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红霞,李韶鉴
(1.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近年来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经验证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来源[1]。生态资源开发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与特征。观光农业与传统文化村落,都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农业观光园以园区模式对农业生产场景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并按照定制量化、新技术推广、高标准示范展开建设运营,将农业生产、农技演示、游览观光、研学活动、休闲娱乐、户外健身、环境保护等多重功能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传统文化村落是具有悠远历史传承的人居聚落,是传统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和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社会空间,起到延续中华历史文脉、传承中华道德传统的社会教化作用,也是我们记住乡愁、守望精神家园、透视自我内心的重要传承基地。
农业观光园和传统文化村落都是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和活力来源,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田园品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两支 “助推火箭” 。
农业观光园是农村地区土地与生态资源有效利用的新型方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村落则是历史赋予特定地区的宝贵文化资源,在许多地区得以活化呈现。两种不同资源载体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和有潜力的利用场景。
1.当前农业观光园发展态势。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田园生活体验更加向往,许多一、二线城市相继开发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最初是由比较单一的农业生产劳动场景发展而来,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活动场景的体验感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审美情趣的丰富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人们更加神往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以观光、亲子、休闲、娱乐、科普为主,形式多样、绚丽多彩、人景互动的农业观光园便应运而生[2]。传统上单纯的农耕生产朝着精细化、展示化方向慢慢演变,发展成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观光园,实现全方位的突破升级,成为人们走进自然、实现回归的生命空间。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在快节奏、有压力的工作环境当中希望精神得到减压放松,人们探寻城市周边的绿色空间和休闲场所,向往乡村生活,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同时,人们希望能为下一代提供有限的绿色生活,让孩子们有机会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去感受过去祖祖辈辈的传统劳作过程。实际上目前能够提供这种环境的场所依然有限,能够满足人们这种体验需求的供给不足,可以研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观光园仍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在探索中前行,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并吸取欧洲和东亚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农业观光园规划质量和建设效果不断提升,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受人们欢迎的优秀园区典范。这些农业观光园,在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丰富人民生活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蕴含丰富设计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2.农业观光园规划中的问题。由于国内对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尚未形成成熟的规划设计和规范的营造系统,有些地方投资者只是一味地追求局部利益、短期效益,加之一些不合理的规划决策,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3]。
一是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科学的规划管理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进行农业科技展示教育和生态示范是农业观光园的基本功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亲子活动、观光休闲、康体健身等其他功能[4]。但一些农业观光园舍本逐末,把园区建成娱乐场和主题公园,甚至还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还有一些农业观光园规划对功能分区不合理、路线设计不科学、产品组合结构单一、市场分析不准确,导致建成之后社会需求不足,客源渠道单一,服务功能也不够完善。
二是形象定位模糊不清。农业观光园以观光农业为本,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定位,把握健康的规划价值观,把农业活动场景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和旅游服务的特色提炼到位,形成主题鲜明的品牌形象。一些农业观光园只是简单地移植异域特色文化风情,片面追逐利益,开发建设与主题无关的豪华别墅、娱乐场所和度假村。有一些农业观光园的农业生产场景和功能布局单一,项目组合设计碎片化,形成不了能够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精品项目,观光体验价值不高。
三是示范作用不能彰显。农业观光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开展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应该充分体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要求。但有些项目开发技术不成熟,只拿观光农业做招牌,导致生产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缺乏经济性。有的园区直接拿不合标准的农产品来贴牌冒充,使农业观光园失去了市场信誉和客户信任。
四是不能精确体现特色。我国气候和土壤类型多样,农业资源千姿百态异常丰富,各地生态环境呈现多样性特征,但是有些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出现同质化,互相抄袭、 “千园一面” ,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在规划阶段要找到当地文化特质,甄别出差异性要素,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农业观光园才能更高质量发展[5]。
五是科普教育效能薄弱。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走近自然的体验活动,它更是一种注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高维社会互动。观光农业实质上是多功能的科普课堂,目前相当多的农业观光园科普教育中心功能薄弱,无法发挥环保和科技教育基地作用,不能为学校课外研学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六是观光农业的季节性限制。林果蔬菜以及花卉生长的季节性极强,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差别,农业场景展示会受到气候条件的约束,往往出现淡季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尴尬情况,造成资源闲置浪费[6]。有一些北方地区的农业观光园,内部设有热带植物馆,为了在冬季保温而耗能巨大,造成园区运营成本高攀不下。
