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翔,许洪源,赵 青
(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
创新型城市是指依靠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创新型城市 (或创新城市)的英文表述为“Innovatative City”,是以“创新(Innovatation)”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1]。创新型城市是建立在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基础上,以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贯穿自主创新的总体战略,在一些关键技术、重点产业和核心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和国际竞争实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与产业提升。
从2013年淮安市第六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开始[2],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就被列入淮安市历次党代会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在淮安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和“十四五”两个五年规划中予以部署。2013年10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召开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动员会,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意见》,出台了《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的若干政策》,拉开创建工作序幕。2014年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创建推进大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会、创建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等,部署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先后出台《淮安市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7—2019年)》《淮安市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21年,新一届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客观分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和淮安市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聚全市之力,市、县区协调联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冲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此专门出台《淮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和《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等“1+1+N”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21年1月,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支持全国25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淮安位列其中。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既是对淮安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充分肯定,也为淮安城市转型、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产业基础坚实。近年来,淮安市抢抓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聚力打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制造业主导产业[3]。2021年,涌现出了今世缘、鹏鼎科技、共创草坪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创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5个。2021年淮安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0家,同比增长4.5%;1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居苏北第二;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 000家,同比翻一番。
(2)载体功能完备。淮安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8个国字号开放平台,国家级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8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1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农业科技园)9个,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7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5家,“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建设20个科创综合体,打造长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宁淮科创走廊。
(3)服务体系健全。淮安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苏北领先,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以在线上线下开展技术交易。建立运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预诊断系统”和“智能申报系统”,有效提升了企业培育水平和申报通过率。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入网设备700余台套。目前,淮安加快建设一体化淮安科技云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和人才创业提供“一键直达”“一键查询”“一键办理”服务。
(4)扶持政策精准。淮安市政府设立50亿元规模的重点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重大项目加快落地、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出台了含金量更高的激励政策,大力促进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销售超百亿元骨干企业、挂牌上市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对成功上市企业给予400万元奖励;对企业IPO或再融资募集资金在淮投资制造业项目的,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对单个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给予150万元资助;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重大产业研发平台分别给予200万、100万元补贴;对加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的重大产业研发平台给予500万元财政奖补。
(5)支持体系创新。推动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和培育淮安市初创科技型企业。打造地方特色“淮科贷”品牌,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贷款,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给予“淮科贷”贷款贴息支持。推出“淮科保”科技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缴纳的保费给予补贴支持。
(6)营商环境一流。淮安始终秉持“亲商爱商、富商安商”理念,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精心打造了“101%服务”品牌,在江苏省首家设立市委营商办,创新打造党政亲商会平台,健全主导产业“六个一”扶持机制,对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帮办推进。在全国或江苏省首创实施数字化联合图审、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等改革事项,获评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标杆市,对重特大项目实行“拿地即开工”,着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投资宝地、创业福地。
(1)创新能力不强。一是科技综合指标偏低。2021年淮安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8.6%,位列江苏省第1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在GDP的占比为1.78%,位列江苏省第13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5件,仅为江苏省平均水平的21.4%。二是创新型企业偏少。淮安市只有2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入库企业,不到江苏省1.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581家,仅为江苏省的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为23.1%,50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2 008家,占江苏省的2.35%。三是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缺乏。近年来,淮安市虽然获批了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家级研发机构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是还缺乏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有待进一步采取措施实现更大突破。
(2)产业层次偏低。一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低。高技术产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仅为8.8%,位居江苏省末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份额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占比为28.6%,位居江苏省末位,低于苏北平均水平7.42个百分点。三是主导产业质态差。三大主导产业中规上企业624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1家,占比为48.24%,其中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产业规上企业分别为153家、110家、36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分别为28.10%、58.18%、53.74%。
(3)创新支撑不足。一是科创综合体建设滞后。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在江苏省的占比为1.21%,位居末位。淮安市科创综合体布局较少,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地难。二是科技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不多,高层次人才偏少,顶尖人才更少。淮安市入选省“双创计划”团队、省科技企业家数量较少。2020年,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人数201人,在江苏省的占比为0.84%。院士工作站只有2家。三是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未能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风投、创投等社会资本支撑创新创业力度较弱。
强化创建组织推进,完善推进机制,明确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确保创建任务全面落实。细化县区创建任务,指导县区制定出台创建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省创新型示范县区。深化创建氛围营造,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发展奖励办法,组织开展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企业家等评选表彰工作。继续举办科创讲堂、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县区行等活动。
根据淮安创新基础和发展重点,布局打造和提升“一谷一廊三区五基地”。做优智慧谷,持续放大大院名校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推动智慧谷二期建设,打造淮安市的“创新之核”。做实宁淮科创走廊,重点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科创综合体布局建设,推动更多的科技项目落地。做强国家级园区,出台高新区、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积极创建全国百强高新区、国家级农高区。做大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创建国家火炬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特色产业基地。
推进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组织龙头企业牵头编制“卡脖子”技术清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产业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提升。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淮安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深入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市级层面组织重大招商活动,联合县区开展专题招商,以小分队形式开展科技招商活动等。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组织科技项目拉练活动。构建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上市企业,完善高企培育服务平台,加强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申报通过率。强化政策供给与服务,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制度,采取基础补贴和增量补贴的方式,实现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县区、园区设立科技投资产业资金,出台科技投资奖补、科技保险补贴等细则。组织开展科技企业路演推介活动。深化“淮科贷”合作,扩大备案金融产品数量和授信规模。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修订完善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实施细则,加大对技术转移各方奖补力度。打造科技服务品牌,巩固深化科技惠民“四进四送”“科技助企1+3”等科技服务特色品牌,建成科技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型企业服务全覆盖。
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持续发展的过程。笔者针对淮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创建路径,为淮安市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