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试题1】秦代《金布律》规定,官府收入的钱币,都以一千钱装为一畚,畚外边必须用主管丞、令的印章封缄;不满一千钱的,也必须同样封印。《关市律》规定凡属商贩手工作业出售商品,或替政府出售货物,所收的钱必须投入“缿”(相当于扑满),不然就要罚一副铠甲。以上材料反映秦代 (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C.货币管理较为严密
D.社会信用意识增强
【答案】C
【创新点分析】本题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秦朝《金布律》《关市律》相关文献记录的史实创设情境,考查古代中国货币的管理使用,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的角度增强对古代中国商业的认识。
【押题目标分析】本题仿效2021 年山东卷第2 题,引用秦朝《金布律》《关市律》相关文献记录,以达到考查相应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目的。从备考方法看,学生一方面要学会理性分析客观历史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整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张先芹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2】1864 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上奏中认为,“前代之制,一州岁入之款,置转运使主之,疆吏不得专擅……自军兴以来,各省丁、漕等款,纷纷奏留供本省军需,于是户部之权日轻,疆吏之权日重”。这从侧面体现了 ( )
A.“中体西用”理念的成效
B.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
C.中枢决策机关的变革
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答案】B
【押题目标分析】本题仿效2022 年山东卷第5 题,直接引用原始档案史料,以达到考查史料实证的目的。山东卷一向重视对主要社会转型期、重大历史转折点、历史关键点的考查,晚清权力结构的变迁与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属于历史关键点,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备考点拨】晚清中央权力的下移一直是山东卷的命题热点之一。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国内民众的抗争,清王朝出现了中央权力下移和中央集权衰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湘淮系地方督抚官僚集团的崛起、清王朝中央财政困难、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东南互保事件、清末新政期间新军的崛起等。这一历史现象愈演愈烈,使得中央与地方貌合神离,地方的离心倾向日趋严重,最终通过辛亥革命使清王朝土崩瓦解。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于云雁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3】全面抗战时期,铁路被纳入战时轨道,军事运输成了战时铁路运输的首要任务。它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输送增援部队和军需,二为抢运前线撤退物资和运输伤兵,这两项任务都十分重要且皆需高效完成。据下表可知,此时期铁路 ( )
全面抗战期间铁路运输军队及军需品数量统计表
A.线路的丧失开始于九一八事变
B.运输军队人次持续下降
C.运输军队与军需品成正比变化
D.军事运输能力逐渐减弱
【答案】D
【技巧点拨】数据表格类试题的解法:
学法启迪→此类试题,不论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据或数据的变化来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故解题时需要把握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技巧总结→理解数据变化的轨迹,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变化的基本趋势(上升或下降),并用上升或下降箭头标注在表格上,思考这种变化趋势背后隐藏的历史原因,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南友锋 陕西省商州区高级中学】
【原创试题4】相比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相对较好的处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却面对着砍头的危险:但丁被流放客死他乡;彼特拉克虽死在祖国,却被教会暴尸示众,手段卑劣而又残忍;伽利略和布鲁诺更是为之受尽牢狱之苦。据此可知文艺复兴时期 ( )
A.文化名人遭到政治迫害
B.欧洲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C.思想解放触犯教会利益
D.自然科学发展严重受阻
【答案】C
【创新点分析】本题的创新点一是设问具有开放性,通过开放性设问综合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以及当时欧洲社会状况的认知理解;二是考查角度的创新,过去常考的是文艺复兴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本题换个角度考查文艺复兴发展的艰难。
【押题目标分析】文艺复兴是高考的常考点,本题意在通过更新认知角度的方式考查文艺复兴,符合高考对常考点的考查方式。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张树江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5】(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曹参,秦时为沛狱掾。陈胜、吴广起义,沛县吏民响应,曹参等拥立刘邦为沛公参加。曹参戎马一生,“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拜他为齐相国,辅佐刘肥。齐国民情“伪诈多变”,加之多年战争的破坏,齐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曹参至齐,召集长老和儒生,征求“安集百姓”的计策。曹参听说胶西盖公善长黄老之术,使人厚礼请之。曹参纳其言,“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萧何死,曹参为汉相国,仍以治齐之术治汉,施政办事,一遵萧何约束,无所变更。郡国吏,选用重厚长者,对华而不实、欲务声名者,概不录用。人有小过,曹参加以掩饰,相府相安无事。曹参死,“天下俱称其美”,百姓歌颂。其对于恢复经济,“安集百姓”的贡献,至少不下于他的军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参一生所取得的成就。(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参施政被天下称颂的原因。(9 分)
【答案】(1)成就:追随刘邦反秦,战功卓著;相齐治齐,齐国国泰民安;出任汉相,萧规曹随,无为而治;促使汉朝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国力增强。(每点2 分,共6 分,答出3 点即可)
(2)原因:顺应大战之后人心思定的时代潮流;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注重民生,宽容务实;德高望重,礼贤纳谏。(每点3 分,共9 分,答出3 点即可)
【备考点拨】针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往往会考查概括其贡献及简析其背景。概括其贡献,学生应从所提供的材料中进行概括总结;简析其背景,学生应做到“两个结合”,结合材料和结合教材,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南友锋 陕西省商州区高级中学】
【原创试题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并随着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政权兴替,军事征战,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新土地的垦殖、人口的集聚和城邑的废置,道路交通也随之变化;反过来,道路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的进步,因而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李连祥主编《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
材料二元朝大运河形势图。
结合元朝大运河形势图,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12 分)
【答案】材料一主要阐释了道路交通与经济、军事、政治等因素的辩证关系,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简评材料一的观点得3 分)
从城邑布局的角度看,元朝定都大都之后,政治重心北移,改变了全国城市的布局。为保证漕运和保障京师供给,元政府不断扩建和疏浚大运河。这表明交通路线的变迁与城邑布局有关。(3分)
从人口布局的角度看,元朝大运河畅通之后,直沽、临清、东平等运河沿线城市迅速崛起,人口剧增,一度成为人口众多的工商重镇。这表明道路交通的变迁会影响人口布局。(3 分)
