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斌,孙宏亮
(1.大连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医科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显著提高,为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新医科”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医学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医学科技伦理问题屡见不鲜,医疗科技的研发使用虽然使人类的发展指数大为提高,但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也不容小觑。因此,应关注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教育,从医学事业的源头上更加全方位地引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之路,为我国医学事业的未来指引方向。
为了响应并助力新医科的建设,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医学生身上同样也肩负着助力我国未来医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提高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对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科技伦理教育致力于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传授给医学生,培养其科技伦理素养。道德教育需要从科技伦理挖掘资源,并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吸取经验,科技伦理对道德教育目的提出了新要求[1]。
在漫长的求医之路上,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是医学生学习的标杆旗帜。科学技术伦理先行,培养医学生科技伦理素养是求医之路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医学生能力的高效途径。科技医疗手段的研发应最大程度地保证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精神和心理健康,尊重人格尊严和维护个人隐私,保障科技活动参与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使用实验动物应符合“减少、替代、优化”等要求[2]。
科技与伦理的联系经常被比喻为脚和鞋子,伦理是鞋子,科技则是脚,伦理相对稳定,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这种观点:科技这只“脚”的生长受到“鞋子”这个伦理的限制[3]。其实不然,如果伦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没有起到指引规范的作用,那么科技的研发结果将事与愿违。科技伦理可以有理且有依据地对科学医疗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起到旗帜作用,它正确地指引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如果把科技比作“人类”,那么伦理就是“大脑”,是真正的灵魂所在。作为“脚”的科技正是在“鞋子”的伦理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而医学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因此,当今医学的发展需要科技伦理当作助推剂,将医学事业推向更高的高度。
通过线下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某医科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本科医学生共计30人。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科技伦理的定义”“了解医学科技伦理的途径”“学校科技伦理课程的开设情况”“科技伦理与自身发展的联系”“医学科技伦理的案例”以及“对于医学科技伦理的兴趣”等问题。访谈形式以受访者自愿报名为基础,保证调查结果分析受访者采取匿名制,有效维护受访者的隐私权。每个完成的访谈都单独审议,并记录意见和建议,从定性的角度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2.2.1 师生科技伦理意识淡薄
问及“医学科技伦理的定义”时,有20人能较准确地讲述医学科技伦理的含义,占访谈总数的66.7%。但是有关“科技伦理与自身发展的联系”这一问题,有近28名同学选择了“关联不大”的选项,他们认为医学科技伦理与收入和升职情况没有关联,大部分同学都用感性的方式来评判医学科技伦理的影响。但是科技伦理与医学生的就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在医学上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更能间接地促进患者的就医意愿,与医学生的就业收入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由于伦理课程的讲授教师培训不规范,教师存在科技伦理知识缺乏的现象,需要医学院校及相关部门的深度关注。
2.2.2 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不系统
通过对受访医学生“了解医学科技伦理的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2人了解的渠道主要为互联网资讯,占受访人数的73.3%;问及“学校科技伦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时,只有5位同学表示学校开设了医学科技伦理课程,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其教学系统性强、知识普及覆盖面广的优势。针对“学校科技伦理课程的开设情况”这一问题的调查呈现一边倒的结果,笔者进行了额外的访谈,询问了“目前没有开设专门的科技伦理课程的原因”,18位同学认为院校对科技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技术能力与理论道德教育的结合存在不足,达不到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虽然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这门学科,但课程内容倾向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医疗纠纷问题以及医德相关的问题,忽视了科技伦理知识。
2.2.3 科技伦理制度不够规范
