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制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与评价体系探索

2023-12-09 19:01朱小蓉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8期
关键词:合理性常州培养目标

孙 磊,坎 标,朱小蓉,李 京

(常州大学 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0 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传统制造业将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和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1-3],因而亟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4-5]。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工程,以应对新时代工程技术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6-8]。同时,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9-10]。在此形势下,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陆续开始重新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地方高校,常州大学一直致力于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撑。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与当前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相脱节,导致许多工科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以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引,制定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以常州大学机制专业为例确立培养目标,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体系,为调整和修订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提供一定依据。

1 培养目标的确立

1.1 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关系

常州大学在办学之初即确立了为石油化工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2000年划入地方管理之后,常州大学提出了“面向行业,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经过多年的办学,常州大学逐渐凝练出“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学校制定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

1.2 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关系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1]中明确了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常州大学机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3 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关系

常州大学机制专业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活跃、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所在的常州市更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十四五”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常州市重点培育新型电力与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高端新材料、高端纺织等产业集群,覆盖了江苏省许多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在全市范围内规划的常州产业园中一半以上与机械相关,形成了巨大的机械人才需求市场。此外,机械、轨道交通、石油石化等行业面临着技术升级、装备升级、产业升级的需要,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械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相关行业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常州大学机制专业应按照学校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要求,依托学科和行业背景优势,积极对接社会与区域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机械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管理人才,并为现代智能制造产业、地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石油石化行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1.4 总体目标的确立

常州大学机制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总目标,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结合专业特色,采纳教师、企业、学生、校友等意见,确定培养具有机械领域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技术应用能力,拥有专业素养、工程素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和机械行业发展,能胜任机械及相关领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监督检测、运行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常州大学机制专业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应能够达到如下目标:(1)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化工具,遵循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创造性地解决复杂机械工程技术问题。(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安全和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3)作为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参与项目研发或管理,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能够在沟通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2 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

当培养目标确立后,还需要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和修订培养目标。

2.1 评价制度与措施

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具体措施由学校、学院以及专业共同完成。首先由校主管领导、校内外专家、学生处、教务处、学院主管领导组成培养目标评价专家组,随后提出制订培养目标的原则意见和基本框架,包括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定位、基本原则、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学分要求等,经校领导班子讨论审议,下发执行。学院则是以教学副院长为负责人,负责贯彻学校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并组织各教研室负责人讨论学校制定的原则意见,结合本学院特点提出人才培养定位等方案。

为了能够对机制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参照学校发布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及学院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制度,建立了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制度,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参与人员、评价周期、评价依据、评价方法等做出规定。(1)评价目的:评价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资源等内外部的需求与条件的符合程度。(2)评价周期:评价周期为4年,该周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周期保持一致。(3)参与人员:由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骨干教师、企业专家、毕业校友组成评价工作小组。(4)评价方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的措施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面向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专家开展的需求调查和关于毕业生的质量调查;内部评价主要通过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讨,听取和收集教师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意见及建议,面向在校生开展问卷调查工作。(5)评价流程:在培养目标修订任务下达后,由培养目标评价工作组收集跟踪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和在校生等反馈信息,分类整理、分析,并给出综合评价结果。同时,通过召开专业教学研讨会,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将意见反馈给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审议,用于指导培养目标的修订。

2.2 评价内容

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每4年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会。结合行业专家意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发展等反馈信息,针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人才定位评价。对毕业生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分布情况调研,了解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学校办学定位的符合度,评价人才定位的合理性。(2)职业能力及基本素质评价。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的自评结果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通过在校生调研,了解学生对毕业5年后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认同情况。(3)职业特征评价。对毕业5年左右的校友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进行培养目标中关于职业特征的合理性评价。

2.3 评价方法

开展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问卷调查、走访企业,收集对培养目标的认同度及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信息;收集在校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情况及认同度的反馈信息。由培养目标评价工作组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给出评价意见,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3 结语

为应对新技术、新产业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同时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仍需跟上时代步伐,融入新理念进行教育改革。本文以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为指引,基于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并形成了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体系,从而及时调整和修订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合理性常州培养目标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