1.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传统村落形成历经文化积淀和岁月浸润,时间节点上被认为是在民国时期之前。传统村落保留着历史风貌,具有当地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传统习俗等乡土特征。随着我国对传统村落认知与保护观念的转变,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如今传统文化村落活化利用和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乡村旅游更是带动基层消费和旅游市场整体复苏的主力军。
现在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正在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从观光式旅游演变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乡村旅游开发形成了 “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 等新趋势[7]。
2.传统文化村落活化利用中存在的危机和问题。传统文化村落独有的地方感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承载着本地区千百年来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保存着本地区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近年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村落的合理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颇为亮眼的成就,但问题仍然不少,总体上可以归纳为 “三大危机” 和 “三大问题” 。
文化资源保护上的 “三大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文化村落的精神内核日渐衰落。目前许多传统村落受过度商业化思维影响,脱离实际进行简单粗劣的舞台展示,导致反映真实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被扭曲、淡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逐渐发生变异,村落价值认同感和自身归属感逐渐消失。危机之二是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难以为继。从物质文化遗产来看,村庄过度开发导致旧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景观特点等破坏严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农村青年大量涌向城市,传统村落日渐空心化、老龄化,非遗传统民间技艺传承难以为继,乡土传统文化发扬更是无从实现,村落传统文化整体趋于衰落[7]。危机之三是传统村落的文化原始真实性丧失。外来资本在没有深刻理解当地文化资源情况下,规划设计上简单移植外来文化元素,以过度舞台化和商业化的民风民俗展演来吸引旅游消费,呈现形式山寨化、低俗化。同时,许多传统文化村落在开发过程中,为吸引眼球,大量兴建仿古建筑和人造景观,艺术表达不伦不类,与村落原本的空间布局和村庄风貌格格不入,甚至把建筑进行道具化 “做旧” 处理来冒充村落原始形态,丧失了村落文化的原始真实性。
活化利用上的 “三大问题” 。一是开发方式简单粗糙,品位低下。有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简单抄袭,缺乏源自传统文化根基的创新,如简单模仿已开发的知名景区等;有的地方凭空选址,人为造出一个 “传统文化乡村” ,以新充旧;有的地方服务设施建设过度追求 “档次” 和舒适,建房和装修标准一律看齐城市标准;有的地方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大兴土木,破坏自然环境。二是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当前乡村旅游虽然经营项目很多,但大多数旅游点旅游项目同质化,只提供简单的吃、住、棋牌和观光,乡村旅游的文化品质和科教功能发掘不够。一些省份出台了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规范和标准,但由于培训和监管问题,乡村旅游主体经营者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能力较差,环境和卫生条件不佳,甚至有些农户向游客乱收费[8]。三是乡村环境受到破坏,资源受损。一些地方在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时,乱砍滥伐,填埋湖塘,破坏山体地貌,擅自拆毁古屋,不少乡村旅游目的地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生活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还有一些地方乡村建筑过度商业化、城市化,过度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导致乡村的传统民俗和农耕文化被异化,最终破坏了传统村落原本整体上协调的风貌形象,丧失了原本的价值和魅力[9]。
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镇是河北省发展乡村旅游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优秀案例。河北省曾经在大激店镇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大会,把大激店作为河北乡村旅游的一面旗帜和标杆。通过近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大激店镇已经从原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逐渐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保定市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在农业观光园区规划和传统文化村落资源利用上,大激店把各方面的资源巧妙加以结合,实现双重优势蝶变,耦合赋能乡村振兴,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
保定农业生态园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的大激店村,是竞秀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保定竞秀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强调 “生态立园、旅游强园、服务兴园” 的发展思路,打造特色果蔬业和生态观光休闲业,形成以特色果蔬业和生态观光休闲业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同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技服务推广、生态环境治理等支撑体系建设,并注重整合各方技术、市场和资金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园区重点发展特色果蔬和生态休闲观光,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目前已建设完成保定市农业科技生态园、保定市农业生态园、蔬菜观光园、真天地农业科普乐园、农家乐生态农庄、市民蔬菜农园等,在此基础上,未来将规划后续建设项目,布局 “一心、一村、一平台、六园、两长廊” 。一心,即现代农林产品展示及交易中心;一村,即大激店民俗文化村;一平台,指现代农业园区众创平台(包括指挥中心、培训中心及科技创新及引领中心);六园,指后高庄果蔬科技示范观光园、大激店与富昌村园林科技示范观光园、乡野休闲养生园、南闫童设施蔬菜观光园、小激村农业科技观展示范园、一亩泉文化休闲生态园;两长廊,即西二环、西三环两条景观绿化长廊。
大激店位于竞秀都市观光农业区的核心位置,地处保定市区西南部,周边交通便利,网络四通八达。大激店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清朝道光年间的西慈航寺碑文记载, “大汲店有庙曰泰山行宫,九轨之涂,横于前局” , “凡近而晋豫,远而秦楚蜀粤。皇华之旌、计吏之车、牵牛之贾、来止乎邦畿者,莫不是径是涉” 。大汲店(系大激店旧名)南通九省,北达京师,商周时期始建的西部车马大道与白草沟河在大激店界内长达五华里,水陆交通带来了古镇的昌盛。大激店萃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保留气质、更新气象,开发初期建设集历史旅游、古迹寻踪、书法赏鉴、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度假村,在发展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和美食观光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1.透视农业观光园资源特质与规划目标。农业观光园规划提升和产品再造要建立在一定的实地踏勘和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充分研阅相关资料并组织座谈,然后结合园区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对项目的功能结构、总体布局及经营战略等具体问题进行规划设计[10]。科学研判项目可行性,分析该项目潜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确保园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设定要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型,拓展农业观光园多种功能,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现有的服务条件。
