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红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需求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情境,利用情境驱动使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合理制定任务驱动策略,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任务驱动策略,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综合技能、综合意识、综合素养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培养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的重要培养内容设计任务,并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和调整任务,使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想要实现高效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就要让学生有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任务,同时利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设计课前资料收集任务,并明确收集的资料类型与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收集任务的方法[1]。教师应用课前收集、整理和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例如,教学《统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课前收集任务,并与学生共同收集教学资源。教师将学生收集的教学资源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资源收集能力,同时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统计”,并提问:“你能统计些什么?”同时为学生示范,如:统计班级中的男女生人数、统计各种糖果的喜爱人数、统计班级内书籍的种类和数量等,就可以使学生产生统计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收集多种统计数据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应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将统计的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预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技能与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自主预习任务,并指导学生讨论预习的方法,达到应用自主预习的任务提升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目的[2]。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平行和相交》的时候,可以设计自主预习的任务,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预习,由此能够传授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的方法,且降低学生预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展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蕴含相交或平行知识点的物品图片,指导学生发现物品图片中的线段,同时设置探究线段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相似物品,预习教学知识的任务,为学生提供有效预习的方向。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物品图片,鼓励学生在图片中画出平行线或相交线,同时根据预习成果讲述对平行线与相交线的认识。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时候,可以设计合作预习的任务,并指导学生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完成合作预习任务,这能提升学生预习数学的能力,且能培养学生合作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选出10 位数学水平较强的学生,让这10位学生分别选择组员组成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预习小数乘法知识的任务,并指导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合作预习任务。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与各小组进行交流,以此了解各小组的预习进度,并适时进行指导。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的空间,并鼓励学生讲述合作预习的过程与感受。教师以此在教学中应用预习任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
大部分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无法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数学知识,这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且打击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将数学知识直观展示出来,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在直观中理解、提取数学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创设直观情境,并根据情境内容设置学习任务。教师这样应用直观情境任务,可以将数学知识具象化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降低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3]。
例如,《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且设计应用直观教学情境自主学习的任务,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降低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收集实际生活中物品平移、旋转的动图,并在放缓动图的动态速度后,将动图展示出来。教师可以设置观察动图、阅读教材、结合教材描述动图内容的学习任务,传授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直观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随机挑选学生描述动图内容,并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鼓励其他学生补充描述,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对教学知识的认识。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难度。
教学知识具有趣味性,学生会积极自主进行学习。数学任务具有趣味性,学生会主动认真地完成任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趣味的数学情境,同时根据趣味情境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以此能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完成趣味情境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分类统计》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的趣味故事情境,并根据情境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小学生是喜爱动物和零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趣味故事情境,例如,动物幼儿园即将庆祝儿童节,教师想为儿童节准备零食,但小动物们喜欢的零食并不相同,而教师想要买到足够多的小动物们喜爱的零食。教师如何才能买到足够多的符合小动物喜好的零食?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动物幼儿园的图片,并鼓励学生代入教师角色思考。教师以此应用趣味情境任务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完成任务的热情。
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设计探究任务,减少对学生探究的限制,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锻炼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课堂探究任务,且保障探究任务符合学生的兴趣与水平,可以使学生积极完成探究任务、自主拓展探究范围,同时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4]。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探究任务,并激励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展开探究任务的讨论活动,由此能使学生掌握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且提升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信心。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标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长。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述多媒体上呈现的信息,以此激活学生思维。接着,教师可以设置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并适时地指导学生探究,由此保障学生探究的有效性。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应用探究成果,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师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且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个体的兴趣和能力是不同的,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时,会形成不同的态度,同时完成学习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学习任务类型,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完成任务,从而有效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且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师合理应用开放性任务,可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树立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确定位置》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设计开放性的任务,同时给予学生展现任务成果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教学知识。在教学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设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你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做什么?”由此指导学生总结教学知识。然后,教师可以设计展现学习成果的任务。学生并未接触过开放性任务,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物品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根据绘画内容介绍物品的位置关系。教师以此教学,可以助力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实践是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多样性的数学实践任务,以此深化学生知识掌握,并培养学生知识实践和技能实践的习惯,同时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技能。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多样的实践任务,并激励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后讲述实践的作用和感受,由此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数据?”,并为学生示范回答:班级人数、物品数量、商品数量等。然后,教师可以继续问:“你能统计感兴趣的数据,并应用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吗?”由此设计实践任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空间,且应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设计数学问题,以此使学生认识实践意义。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
教师合理利用课后作业,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且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分析课堂教学后学生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设计课后作业任务,同时保障课后服务质量,应用课后作业任务驱动学生优化自身不足。当然,应用课后作业任务也可以驱动学生自主进行巩固、复习知识,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可以利用多样方式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并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设计课后作业任务,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设置统计主题,并让学生以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式展现统计成果,由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后复习的过程,以此了解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与习惯,掌握学生的不足。之后,教师可以设置结合生活实际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任务,并根据学生的不足,适当调整任务。教师以此进行教学,可以开展高效小学数学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和个性兴趣,并据此设计和驱动任务,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任务中进行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获得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