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华侨中学 黄微崴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势在必行。此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基于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文化意识培育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实施原则,并结合人教版(2019)教材的教学案例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对于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列举了三个层级的素养目标。对这些目标加以整合,又可以将文化意识分为两个维度,即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价值观念与品格的养成。
人教版(2019)教材包含大量中外文化专题内容,基于主题意义的大单元教学使得文化意识的培育成为可能:(1)将中外文化理解融合到单元主题之中;(2)把中外文化理解教育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地融入阅读教学中;(3)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发展文化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整合出适用于学情的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和阅读课目标。
根据课标的教学建议,文化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涉及几个步骤的演进和融合:感知中外文化知识——分析与比较、认同优秀文化——赏析与汲取、形成文化理解——认知与内化、具备文明素养——行为与表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认知规律,把握以下教学原则。
最近发展区原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低于或高于最近发展区都会导致学习目标、内容、活动、方法难度太高或太低,从而难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内容、理解方法,发展中外文化理解能力的方法,均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语言能力、文化积累等所形成的理解中外文化的最近发展区内。
分解与整合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可以体现在不同单元之间,还可体现在一个单元、一节课或一项活动之内。一个单元多个课时,不同课时之间要进行分解与整合的有机结合,一节课或一项活动之内的不同环节、不同时间,也应该遵循分解与整合有机结合的原则。
结合上述培育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原则,笔者将结合教学课例,具体呈现文化阅读教学的相关过程。
读前活动是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引导学生形成认知与传播中外文化动机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主题语境,运用文化体验策略,通过听、说、读、看等方式呈现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为教学发展做好铺垫。
以必修三Unit 1 的课文“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为例,文章介绍了各国节庆的目的和习俗的变迁,以探讨节日的意义。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播放有关中西方节庆活动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然后,教师让学生列出在视频中看到的节日活动,分享视频里未提到的节日活动,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西方的节日,进而在读后帮助学生感悟各国节日的意义,以及评判节日风俗变迁的利弊。
基于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人教版教材的几乎每一个阅读语篇都以世界文化为向导,且本族语文化的比例有所上升。出现了非常多展现中外优秀文化的语篇,或同一话题下中外文化的对比语篇。教材中显性的文化主题单元,很好地为教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除了显性的文化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法发现隐含的文化教学内容;或者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度挖掘,拓展相关文化知识,延伸教材内涵。
以必修一Unit 5 的课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为例,文章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历程,以及汉字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由于该文章只节选了汉字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文献综述等方式,补全课文中删减的历史时期;或以对比呈现的方式整理英文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文字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相关性。此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与对比汉字和英文对于传承文明的重要意义及其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作用于文化。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文化内容产生理性的认识;指导学生基于语言学习,认识、分析、理解、比较中外文化;引导学生评判文化的优越性,赏析与汲取优秀文化。当中外文化现象出现分歧与冲突时,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厘清相关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以必修一Unit 3 的课文“Living Legend”为例,文章介绍了郎平和乔丹两位体育名人,展现其体育精神和个人魅力。教师在该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比较与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两位体育传奇的共性:专业扎实、拼搏进取。但是这篇文章还有一处隐性的比较。在介绍郎平的文章中,作者多用team,they 等作为句子主语,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在介绍乔丹的部分,作者用到的则是Michael,Jordan 等主语,强调英雄主义。在注重文化意识培育的阅读课堂,这是一个值得引入讨论的地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谈论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体现和结合。
读后阅读活动旨在通过语言表达、观点介绍,使学生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意识,从而提升文化认同,培育学生的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能力。此时可运用主题实践法,基于学生的学习体验,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主题实践活动应包括主题探究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生活学习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可以结合特定契机开展。如教师可结合选择性必修一Unit 5“Working the Land”的课文在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体验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生成个性化的体验报告;或者结合选择性必修二Unit 3 “Food and Culture”的读后活动,组织学生在学农活动中绘制个性化食谱并加以展示。
教师也可以根据模块单元的要求,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增强文化体验感。如结合选择性必修三Unit 5“Poems”的课文举办英文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根据各类诗歌的特征仿写一首英文诗歌,并在学校诗会加以展示。
以培育文化意识为目的的高中阅读教学应紧扣文化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实施原则、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开放、平等、宽容地认识并欣赏文化多样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文化自信。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培育文化意识的同时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发展学生自觉发现并养成文化意识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