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青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近年来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还包括国外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就要重视内部管理环节的建设,防范由于内部人员舞弊等问题,给企业带来重大风险。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对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改进财务活动事项有重要的价值。对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研究,能够让企业找到规范财务管理流程的方法,提高财务对于企业工作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改善财务附加值。对财务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帮助企业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企业要执行内部控制,就要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形成对各项工作任务流程的科学控制,规范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但是很多企业的人员职责安排不细致,管理流程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环境形成单一由财务部门主导的组织架构,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不足,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执行。
第二,财务风险管理不当。部分企业在执行风险管理环节仅能实现对风险的收益应对,无法针对风险进行事前与事中的管控。由于风险管理工作执行不严谨,风险防范不规范,将很可能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存在漏洞。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包括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环节。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具体实施的环节中,部分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漏洞,例如,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约束不严,产生了舞弊的风险而影响企业的运营。
第四,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企业工作要通过信息系统,让财务部门了解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但是,多企业的各类信息系统之间存在数据接口建设滞后、数据口径不统一等问题,企业的各类数据无法实现有效集成,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
第五,内部监督不严谨。企业开展内部监督,要对内部控制的全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分析流程的情况。部分企业人员监督机制不严谨,没有通过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项工作业务事项的情况进行监督,容易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被处理。
第一,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为确保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规范执行,让企业的财务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要从制度入手,集中企业的力量优化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优化经济业务流程,实现对各项工作约束,并对制度中存在漏洞的环节进行集中清理与整改,确保企业的各项制度流程得到及时更新与持续完善。
同时,通过将制度形成文件的方式,下达给企业的各部门,形成各部门通力配合的财务管理机制。通过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进分析和控制,充分发挥制度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引性作用。
第二,规范企业的组织架构。建设企业的组织架构,要形成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的财务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确保各层级的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有效制衡[1]。
通过对各岗位及人员的职能进行科学规划,确保不同人员的工作都得到规范管理,防范人员在工作流程中发生舞弊等问题。通过优化人员的分工机制,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细化梳理,确保各项经济事项工作落实具体的责任,以规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保障企业的各项信息具有完整性和规范性,实现对工作流程的科学指导。
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管理环境,实现对经济业务事项的规范约束,保障企业的各项信息具有真实性和规范性,实现对管理流程科学指导,在企业内部形成规范的约束机制。
第三,营造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员工的工作开展、流程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体系,能够对企业的工作形成约束。
企业应该将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融入企业文化流程中,特别是企业的一把手要从企业整体的视角统筹领导,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规范管理与科学安排,以提高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规范性、权威性,确保全员在工作中解决管理的问题,帮助企业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准则,以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
通过上行下效方式监督管理工作,将任务细化下达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认识到自身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运行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要点,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第一,明确风险管理工作目标。企业执行风险控制工作,要形成规范的风险管理目标,结合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管理流程及工作环节形成规范的控制措施,确保企业的管理流程趋于完善,保障企业资金、资产安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让企业在工作中能够识别风险、应对风险、规避风险,合理调配企业的各类资源,促使风险防患于未然。通过将风险管理工作要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让各项工作流程都要规范化、合理化、精细化,以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
第二,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企业执行风险管理,要求全员共同参与并配合到风险管理中,明确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落实不同程序的风险控制要求。
首先,明确基层风险控制要求。企业基层包括采购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各部门要根据自身的权责范围及工作方案,分析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形成风险清单的方式,明确风险内容、成因等方面的基础信息。
其次,企业要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由企业财务部门的骨干人员组成,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与定期反馈,根据企业各部门形成的风险清单,对风险清单中的风险划分重要性等级,并按照风险重要性等级制定可行措施和应对规划。通过将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及时向企业的管理层汇报,落实具体的风险管控安排。
第三,明确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要求。首先,企业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风险识别要对企业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全方位识别,由基层人员识别风险之后形成风险清单,并由财务部门对风险清单进行分析和总结,按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判断风险发生的成因以及发生风险的严重性等因素,对各类风险进行有序规划和认识。
其次,企业的财务部门要根据风险的重要性等级,结合不同风险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常见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减轻、转移、承受等。例如,风险转移是企业和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当企业发生固定资产等损坏等风险,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风险规避是企业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变企业工作流程不当的问题,消除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威胁。通过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改良企业的管理机制,促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最后,实现对风险的追踪和反馈。企业对各类风险进行应对之后,要结合不同风险的情况以及应对措施形成风险案例库,总结风险的应对经验,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同时,风险案例库能够对不同类型风险的情况进行合理预测与追踪,帮助企业对风险进行总结。根据风险的表现形式、应对措施等相关因素,为后续的风险管控工作提供参考,实现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动态跟踪。
