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分期问题视野下2023年高考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和应对策略

2023-12-09 01:30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代史考查历史

邱 俊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2023 年高考尘埃落定,但是回头对试卷细细咀嚼,总是能够对高考试题的考查趋势有所了解,为之后的教学和复习迎考提供借鉴。其中中国古代史内容在高考考查中比例较重,难度较大,需要在复习迎考中以更高的历史思维来统领复习。现在笔者以2023 年部分高考试卷的中国古代史试题为例,谈谈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对高中复习和迎考的价值和意义。

一、寻规:2023 年高考中中国古代史考查分析

2023 年高考全国共计使用15 套试卷,从目前所公布的试卷来看,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如表1:

表1 2023 年部分高考的中国古代史试题

尽管2023 年各地区使用的历史高考试卷如百花争艳,形态各有不同。但是仍然有一些共性的特征: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形式是4~5 道选择题,1 道材料分析题(文综乙卷是2 道)。其中选择题重点考查了先秦、汉、唐、宋、明清等时间延续较长的王朝(或时代),全国卷的材料分析题还从宏观上考查了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分析能力。从命题形式上来看,高考试题并不拘泥于教材论述的既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是从新材料、新视角、新情境基础进行设问,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从宏观上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的道路,认识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符合新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具体来看,可以归纳以下三个特点:

朴中见巧。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不断深入,经过多年的探索,高考历史试题也在不断变化,2023 年高考历史试题在形式上放弃了一些偏、怪的追求,而是从历史的本质入手,以时空特征为背景、以历史史实为载体、以史料实证为依托、以历史解释为主线。历史学科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和具有思辨特征的材料,加强对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透过现象看本质。以2023 年湖北卷第2 道选择题为例: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史记》。《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在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都有涉及,也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但是本题选择唐代史学大家撰写《史通》的刘知几对本纪对象质疑为切入点,考查史学体例及隐藏之后的史学编撰观念和历史观念。刘知几认为“又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年月;其书事委曲,付之列传,此其义也。”刘知几将本纪这一史体界定为按年月顺序编撰的帝王大事记。基于名实相符的原则不同意将项羽列入本纪。司马迁则是从项羽的历史实际地位和历史延续性的角度将项羽写入本纪。但是实际上刘知几是继承了孔子、司马迁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

小中见大。一道历史试题的背后,往往是命题专家对试题所涉及的历史进行透彻研究的结果,不过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接受程度,以更加具体的问题情境作为呈现载体。简单地来说把历史的线截取为面,又通过面突出为点,因此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以小见大,重视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突出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我国五千年文明演进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2023 年文综新课标卷第1 道选择题为例: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是贯穿百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正如陈胜前教授指出“没有历史真实意义的阐释就是沙上建塔;而没有历史意义的阐释,研究就无法开花结果,发挥现实作用。考古学以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客观的物质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源远流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中国文明发展既有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论述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古代不同地区文化同时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型,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平中见奇。今年高考的开放式答题(原来文综卷的41 题、小论文题)从绚烂回归朴实,没有那么多新的形式和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一切以考查历史知识、考查解释能力、考查历史思维、考查历史学科本质为主。如文综乙卷第42 题的设问“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新课标卷第43 题的设问“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形成一种在宏观框架下大开大合分析中国古代史的思路。鼓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寻本: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的意义

从表面现象来看,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仍然遵循断代史的考查方式。在高三复习中,老师也是依据断代史进行教学,基本上是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方式进行划分,突出时代特征,然后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但是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只是比较粗略地了解各个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各个历史时期的差异性,但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继承、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晰,也不能够真正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律。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和复习中需重视中国古代史的古史分期问题。

古史分期并不简单等同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是基于历史阶段特征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脉络和规律的思考,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释读,是对古代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曲折进程的叩问。