从政治格局的角度看,元朝大运河的开凿,进一步加强了南北交流,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巩固了国家统一。(3 分)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元朝大运河的开凿,刺激了运河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运河沿线的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表明道路交通的变迁影响经济发展。(3 分)
(阐述说明任答3 点得9 分,若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等合理的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2 分)
【创新点分析】本题的创新点在于引用新近的研究成果,通过交通史的视角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考生可以从人口布局、政治格局、文化交流等多个角度予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于云雁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7】(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8 年11 月12 日,《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熊头儿返乡记》,下面为其部分内容:“熊头儿”是谁?就是我。别看我现在是记者,12 年前却是“统帅”200 多个农民的生产队长,他们都叫我“熊头儿”。离队这么多年,还是头次返乡。我所在的队原是四川省新都县竹友公社五大队第五生产队,后改为竹友乡檀木村六组和七组。这天一早,我去光娃家。
我们走到光娃的承包田边。这坝田原是紧口沙,沙重、漏水,谁在这插秧谁的指甲就擦得像薄纸片,庄稼却收不了几颗。眼下这稻子却密密实实。光娃蹲在田边拨开稻丛说:“不是吹牛,这田在我手头水稻没低过千斤,麦子没低过六百。你晓得我往田里挑了好多泥好多猪粪哦?”
(1)作为历史的观察者,你如何认识《熊头儿返乡记》一文反映的历史现象?(9 分)
(2)简要指出《熊头儿返乡记》的史料价值。(4 分)
【答案】(1)认识: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熊头儿返乡记》描述离队多年的“熊头儿”。1988 年回到四川省新都县竹友乡檀木村后发现的农村巨大变化。“我所在的队原是四川省新都县竹友公社五大队第五生产队,后改为竹友乡檀木村六组和七组”反映了农村的政治体制改革,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撤销农村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发展。“这坝田原是紧口沙,沙重、漏水,谁在这插秧谁的指甲就擦得像薄纸片,庄稼却收不了几颗。眼下这稻子却密密实实”反映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9 分)
(2)史料价值:材料来自《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创办的综合性经济报纸,具有客观性;材料是当事人——原农村生产队长的返乡记录,属于文献史料;从工作笔记的时间和内容整体来看,为研究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4 分)
【创新点分析】本题的创新点在于以新时期四川农村离队多年的“熊头儿”返乡的记述创设生活情境,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增强改革精神。
【押题目标分析】本题仿效2020 年山东卷第18 题,以新时期四川农村离队多年的“熊头儿”返乡的记述为素材,主要考查史料实证素养,突出了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从备考方法看,学生一方面要依据史料整理关键信息,另一方面要利用阶段特征紧扣观点进行论证并总结升华。
【归纳总结】
20 世纪80 年代农村体制改革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张先芹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生产力的跳跃式增长不仅加速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拓宽了发展的形式。在19 世纪,现代化生产方式只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到20 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社会主义形式,到20 世纪下半叶显现出更大的多样性,特别是出现了不同生产方式的结合这种新的历史现象。每种发展的社会形式又有众多的类型和变型。即使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相近似的国家,也不可能采取完全相同的现代化模式,更不用说那些条件千差万别的国家了。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模式”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 分)
【答案】示例一:世界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
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现代化模式。从社会形态看,有英、法、美等国通过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后开展工业革命,从而实现现代化的模式;也有苏联在十月革命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通过计划经济模式实现现代化的。从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来看,有英国式的先发展轻工业实现工业化,也有苏联式的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从现代化实现的进程看,有英、法等国的思想解放先行、制度变革在后、工业革命最后的模式,也有德、日等国的几乎诸多领域同时进行的模式。总之,由于国情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12 分)
示例二:国情的差异造成了英、德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不同。
英国和德国虽然同为资本主义形式的现代化模式,但是由于具体国情的差异,二者的现代化模式也有许多不同。英国在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渐确立了比较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制度的保障、社会的稳定以及优渥的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等条件,使得英国在18 世纪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德国长期受限于四分五裂的局面,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资产阶级难以掌握政权,于是通过普鲁士王国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确立了留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制,进而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实现了工业化。总之,英、德两国国情的差异造成了其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不同。(12 分)
示例三: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有利有弊。
刚成立的苏联,不仅遭到长期战争的破坏,国内外形势严峻,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在此背景下,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恢复后,推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开展农业集体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就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现代化模式,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苏联模式也造成了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和生产自主性积极性较低等问题。总之,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又影响了苏联的发展。(12 分)
【押题目标分析】现代化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现代化中的中国模式,而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又各具特色,通过该题可综合考查学生对多样的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认知。
【技巧点拨】论述题中围绕某一主题拟定论题进行阐释类试题的一般解法
如何拟定论题:1.从论题的内容看:可从背景、目的、内容、特征、结果和影响等角度选择;2.从论题的句式结构看,一般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3.从论题的范围大小来看,不可太大或太小,大了需要史实论据多,小了可能需要论述得详细深刻,一般适中即可;4.从论题的最终确立来看,一定要选择考生相对熟悉了解、易于论述的论题。
论述注意事项:1.要用具体的史实,而不是空话,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史实论据要和论题契合,能准确而充分地论证自己的论题;3.论述要有条理和逻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