第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方法,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机制。通过对企业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控制,帮助企业有序控制管理活动。全面预算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实现对各项经济业务流程的有序控制和管理。
首先,企业要明确企业不同层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全面预算要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对工作流程形成全环节的约束。企业要在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预算进行整体的统筹安排,并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管理办公室任务,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报告负责。企业的各部门作为预算执行归口部门,应该在各部门内部设置兼职的预算管理岗,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向财务部门进行汇报。
其次,编制预算环节,要确保预算能够对各项活动形成规范控制与指引。在开展预算编制时,应按照上下结合的方式根据企业整体的工作任务以及管理情况,由基层部门编制草案之后逐级上报,由财务部门形成预算汇总之后对各项预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能够得到各部门的重视,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二,规范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首先,实行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的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报废全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管控,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不同流程都得到精细化控制。当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出现问题,要对人员及时予以追责[2]。
其次,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责任。为确保固定资产得到高效使用,要建立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明确各项工作具体的责任人以及工作中具体要求,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个人,要求全员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企业要定期分析固定资产工作的情况,针对管理流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形成恰当的整改措施。同时,企业的各部门也要积极遵守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全员配合以及主动参与的机制,降低固定资产流失的可能性。
第三,优化资金活动。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都可能会涉及资金活动,为确保企业的资金活动科学合理,避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形成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
首先,优化企业的融资方案。企业的融资作为企业利用财务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重要方法,要重视资金控制,结合企业的资金缺口确定企业需求,避免企业融资方案和企业融资需求以及风险防范能力不匹配而发生的风险。企业确定融资方案时,要从融资风险控制等方面因素,形成合理的融资规划,充分关注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方面指标,避免盲目融资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其次,优化企业的投资方案。企业的投资要确保风险可控,实现对投资环境的监控。企业投资之前要加强可行性研究,针对自身的资金实力明确投资安排。例如,企业的资金结构中依赖短期负债,那么企业就应该避免长期才能收回的固定资产等方面投资,将企业的闲置资金用于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等短期能够变现的资产,否则将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最后,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影响资金的重要一环,确保款项及时收回,促使资金合理流动。企业只有确保款项及时收回,才能促使资金合理流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共同针对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检查和催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和银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视对应收账款的规范化管理,解决应收账款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企业通过监控企业资金流动的情况,关注企业应收账款回款、筹集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判断企业资金是否得到平稳流动,以此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促使各项数据实现共享。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企业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各部门沟通。通过健全信息系统,促使各项业务流程得到整合,实现对各项业务事项的系统化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充分考虑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并通过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优化与升级,促使企业各项流程逐步实现线上化管理[3]。
同时要让财务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实现衔接,通过建立数据接口的方式,让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能够自动录入到财务系统中,并由财务人员根据自身的权限获取业务系统中关键信息及有价值数据,实现对信息的规范利用与有效整合,帮助企业执行更加科学的决策,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第二,加强对员工信息系统的培训。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企业员工充分参与其中,并掌握信息系统操作的具体方法。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让员工了解系统操作流程。对于信息系统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求得到有序执行。
第三,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为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能够对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要定期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更新和优化,检查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系统安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以此推动企业的信息系统趋于规范化。
企业要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应该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要能够满足企业各项经济事项监督的要求,就要参与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全流程中。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求有独立性,由董事会直接领导,而不得由财务部门隶属。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检查财务活动规范性,不仅要检查企业的账面状况,更要检查企业各项活动的执行情况,分析企业工作的效果。
其次,企业对内部审计要加强分析,并将内部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执行的依据。通过系统化识别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程所存在的缺陷,发现企业优化管理流程的方法,并以此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化和标准化程度,形成对工作的科学管控。企业管理层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结果进行反思,总结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设计的缺陷,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机制,形成更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研究为基础,探讨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建议,认为财务控制工作作为企业管理流程中的重点,通过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能够规范管理流程。同时,企业要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以促使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