问及“对于医学科技伦理的兴趣”时,有10人对科技伦理“感兴趣”,剩余20人对科技伦理“不关注”,由此可知,培养医学生对科技伦理的兴趣应成为每一位致力于我国医学科技伦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点。实际上,伦理学是直面现实的实践科学,关系到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过怎样的生活,是一种为人之学[4]。相关法律部门应完善更多的法律文献以解决科技伦理问题,医学事业的发展不仅依靠医疗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管理,共同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献策献计。医学界与伦理界存在缺乏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现象,随着新兴科技的研发,科学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层出不穷,而科技界和医学界广泛的学术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受益,所以伦理界与医学界也应当多些交流与沟通,使两个学术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当代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水平低,接受的医学科技伦理教育不系统,对于科技伦理的了解不够深入。从整体出发,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
与国内相比,欧美国家的医学生科技伦理教育历史悠久,教育系统配套成熟,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英国由于工业化实行较早,科学技术与医学结合应用于临床也更加普遍,早在20世纪末,医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就受到了各医学院校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起的20年里,科技伦理教育在医学生课程中的地位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场有关于医学生伦理学的运动真正开始于一篇名为《池塘报告》的公告,其为伦理教学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英国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先后向医学生教授伦理学,并建立了主要针对医疗人员的新研究生学位。为了使教育系统更加完善,科技伦理相关机构也开始建立专门从事人类伦理学和医学法研究以及教学的部门中心。1998年,英国发表了关于医学科技伦理和伦理法律教学示范核心课程的共识声明,它列出了医学生本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为临床的伦理和法律教学提出了建议。
一篇关于英国医学院校科技伦理教学的研究文献显示:大多数学校(20所)采用大小组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与伦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看法。讲座通常用于基于知识的关键概念、困难主题和介绍主题,而小组用于互动辩论和讨论。学校采用的其他方法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基于案例的学习、项目工作、特殊学习模块、介绍、临床实习、角色扮演和跨专业教育[5]。这些讲授方法提出的前提是学生数量合理,这是推进课程有效进行的前提。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学校会对已经拥有专业伦理学知识的老师进行更多的培训以间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伦理知识。关于教师培训及课程讲解这部分资金则由多部门协同分配,通常包括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医学院、国家卫生服务中心、教学服务中心。同时,英国科技伦理教师相较于其他国家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师资力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充足,所以师资力量的提升能更直接地提高科技伦理教育的质量。
在过去的30年里,新的医学技术和大众对医学伦理的关注度导致欧洲及北美的医学院大大增加了对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2003年,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将医学伦理相关的教学确定为现代医学院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大多数医学院都设有伦理研究所,例如,美国的克莱姆森大学拉特兰伦理研究所设立的目的是为科技伦理教育从事人员提供负责任的教育培训,同时还管理医学院的伦理课程,并为本科医学生制定各种伦理学材料。我国的医学院校可以从中借鉴以制定出更适合我国的伦理教学方案。
另外一篇对欧洲伦理教育的研究文献显示:模块化形式发展伦理教学具有用于伦理的时间更多、允许阐述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允许一种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伦理方法、伦理学的学习更加详细等特点。然而,它以医学院的真正意愿为前提,就分配给伦理教学的时间、教学的质量和内容以及教学人员的素质达成共识。但模块化教学也受到一些批评,其本质上更加集中,无法为学生反思过程的成熟化留出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横向教学可以通过获取与有关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及使学习适应不同的临床情况,更好地将伦理学纳入未来的实践。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将伦理学教学时间缩短,使伦理学变得枯竭。因此,两种模式的结合似乎是最好的方案[6]。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科技伦理的法律准则,还需要多样化的准则为科技伦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落实意见加强医学科技伦理和“伦理先行”包括多个实施重点:增强科技伦理教育讲座和活动、完善伦理审查机制和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等。为了能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4方面协同合作的方式更适合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伦理教育的发展状况,医学院、教师、社会媒体、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创建科技伦理教育体系。
新医科建设中提出要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标准,助力当代医学专业在改革创新之路的发展,构造理工基础、前沿科技、医学专业、人文以及交叉学科等课程有机结合的医学专业“新结构”。为了适应当今伦理知识的更新换代,设立科技伦理教育讲座或举办医学伦理学知识大讲堂活动是新颖的教学方式。学校作为学生群体生活的集聚地,举行活动及讲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讲授医学科技伦理学知识,大大地提高了科技伦理知识传播效率。
