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基础课程,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利用游戏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在爱的关怀和情感的熏陶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情绪,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安静的孩子,他们很少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如果参加也是保持观望的态度,惜字如金,不发表任何的意见,对别人分享的内容也丝毫不感兴趣。这种孩子在老师的眼里都是乖孩子。他们从来不参加课堂活动,也从来不给班级制造麻烦,每天规规矩矩做好自己的事。但这也许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不管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还是性格外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具体表象分析内在问题,从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1]。现象和目的很好发现。但是,如何进行心理辅导才是心理教育的中心,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辅导方式,走入学生的内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心之向往,也是每一个少年儿童不会拒绝的方式。游戏具有形象化、生动化,快乐、自由、自主、表达、参与等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用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快乐,用游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与人交流、沟通、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抒发情感,体验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解学生个体内心的需要、冲突、情绪,通过游戏的互动让学生降低自己的心理防线,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表达,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进步,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社会交际能力提高有积极影响。
游戏是儿童进行思想和行为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所需选择不同的游戏。根据“团体游戏”的特点可以将游戏分为“交往沟通类”“竞争合作类”“意志责任类”等类型,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学生的“共性”意识和能力。
(一)“交往沟通类”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感悟到人际交往中的理解、合作、谦让、协调和认同的重要性,感受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要素,学会扬长避短,在交流的过程中用谦虚的态度去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对别人给予应有的尊重,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领悟人际交往的真谛。这类游戏比较适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这类同学参加“交往沟通类”的团体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培养“与人交往”的共性,提升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二)“竞争合作类”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准确掌握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现自己良好的才能,也要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顾全大局,进行个性的收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种类型的团体游戏比较适合善于冒尖讨巧类的学生,喜欢用自己的光芒掩盖他人,过分强调自己的主体性,在合作游戏时,会将功劳归于己身,将失败怪于他人的头上,不会对自己进行反思。有这一特点的学生大多数是渴望被关注、被表扬,往往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以特别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根据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为学生设计竞争合作类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尽情展现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然后用合作类的游戏对学生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领悟“个性”与“共性”的真谛:在一个团体中,一个人好并不是真的好,只有所有人都好,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团队。
(三)“意志责任类”游戏。主要是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在进行团体游戏时要做到尽职尽责,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如果自己单方面放弃了,会导致整个团队任务的失败,学生要做的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所在的团队负责,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这种类型的游戏主要是针对责任感缺失、没有自信,爱撒谎的学生而设立。这类型的学生会在潜意识认为说谎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也是避免自己被惩罚的最有效方式。例如,两个学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教师在了解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不一致的说辞,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诚信”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一人做事一人当,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此时教师如果用说教式的方式进行教育,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用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志的磨炼和责任感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责任意识类”的游戏对学生进行辅助,让学生能做一个有责任心、诚实守信、不惧困难的好孩子,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在用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除了用“团体游戏”对学生的共性优点进行培养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针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用“分角色游戏”进行个性引导和激发,将学生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转变,引导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接受不完美又独具特色的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2]。因此,根据“分角色游戏”的特点,可以分为“环境适应类”“自我成长类”两种游戏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引导和心灵的释放,打开心结,建立自信。
(一)“环境适应类”游戏。主要是引导学生打开心理症结,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帮助自己度过困难期。这类游戏主要是针对性格内向、柔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学生,当他们面对新的环境、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逃避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生从幼儿园踏入一年级时,由于环境的改变,这类学生一时很难接受新的环境,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令人害怕、陌生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想回家、哭闹、不愿与人沟通、逃避教师的关心等心理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适应类”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校园的探索,如观察校园内都有些什么?大树有几棵?班级里有多少人?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一共有多少个班级?班级内都有什么设施?厕所在什么位置?等等。让学生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进行情绪的调控和心态的建立。
(二)“自我成长类”游戏。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自我的认知,从游戏中获得自信、感恩、规则意识、自我认同、合作意识等,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这类游戏主要针对的是缺乏自信、没有自我认同感的学生,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缺点对自己产生质疑,对自己的缺点耿耿于怀,与别人交往时,会因同学的某一句无心的话歪曲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对其进行个性的激发,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认识到缺点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将缺点进行改正,发展成为一个有错就改的好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自信、有个性的新时代好少年。例如,有一个学生因为天生兔唇说话口齿不清,缺乏自信,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各类演讲比赛活动,还是教师课堂上的课文朗读,他都不愿意参加,更不愿张口说话。在经过了手术纠正以后,仍然没有感觉到变化。根据这种情况,教师为其制定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成长类”游戏,从前因口齿不清的原因羞于张口,但是现在教师单独对其进行口语的训练,让其与同学之间进行多样化的朗读游戏,纠正其发音,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训练后,明显看到这名同学重新找到了自信。在教师的鼓励下,也勇敢登上学校的讲台,用充满情感的声音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记住了敢于挑战自己,自信、自强的“兔唇女孩”。
情绪是人心理外化的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观察和分析,找到学生出现不良情绪的内在原因,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设计情感类的互动游戏,可以为学生舒缓内心的情绪。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绪的观察,了解引发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将每个学生的情绪表现做好记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游戏进行心理的辅导。
例如,学生在课间玩耍时,会因为某一件小事,引发学生情绪的变化,甚至大打出手,甚至有的孩子嚷嚷着要报仇。这样的性格和情绪大多发生在男孩子的身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引发学生好动、性格易怒的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以外,更多的还是这类学生缺乏正确的心理沟通和引导,喜欢用偏激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用强硬的态度进行引导的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情感体验类的游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用情感软化学生的内心,充分发挥情感的带动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类的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加同学情谊,用同学之情,师生之情感化这类学生的内心,鼓励他们尝试用真心与他人进行交往。
学生无论表现多么成熟懂事,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对游戏是渴望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用典型化的游戏对学生进行典型化的心理教育,让学生在爱的关怀中感受到爱,传播爱,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撒下爱的种子,用游戏的快乐和爱的关怀进行灌溉,用真心、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3]。
例如,以“爱的传递”爱心游戏为例,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感受到爱与关怀,并根据教师的提示将“爱”传递下去,用心理暗示和情感激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感受到“爱”的存在。教师可以将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将游戏中的情境描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游戏中进行情感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爱的表达,陶冶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想。例如,场景一:“爸爸每天上班非常忙,在每天深夜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小迪每天都盼着爸爸回家陪自己,可是每次都等到睡着了也不见爸爸回来,对缺少爸爸的陪伴耿耿于怀,但是他不知道的是,爸爸每天下班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自己脏兮兮的衣服,轻轻走进小迪的房间,看着熟睡的小迪露出满足的微笑,帮小迪盖好被子,再轻手轻脚离开房间。”场景二:“小明和小兰闹矛盾了,教师狠狠训斥了他们,小兰哭着跑出教室,小明也气呼呼回到了座位上。教师焦急地出门寻找小兰,当在学校的操场找到小兰的时候,教师的心才落地,她抱着小兰轻声地和小兰说话,一改之前严厉的表情,教师将内心的焦急以及对小兰的担心告诉了小兰。”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场景以接龙的方式,说一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忆父母、老师、长辈对自己的爱的呵护,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寻找生活中被丢失的“爱”,用爱与感恩软化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以“爱”为话题进行爱的传递。
游戏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能帮助老师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表达。教师用多样化的游戏方式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辅导,可以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爱与呵护,学会了爱与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了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