
我是小主播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