说到历史分期问题,很多老师首次想到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划分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影响巨大,是史学界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五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般性概括,并不一定完全契合不同文明发展的多元道路。其实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历史有许多不一样的划分法。中国古代一般是采用王朝更替这一历史划分法,重视的是认识兴衰以资治通鉴。进入近代,日本学者特别是内藤湖南的划分方法和理论影响尤大,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东汉以前)、中古(唐末以前)和近世(宋元至明清)三个阶段,并提出唐宋变革论。受此影响,夏曾佑于 1902 年撰写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世 (传说时代至春秋战国)、中古世 (秦汉至唐) 和近古世 (宋代至清末) 三个阶段。1978 年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和现实的需要,学者更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寻找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期方式。学者在新分期概念方面进行了思考,如田昌五提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万邦时代、族邦联盟时期、统一族邦时期、封建帝制的分期方法;晁福林提出氏族封建、宗法封建、地主封建的分期方法;叶文宪则将中国古代史分为酋邦时代、封建王国时代、转型时期、专制帝国时代四个时期。新的分期方法也被应用于通史撰写中,如白寿彝主编的 《中国通史》即以上古时代、中古时代代替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用时代次序分期,避免了对社会性质的定性;徐义华则是通过考察政治与血缘以及国家与宗族的关系,从宗族的视角将中国古代分为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四个时期,每两个时期之间有过渡期。

因此,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查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以下几个历史分期需要尤为重视:

周秦之变。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史第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期。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是中央集权治理模式的奠基时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推广时期,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树立关键期。但是秦汉时期,豪强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与军功地主、地方豪强的复杂关系影响汉至魏晋的历史变动。

唐宋变革。隋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对秦汉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古代常将汉唐并称。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重要的变革,这个变革延续到宋元时期。这种变革核心是豪强宗族势力和庄园经济不断衰弱和平民地主的兴起,由此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变动。科举制和文人政治的兴起,由此封建皇权得到加强。政府放弃对大部分土地直接控制和分配,税收逐渐打破人身依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发展。儒家思想从正统之学变成了道统之学,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明清之变。明清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是对宋元以来诸多民族多元文化特质融汇发展的产物。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明清时期农业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众多和社会治理的需求推动了庞大的官僚体系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是皇权也在进一步强化。由于清朝政权的特色,文化上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色彩浓重。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显得非常艰难。

由此可见,重视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分期,是清晰认识长时段历史、总结历史规律的必要前提。而正确认识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又是认识古史分期问题的前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

三、寻变:基于古史分期问题下教学应对策略

如果说高考的试题遵循了从点(具体试题情境)看面(时空观念)、从面寻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的逻辑,那么在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到不同历史阶段在中国文明演变中的地位再到具有的历史史实,更符合教材编撰的体例,更符合学习思维的逻辑。

1.历史学习长时段与短时段相结合

从认知心理学看,人们认知目标总是希望从整体把握事物,建立对事物的整体解释。布罗代尔说过,长时段揭示逻辑性,中时段体现必然性,短时段呈现偶然性。但历史的叙述,无论长短,都必然地含有它对历史的解释和赋义。只有对历史史实长时间段梳理、分析与概括,才能从短时段中领悟到历史长河的意义。比如说对于中国古代区域发展差异性的问题,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巨大区域差异,是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从中国古代文明早期的东西方差异、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差异、到后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的不同地区的差异。就像宋元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反映的就是江南和华南地区经济发展、地区分工的变化。从长时段来看,这是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变迁、北方开发较早、人地关系紧张的必然结果;从短时段来看,是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中国丝绸等手工业产品出口的催化的结果。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能够有机融合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对重大历史主题分别放置在长时段和短时段进行分析、解释。

2.把握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关键期

历史规律观为历史学家们提供了最便利和最有力的历史解释工具,也让历史学习者感到有一种把握历史总体面目的可信赖进程。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关键期,对学生来说对完整理解中国历史进程,不可或缺。否则,学生识记中国历史的演进就会出现重大的缺环,以至于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历史受内驱力引导的变迁过程。比如学生对于宋朝的学习,最直观的感受是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繁荣,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从宋代到明清,江南的地区化表现出了唐宋变革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走向,也成为晚明大变革的基础。同时从宋至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组,最终解决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思想上来看,宋朝开始从关注“创造性思想”到关注“妥协性思想”,从关注“精英学术”到关注“一般知识”,从关注理念的确立到关注它的社会实践从而达到思想史领域的打破。无疑,纵观唐宋再到宋明的发展,才能够发现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关键期的意义。

虽然2023 年高考落下帷幕,但是高考试题反映了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方向,对备战2024 年高考具有方向性与启发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古代史考查历史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