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甜甜
艺术源于生活。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领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一般是人们日常劳作中创作而成的,因为当地的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流传至今,是一种民俗活动。提及“民间美术”,相信不少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乡土文化”一词,张道一教授曾指出:“民间美术属于一个特殊的范畴,是指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欣赏并与生活完美融合的美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石雕等,遍布各地,姿态万千,有着较强的原发性、地域性、普及性等特点,是民族文化的载体”[1]。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民间美术运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引领学生探索民间美术资源,让学生从民间美术的鉴赏中了解民族特色,感悟本土艺术精神,成为传统美术文化的继承人,这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一直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学学习效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对于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能够投入更多的关注度以及精力,反之则会让小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以及探索的欲望。因此,需要小学美术教师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民间美术资源的引入,可以促使学生对未知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民间美术资源,引领学生了解普通民众的审美感受,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促使小学生在多样化的美术资源带领下,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之中,让源源不断的民间美术资源成为小学生美术学习的不竭动力[2]。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背景使用,体现出的是民众对美的认知,其中不仅包含了民族审美特点,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有着突出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与品鉴作品中感受其中的故事性与艺术性,并学会运用习得的美术技能创作作品,在创作的美术作品中传达自身理解的故事性与艺术性。但是,小学生正处于审美发展的启蒙阶段,审美能力有限,并不能深入地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性。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民间美术资源,引领学生在民间美术的探索中,感知其中蕴含的独特艺术价值。如,一些布偶的制造、泥人的塑造、器皿的花纹雕刻等,都是本土美术资源,能够带领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并引领学生从本土美术文化欣赏中,获取创作的灵感,传承本土美术艺术,让小学生成为乡土美术文化的传承者与保护者。
民族性是民间美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民间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采用当地特有的美术材料作为教学资源。与教材中的资源不同,民间美术资源除了纸质作品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呈现形式,如纸化、泥人等,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能够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力,结合当地的美术文化特色,制作出具备民族性特点的美术作品。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深度,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家乡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3]。民间美术的魅力在于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的融合。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引入民间美术,需要教师从多种途径融合民间美术,如搭建线上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线上平台讲述作品创作的思路、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变化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美术学习中对民间美术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通过民间美术资源提高对艺术的认识,进而获得高阶思维的发展。
将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需要教师立足于生活实际,开发与挖掘美术素材,能够从现实生活入手,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美术资源,拉近学生与美术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源于生活,也可以运用于生活。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增长艺术见识,丰富学习体验。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就地取材,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科学地开发与挖掘当地美术资源,确保开发的民间美术资源符合教学需求,能够促进美术教学目的的达成,确保民间美术资源的使用能够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4]。
以《生活中的线条》一课为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熟悉且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展开想象,让学生认识到线条的形态变化以及作者利用线条表达情感的手法。线条是一个十分神奇的符号,同样也是画家笔下表达世界、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线条的造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了解线条的节奏感,大胆地运用线条完成作品的创作,绘制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对此,教师应从生活入手,从生活中开发美术资源,引领学生在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蜗牛贝壳的螺旋线、遮阴网的交叉线、人行道的直线、海面的波浪线等,这些线条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带领学生在生活中的线条观察中,感受身边的线条之美,让学生对线条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生活中的线条资源挖掘,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课本之外了解到身边的美术,有助于消除学生对线条的陌生感,保障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美术学习中掌握绘画方法与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经过多次练习,掌握多种创作方法,进而开拓创作思路,形成正确的审美思想。为了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搜集各种类型的民间美术素材,展开各类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引领学生在各类民间美术素材的欣赏中,抓住同一类绘画作品的创作特点,学会从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等视角,表达自己对作品的鉴赏,进而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
如在《花花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当地特点的头饰与帽子饰品展示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到当地服饰设计的特点。以苏绣为例,苏绣最早起源于苏州,刺绣的针法有9 大类43 种,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几种进行针法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苏州本土民间美术艺术。比如,珍禽异兽的刺法中运用了施针、滚针的方法,如《红色锦鲤》等,通过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珍禽异兽的毛丝柔顺性,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动物形态;在花卉刺绣中,主要使用的技法是散套针,如《花团锦簇》等,能够最大地展现出花卉的生态美感;在人物或景色的刺绣中,一般使用乱针法,主要是因为乱针法具备较高的灵活性与多变性,能够更好地刻画出人物的表情、神态,让风景的表达更加灵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观赏时间,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苏绣刺绣方法,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件刺绣手工作品,做到合理地安排刺绣图案,掌握颜色深浅的安排方法,做到欣赏与创作并进。通过具备浓厚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展示,可以引领学生从中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美术创作方法,进而吸收多种美术创作方法,掌握精湛的技术,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民间美术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手工美术作品创作的艺术。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探索并总结出的艺术结晶。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深入理解并精准地把握民间美术内涵,能够结合民间美术艺术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在户外活动中经历作品欣赏、创作以及交流等全过程,以此提升小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解读能力,促使小学生进一步感知民间美术的魅力,了解劳动人民创作的智慧,进而获得美术创作水平的提升[5]。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以“发现民间美”为主题的户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美术馆、民俗馆、博物馆,让学生的眼睛可以真实地看到民间美术作品。若是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伸手触摸民间美术作品,进一步感受民间美术艺术。比如,“龙舟竞渡”的龙船作品,主要使用了“三角插”的创作手法,在龙头位置做了剪纸和彩纸绘画的处理方式,提升了龙舟龙头的生态型,在龙尾的位置做了上翘设计,让整个龙的形态看起来更加生动、有灵性,在船只侧面写上了“锦彩夺目”四个字,由此展现出了龙舟的文化内涵。赛龙舟是江南地区的端午节习俗之一,通过对龙舟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民间文化艺术,让学生对于民间美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又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一次“观苏州昆曲”的活动,在戏剧的观看中,学生可以发现演员的舞台表演、服饰等无不蕴含着苏州的艺术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践观察戏剧脸谱,在对各类脸谱的观察中,增加对脸谱人物形象的了解,由此引入我国的国粹戏曲文化,让学生在脸谱色彩分析中掌握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调和方法以及搭配艺术,进一步了解国粹戏曲,从中感悟民间美术魅力,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评价具有激励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引发人的反思,进而获得自我完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教学效果的发挥,通过有效的评价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形成学习的成就感,促使小学生在民间美术学习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实现美术学习效果的升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优化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内容,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之中,通过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获得学习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
如在《可爱的动物》一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绘制动物的技巧是否恰当、颜色调和是否协调、能否通过绘画展示出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等,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绘画中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学生对动物与人类之间生存关系的了解程度。在教学评价中除了技术性的评价之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予以评价,比如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学生之间的互助行为等,以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评价他人或自我评价的机会。在《可爱的动物》一课教学中,为了保障学生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评价标准表,先要求学生结合评价标准表进行自我评价,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再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了解他人的优势,能够相互学习,获得共同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评价手段,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帮助学困生在美术评价中重拾自信,让中、高层次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突破最近发展区,促进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通过民间美术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充教材内容的缺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当地文化、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让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民间美术教学价值发挥的有效途径,将民间美术资源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促进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