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一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预算历来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运用预算控制单位资金支出,为单位使用资金、利用资金提供标准与依据,能够为事业单位完善经营管理、促进民生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奠定基础。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制定完善的预算资金管理细则,并运用预算管理对资金申报、资金分配、资金管理进行严格控制,进一步完善预算资金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单位资金往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制止无预算、超预算的资金使用行为,维护财政经济秩序。
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是指单位基于战略目标的指导,对单位资金来源、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严格监控、分析使用效果、考核使用效益。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应时刻遵守收支两条线、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单位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
事业单位属于政府基层公共服务部门,预算资金的构成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及自身经营收入和社会服务收入。因此单位的预算资金管理具有计划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
计划性是指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需对单位资金分配、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对资金收支的预测,编制预算计划,并从宏观上掌握单位资金状况,采取相应的管控策略。综合性是指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管理要设置综合性的预算指标,反映单位资金状况及发展规划;综合反映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及比例关系。复杂性是指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支出结构日益复杂,预算资金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大。
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实施预算资金管理的源头。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必须紧密围绕单位战略部署,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然而,目前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脱离了战略目标定位,未与单位的中长期规划结合起来,难以满足单位的资金利用需求,也不符合单位的预算财力空间。出现此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编制时,目标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并未在单位内全面贯彻预算管理理念,强化对战略及业务内容的分析。各部门并未与财务部门及时沟通,影响了编制数据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并未根据资金规模、日常业务展开可行性研究。预算编制普遍依据过往数据,尽可能地将资金排满,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闲置资金占用了单位的财力空间。
事业单位实施预算资金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单位内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可靠地利用。然而,目前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常出现资金安排不合理、资金调配不及时、资金结转规模大等问题。
例如,在年末,部门资金分配经过层层审批后,资金下拨使用已经无法在当年内完成,资金分配不及时;再如资金的下达周期较晚,过程性监督不足,未对资金使用进度进行严格的监控,导致单位将大规模的资金结余至下一年度使用,不利于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对资金的监管,是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监管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资金管理问题,补齐管理短板,规避资金风险。然而,目前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监管机制并不完善。
一方面,在管理组织上,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组织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机构,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对预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研判;另一方面,资金跟踪、资金监控、资金分配等管理过程,难以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持,不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资金监管效率。
绩效考核,既是对预算资金管理成果的反馈,同时也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但从目前事业单位实施考核的实际情况来看,绩效考核与预算资金管理并未统一。无论是在考核计划设置、绩效指标体系设计,还是在考核结果应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欠缺。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计划不够完善,也并未针对资金分配、资金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存在绩效管理无法实现全面覆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在财务及相关业务岗位的责权分配方面,仍然不够完善。很多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仍然停留在业务报销、工资调整等基础工作上,并未真正投入财务决策、预算资金管理方面,权责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单位内部形成稳定、可靠的预算资金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为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供保障。财务部门人员在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技能水平良莠不齐,制约了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水平提升。
为避免资金预算脱离实际、影响资金配置的有效性,事业单位要推进目标管理,强化预算编制管控,推进单位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首先,事业单位要基于自身战略目标,设定合理的预算目标,强化战略对预算目标的引导。一方面,单位要全面贯彻预算管理理念,强化预算资金管理的全面性。预算目标要与单位的中长期规划结合起来,推进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预算要与单位各部门管理工作重点,以及资金利用需求、预算财力空间紧密结合。预算编制需由每笔资金业务使用人参与,借此避免资金预算脱离实际,规避预算目标量化分解后无法有效落实执行。
其次,单位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内容,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运用预算定额协调预算编制。在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事业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提高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作用,是为后续预算编制工作提供引导、制定合理的控制范围。规范可行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预算资金管理对资金支出的约束,提升预算资金管理的控制效果。
