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3-12-10 07:31:21曹丽霞
小学生 2023年25期
关键词:统计图数感课程标准

☉曹丽霞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全新的变革。教师不仅需要立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丰富学生的阅历,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的世界里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为此,为充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快速给出答案,笔者就从以下几点给出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可行策略。

一、遵循标准所提出来的崭新要求

(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变化,其中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值得教师重视。首先,新标准当中,更加强调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1]。新课程标准里指明了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学会从主观的角度上去发现数学和理解数学,并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能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获取正确的结论。从这些方面来看,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可成长性。为此教师就应当积极履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数字的世界中进行畅游,并感受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这种指向学生日后长远发展的教学环节里,给学生未来顺利学习数学知识铺平了道路。

(二)要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程度

新课程标准当中除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还强调了教师应当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育育人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能够通过可行的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在重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养成的同时,及时改进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当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整合与归纳,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感。而要想完成这些,就需要教师肯定学生自身学习主体的地位。先去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和发掘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当中的一些特殊数字产生敏锐的察觉力,然后让学生根据一些具体的公式定理,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学生也能够在这个环节当中,不断找到自身学习的困境所在,增强自身学习的能力,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目前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课堂分析,很容易发现学生自身对于数学学习的动力不强。首先由于数学知识偏向于实际应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免不了要接触很多数字问题。如果学生自身的思维尚未形成,对于数字毫无感触,那么很难能够从各个数量关系当中构建出正确的数理逻辑。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导致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只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和乏味性,从而影响学生接下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让学生通过一些特殊的数字,去发现知识和理解知识,既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又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知识的具体应用。这对于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趣味性,提高学生数学兴趣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给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方向,也更加重视学生自身数学水平的提升情况。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新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需求[2]。它推崇教师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层次化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兴趣。在带给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在分析数据和寻找数据之间,得到应有的结论,收获更多的知识。而在此背景下,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当中,通过主观分析,得到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理解数字和实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且带着辨析性的思维去思考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数学中定量的数学公式,转化到实际问题上,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理解了数学。

三、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可行策略

(一)设计趣味问题,引出数学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数感能力,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形成对于数字观察的敏锐度,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引出一些相对趣味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发掘知识的过程中将数据关系转化为实际物体数量上的变化。以这种方法来开展教学,既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也能够实现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教学《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本章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圆有关的知识,掌握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某圆形的广场中间要设计一个圆形的喷泉。经过小明的测量发现,圆形喷泉的周长为25.12米。从圆形喷泉出发,到广场的边缘一共有10 米。那么,广场当中可活动面积有多大?”对于这种问题,题目当中所给的数字较少,只有一个25.12,需要学生理解圆周率取3.14,25.12 是3.14 的8 倍。也就是说,这个喷泉的直径为8 米,那么半径就为4 米。同样的,从喷泉出发经过10 米才能够到达广场的边缘,那么广场的半径就为4+10 =14米。这时候再去计算整个广场的面积14×14×3.14 =615.44 平方米。然后去算出喷泉的面积,4×4×3.14 =50.24 平方米。那么,就能够很容易算出广场当中可活动的面积为615.44-50.24=565.2 平方米。以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从25.12 出发,形成对数字的敏锐感知能力,能够快速解答问题。

(二)分析数学规律,激活学生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首先需要让学生分析数学当中所存在的规律,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够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数据的问题,让学生整合数据和处理数据。并从这一过程当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这种方法来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进行教学《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这一章节时,需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统计表,绘画条形统计图。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一个关于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一次抓阄比赛中,某同学和教师一起活动,一共抽取了10 次,结果抽中的次数为4 次。后来又重复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抽取20 次时,一共抽到了8 次。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实验,一共抽取了100 次,结果发现,一共抽到了41 次。那么,在这100 个纸条当中,有多少是带记号的?”这种问题,经过学生列统计表,就可以很容易发现。每次去抓阄,其概率大多都维持在40%左右。那么,根据所画出的条形统计图,很容易就得出这100 张记号纸当中一共有40 张是带有记号的。利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从中挖掘规律和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在此情况下,有利于学生数感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养成。

(三)设计数学问答,提升课堂活力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了要增强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增强学生自身学习的体验感。为此,教师应当明确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现状,立足于此来打造更加新颖有趣的教学环境。在增强学生数感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去获取知识,找到知识之间的共通性。在这种课堂教学里,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环节。

例如,在进行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章内容时,教师需要知道数感能力的提升,学生经过练习才能够有所成长。在这一环节里,教师需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答类的内容,鼓励学生在问答中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要在教室后方的墙壁上制作进步之星的奖状。现在经过测量发现,教室后墙适合的区域宽度为3.2 米,高度为2.8 米。那么,教师打算一次展示8 名学生。那么这一片区域该怎样去划分最好?在这个环节里,每一片展示区域的长度和宽度该怎样设计?”对于这种问题而言,学生需要合理利用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才能够得到应用答案。而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先去算出教室后墙的面积3.2×2.8 =8.96 平方米。在得到这一片区域之后,还要将其平均分成8 份,所以最后的结果为8.96÷8 =1.12 平方米。那么,每一个区域的面积为1.12 平方米,找到这一个数字的因子。最终经过简单设计,可以让每一个展示区域的宽度为0.8 米,高度为1.4 米。因为0.8×1.4 =1.12 平方米。借助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频繁的练习中形成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立足实际生活,探究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进行发现。首先,可以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深入到活动里去发现知识。并根据题目当中所给出的数字,推测接下来数字当中的具体大小。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也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进行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章节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掌握直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读图识图,并且能够根据图形得到一些合理的推论。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拿出一个刚刚发芽的大蒜,让学生在一个星期内去记录大蒜生长的实际情况,并将其成长的经历利用折线统计图绘制下来。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教材里所提及到的探索活动。教师应当充分将其应用,然后鼓励学生探索。假如学生能够得到这样一组数据:“1,3,5,8,14,17,19……”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推测在接下来的一天大蒜苗的长度可能会为多少厘米?学生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就会发现,从第5 天开始,大蒜苗生长逐渐开始减缓,以每天两厘米左右的速度增长,那么接下来一天大蒜苗的长度可能为21 厘米。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从这些统计图上去理解的大小并进行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数感能力。

(五)开放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

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更契合于小学阶段的课堂,也更能够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教师可以生活为背景,给学生设计一些课下开放性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下亲自动起手来,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环节里,从总体上去分析数值的大小,形成相应的数感。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进行教学《扇形统计图》的时候。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而言较为综合,既要让学生算出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又要让学生在原型平面上画出对应的占比情况。为此,教师可以在课下给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经过自主的分析和理解,找到相应的答案。例如:“现在想要统计最近一次模拟考试当中大家的综合评比情况。已知,成绩的综合分数分为了ABCD 四个层次。那么,在28 人里,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占扇形统计图的多少?”这种问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交流,最后才能得出答案。假如,学生所得到的结果为A 层次的学生有18 人,B 层次的学生有6人,C层次的学生有3人,D 层次的学生有1 人。这时候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算出相应的百分比,然后画到扇形统计图上。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里,学生自身的学习意愿能够得到尊重。通过大量的数字整理,也能够形成较强的数感。

综上所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给当前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应当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要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行动,去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增强学生的数感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内容,找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水平,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统计图数感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9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