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华 吕晓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分列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位列四大核心素养之首,它是课程育人的核心价值体现,是儿童在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体认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高度的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与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本感悟为原点,以教学手段为支点,以实践创造为沸点,在“共情、共振、共创”中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素养。
统编教材中的经典文化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本的精读感悟为原点,让儿童在共情中唤醒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以六上《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为例,此文所处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美”,旨在培养儿童志向高洁的精神追求和贵在达心的审美境界。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主要是因为其中有知音文化。教材从选文、字词注释到课后习题,都指向了核心教学内容:学习与体悟课文中体现的知音文化。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伯牙鼓琴》这一故事的背景,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知音文化的精神内核,感悟伯牙与子期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态度,进而结合当下时代背景感悟知音文化的现实意义。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由古代走向现代,在这样的学习感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对两千多年前发生的这段关于友情的千古佳话产生敬佩之情。这有助于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与作者、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
五下《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通过赞美梅花来歌颂像梅花一样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来思考与感知外祖父读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的情感,引导学生体悟“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海外游子的缩影,那份对祖国的爱恋不断激励我们要做有品格、有灵魂、有风骨的中国人。当这些情感是由学生自我感知得出时,它就更具有完整性与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感情,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更好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情感之美,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在儿童与中华优秀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儿童与作品、作家、编者等有机连接,助力儿童形成对优秀文化的深刻体认,使其实现自我生命与文化自信在更高意义上的统一。
在高年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习任务群来串连每个单元中的每一首诗文,以诗文任务群与主题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儿童从整体上感知古诗词,同时把“吟咏诗词,涵泳古韵”作为高年级古诗文学习的主题,分别从“吟诵诗歌,涵泳其音韵”“理解诗歌,涵泳其情韵”“领悟诗歌,涵泳其气韵”三个方面设计学习任务。以六下《迢迢牵牛星》一诗为例,师生经过共同学习、探究、总结,得出学习本诗的三大收获:一是富有音韵美,大量使用叠词,节奏韵律整齐而和谐,节奏感强;二是诗眼为“思”,内容则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情感乃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三是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不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此诗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在小学各个学段都有所呈现,其形式也很丰富。如在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中,我们可以紧扣“革命精神”这一主题,以课文为范本,聚焦教材中体现革命精神的内容,开展项目化学习。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溯背景、链接资源、研究文献、拓展文本等手段,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形式、集中的项目主题、宏大的革命历史背景中,增强对革命精神的体认。如五下《军神》一课,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革命人物形象——刘伯承。教师可以通过瞻前——勾连四下《黄继光》;顾后——链接《十大元帅的故事》;升华——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在这种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深化对刘伯承忠于革命、忠于党,具有军神般的形象与钢铁般的意志,这一核心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体认。
指向文化自信培养的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中包含优秀文化的素材为落脚点,以文化实践创造为沸点,鼓励学生大胆走出课堂,通过课外的文化实践创造开阔文化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教师适时举行各种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比如,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传统诗词我来读”“中华经典诗词飞花令”等活动,让学生都能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读”活动,从而丰盈文化自信。
教师适度开展一些“文化创意写作活动”。比如,在学完《牛郎织女》《王二小》等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使其在写作中对故事进行二次创造,从而积极构建出文化创意写作的“意象”,写出文中之意,创出“文外之意”。
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设计“我为经典配插图”“我的第一本文化绘本”等“创绘”活动,利用课本的插图、文字,适时、适切地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对这些作品进行再创造。学生在这样的“创绘”活动中,能将他们从课本中获取的信息融入丰富的绘画中,形成“立体”的文化学习形式。
表演有利于挖掘学生对于文化的创造性理解与重构。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历史剧”“红色剧”“航天剧”……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对各种文化类文本进行改编与再度创作,进一步提高感受文化、欣赏文化、表达文化的能力。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凝聚、升华。笔者的学校所在地是革命老区,有着大量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笔者利用该得天独厚的条件,引领学生走进新四军纪念馆,进行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开展新四军红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中重温红色历史,从而对革命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升华文化自信。
培养儿童文化自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原点,适时、适度、适切地运用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内容,开发与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相关的教学内容,助力儿童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体认,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