2.把握农业观光园的三条基本规划原则。第一,综合本土要素,规划因地因时。农业观光园规划应充分研判项目所在地的资源基础,把握因地制宜原则,掌握当地最新政策,在制定规划和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特色、把握健康方向,避免偏离 “农业旅游” 核心。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人文景观,物色选拔有经验的民间匠人,研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民间手工艺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电、食宿、康娱场所、民宿、精品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第二,注重培植精品,营造园区主题。 规划要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起点,坚持守正创新,培植具有生命力的旅游精品。规划师必须熟悉农业观光园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本土文化传统,提炼出文化特质,打造出拥有市场前景的主力产品。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形成 “绿色、安全、生态” 的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彰显园区特色和优势。第三,兼顾多重效益,确保发展可持续。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采用环境技术和生物技术,也要善用美学设计,使整个园区规划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美妙农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1.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大激店农村公路网络布局,加快周边通道旅游化改建,美化提升道路沿线自然景观,理顺人文景观脉络加以合理展示,巩固拓展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宜人化工程和 “厕所革命” 成果。改造提升保定农业生态园和大激店村供水、厕所、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善乡村停车场、旅游驿站、拓展营地、标识标牌、电子语音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驿站。升级智慧旅游装备,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扩展现实等技术,优化升级现有夜间灯光秀,适时开发全息投影、无人机表演、沉浸式演出等项目,拓展乡村旅游数字化应用场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提升业态质量。建设精品工程,依托传统文化村落、一亩竹园、新莲池书院和农业生态园服务功能,将特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全过程。把握社会消费取向,开发适合游客审美心理的休闲体验项目,丰富休闲度假村、康养旅居酒店和品牌度假民宿,建成一流乡村休闲度假区[11]。打造乡村旅游夜间消费新场景,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国学、燕赵、红色、古村、驿站等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乡村工坊、文化驿站、创客空间、乡村讲堂、民俗博物馆等,营造 “郁郁乎文哉” 的环境氛围,使青少年 “秉持传家之本”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3.打造驰名品牌。培育精品民宿品牌,引导旅游企业突出精美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精致化服务,提升大激店云乡居民宿产品质量,提高 “云乡居” 民宿品牌黏性。将燕赵地方文化融入产品设计,推动民宿与非遗、美食、文创、手工、研学等融合发展,通过品牌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发展。打造乡村节会品牌,强化 “大激店音乐小镇” 公益品牌引领,创新举办乡村旅游节、生态旅游节,举办拓展节、科普节、锦源赏园节、 “墩墩” 儿童节等节会活动。传承 “老字号” 品牌,发布旅游美食数字地图,推出 “保定会馆·乡村美食” 谱系,弘扬非遗美食[12]。精心推出土特伴手礼品,实施乡村旅游储备升级工程,依托乡村景区、民宿、驿站、酒店等,建设 “乡村土特仓” 。将保定柿子、竞秀杏子、顺平桃子、满城草莓、清苑驴肉、大激店年画等地标农产品,赋予新生代审美,打造成燕赵 “网红” 农产品。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计划,制定完善乡村旅游各领域、各环节服务规范和标准,加强本地居民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培养民宿经营管理团队,培育一批民宿管家。
4.壮大市场主体。实施文旅企业孵化工程,支持乡村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市场主体。引进品牌企业来大激店投资乡村旅游项目,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大激店乡村旅游,培育一批大激店本土旅游富民小微企业,培育若干乡村旅游运营主体[13]。发挥农民在大激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广农户自主经营,鼓励 “村集体+公司+农户” “合作社+农户” “创客+农户” “公司+农户” 的运营组织模式,焕发群众致富精神,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鼓励村民利用自有房屋、院落或者其他自有空间从事旅游经营,在产品策划、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5.提供支撑保障。提供旅游用地保障,争取保定市和竞秀区支持大激店乡村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结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合理布局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同时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旅游用地需求[14]。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自有建设土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企业、个人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争取保定市和竞秀区财政统筹相关领域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居民信用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鼓励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动在乡村旅游领域的农村 “三变改革”[15]。全面推行乡村民宿、乡村饭店等场所相关证照联审联批机制,要求机关服务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审核、一站式办理等方式,优化证照办理流程[16]。形成暗访检查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乡村旅游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乡村旅游消费环境。组织乡村旅游领军人才赴外地交流培训,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完善人才回引机制,重点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吸引保定本地市民返乡兴业[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