学校可以成立线下科技伦理讲堂周,可以设定课后考核或进行课堂知识问答以提升医学生对科技伦理的重视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医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伦理知识。学校的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公众号、自媒体的方式传播科技伦理知识。此外,高校还应该强化科技伦理竞赛活动,组织开展“挑战杯”等科技伦理知识竞赛,设立校园科技伦理文化节,营造校园科技伦理浓厚氛围,致力于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提高医学生对于科技伦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新医科中还明确了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新颖的教育模式,例如医教产研协同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医教协同”的基础上,引入“医教产研协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区域的教育模式,探索多领域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面地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医药事业的新结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专业结构。医学生阶段做好医学生的专业学科教育至关重要,将专业教育与科技伦理教育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多元化是目前发展的新方向。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专业分衍、多学科多技术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容易衍生出全新的伦理问题,需要科学研究者、监管机构、伦理专家、社会公众等多方面协同合作,在多学科多角度深入探讨及伦理辩证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随时修改、补充、完善和与时俱进的暂行管理办法或共识[7]。
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生活事例、角色扮演、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切换到医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面对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难题,锻炼他们的道德思维与道德实践能力。作为科技伦理的讲述者,教师应积极尝试将新媒介、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探索科技伦理教育的模式创新,使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高效地掌握伦理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科技的发展要遵循人道主义,伦理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互相成就展现了医学科技的人文内涵,科技探索过程充满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而医学专业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8]。
在当下信息化、科技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社会媒体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大量的前沿信息与国际新闻通过社会媒体的形式传到世界各地。也正因有了社会媒体的运营,地球上的点点滴滴、角角落落变得如此密切,“地球村”的定义也应运而生。中国的社会媒体发展紧跟国际脚步,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的影响力推动科技伦理教育的发展,以达到营造科技伦理氛围的效果,通过社会媒体传播科技伦理教育的方式对全国医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学习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
社会媒体以积极的方式促进科技伦理教育的发展。学校可以倡导医学生在社会媒体上注册新账号,社会媒体平台可以利用其影响范围广的优势,通过信息图表、视频解说和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医学生用户传递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课程提供临床科技伦理应用实例和人工智能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学校相关伦理学老师可以将平台课程作为伦理课学习的一部分以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课程的学习。社会媒体平台应鼓励医学生就科技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交流机会,建立专业的科技伦理讨论板块或组织相关主题的线上活动,加深医学生对于科技伦理的理解。
社会媒体平台应公开透明地管理和监督自身的运营,确保医学生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并对关于科技伦理问题的举报和投诉进行及时回应和处理。同时,社会媒体平台还可以与科技企业、学术界和公共机构等合作,推动科技伦理的研究和实践,共同致力于制定和遵守科技伦理准则,为我国的科技伦理教育贡献力量。社会媒体平台引导医学生用户形成关于科技伦理的正确认知,进而引起我国科技伦理教育界的广泛讨论,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技伦理教育氛围,助力我国科技伦理教育的腾飞。
科技伦理教育不应无目的地、被动地灌输给医学生,作为医学生应该内在自发地、自觉自为地主动探索。伦理不仅体现为一种外在的关系、规范和约束,更多地依赖于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4]。科技伦理教学的关键在于唤醒和培育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医学生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习阶段科技伦理内容的侧重点,要据情而论,真正做到教学统一,本科生更偏重科技伦理知识的讲解,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授课应该通俗易懂,可以选择合适的国际伦理事件加深其对相关伦理问题的理解[9]。医学生应该更加重视科技伦理教育,在实习期间,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是种新模式发展方向。此种学习方式可以更直观地将伦理问题和医疗过程紧密联系,有利于医学生的学习理解,对于培养并提高医学生自身的科技伦理素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是打开文明世界大门的钥匙,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医学事业关乎社会群体的每一个人。培养医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展望未来,真正地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