最后,单位在预算编制前,要开展全面的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工作,增加前置性的可行性研究。既要研究分析单位自有财力,同时也要关注资金规模与日常业务运转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可行性研究,保证单位稳定运转,同时减少资金闲置浪费的情况。
在实施可行性研究时,单位要将战略目标融入其中,各项资金安排均要与单位长期发展目标一致。对于不必要、不必需的资金,尽量不予安排。对于能够推动单位发展的支出项目,要尽量强化预算的前端控制,规范支出程序、加强资金审核,提前做好可行性分析,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益。
通过预算的刚性约束,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能够进一步提升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1]。因此,事业单位要从跟踪监管、规范程序、常态化评估三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控制预算执行。
在跟踪监管方面,事业单位要建立起周期性的资金预算跟踪机制。按月进行资金支出跟踪,开展月度资金跟踪反馈工作。周期性的跟踪,能够及时反馈单位预算资金支出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支出进度较慢的部门,及时发出预警,敦促其加快资金分配进度;对于资金利用率较低的部门,敦促其调整资金使用,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对于存在资金使用问题且整改效果不佳的部门,可按实际情况收回部分资金,并压减下一预算年度资金规模。
在规范程序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大资金预算统筹管理力度。一是建立结算资金回收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避资金闲置和沉淀浪费的问题。二是强化收入管理,对于各项事业收入,要强化监管控制,确保收入纳入单位统一的资金安排中。三是对于追加预算申请,单位要强化制度约束,结合实际情况谨慎处理。防止资金重申报轻管理,使资金使用预期目标与实际完成偏离过大。四是对于年底突击使用预算资金的情况,要在年初及年中加强资金使用进度监控,充分预计年底结算资金情况。提前做好预算资金使用预测,提高资金利用率,切勿出现开支过度或突击花钱。
在常态化评估方面,单位要全面推广财务报告模式。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常态化的评估体系,评估各部门资产管理情况、资金利用率、成本控制情况、财务风险防控情况等。通过广泛收集资产负债数据、收入费用信息以及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内容,综合评估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建立常态化的监控机制,提高资金问题的处理速率,同时增加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机制,能够为单位预算资金监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单位要充分认识到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将其作为重要的财务事务,立足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及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全员参与、健全监管机制。
在管理组织方面,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预算管理小组。该小组作为负责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的责任部门,要贯彻落实预算决策,组织各项预算工作,强化各部门沟通协作,确立单位预算目标,落实单位预算计划。预算管理小组的参与成员,除财务部门负责人外,还要包括各业务部门责任人及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由财务部门作为管理引导,协调各部门的预算工作、落实资金安排,完善预算监管。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事业单位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资金管理方法。例如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管理数据库储存资金信息、分析资金利用规律及现状,据此制定规范化、前瞻性的资金预算方案。
推进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单位要找准管理要点,集中管理力量,建立规范化的预算资金管理模块、构建统一的财务共享平台,提升单位工作人员资金管理操作的便利性,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单位要梳理资金使用程序及管理流程,在信息化管理中及时提示资金使用进度和流程审批节点等,建立信息化的资金监管模式,确定预算风险范围,及时发现资金盲区及管理短板,提升资金监管效果。
将绩效作为预算资金管理考核评估的引导,能够聚焦于预算执行绩效,形成预算与绩效相互推动、良好促进的管控格局。
首先,事业单位要在预算资金管理推进过程中融入绩效管理理念,形成绩效与预算资金管理统一的管控格局[2]。一是在预算编制时引入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考核计划,并向被考核部门公布绩效考核安排及考核内容、考核标准。二是在预算执行时注重绩效跟踪监控的实施。广泛收集绩效数据,同时建立定量、定性的绩效指标体系,评估预算执行绩效。三是在获得绩效评估结果时将其与次年的预算安排进行挂钩,增强预算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其次,事业单位要大力推进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除通报公开绩效考核结果以外,还要针对绩效考核发现的实际问题,发布整改通知、反馈至相应部门,要求其限期整改。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要与单位次年预算安排挂钩,同时也要与单位评优、员工考核等关联起来,激励全体员工提升预算资金管理参与的积极性。在对绩效考核较好的部门倾斜预算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执行较差的部门启动问责程序[3]。
最后,事业单位要注重绩效考核的覆盖。不能仅针对财务部门开展预算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而是要在制度与规程的管理下确保绩效考核覆盖单位及各部门所有支出,对支出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在执行预算资金管理时,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与权利,能够进一步完善预算体系,强化内控建设。事业单位要落实责权管理,划分各部门管理原则,匹配岗位职责,并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优秀的预算管理团队。
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大财务归口管理力度。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资金管理制度要求,形成上下联动式的预算资金管理体系。在资金支出、资金审核方面,要具备透明、标准的管理程序。
其次,各部门、各岗位均需肩负相应的预算资金管理职责,加强内部自控,提升预算执行与自我监控能力。
最后,单位内部的分工组织落实应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实施。财务及相关业务岗位既要保证关键岗位的职权分离,同时也要注重岗位职责、管理权限的制衡。单位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严格按照责任制的要求执行预算事项,并要求和督促分管的部门或人员严格执行。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人员专业能力。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预算管理水平。此外,不能忽视预算与各项业务的衔接,要在培养财务人员时增强其对业务工作的了解,避免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发生割裂。通过构建全面的培训体系打造优秀的财务人才队伍,解决单位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推进单位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工作要从预算编制源头入手,推进目标管理、强化编制管控;在预算执行方面推进开源节流,做到刚性约束、规范资金管理;在预算监管方面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全员参与;促进绩效考核工作提质扩面,坚持绩效导向、完善考核评估;打造财务人才队伍,落实权责分配、加强人才培养。由此实现对预算资金管理体系的全方位建设,消除当前预算管理模式与单位预算管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提高预算水平、强化资金管控,提升资金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