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芹
2023 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要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合作与联系。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将是“无边界”的,从校园走向学习社区,充分融入周边社区,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引领师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一起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朝前路实校”)立足区位特点,高位统筹谋划,打破校园壁垒,拓展社会资源,链接生活,在“请进来”的同时,让学生“走出去”,系统化、序列化、常态化地实施“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开启校内校外双轨道,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无边界”育人新格局。
朝前路实校利用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的区位特点,以“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为理念支撑,从“家校合作、馆校合作、企校合作、与高校合作、社区合作”五个维度,设置“红色印记、文史博览、科技创新、艺术浸润、自然生活、志愿劳动、职业体验”七大板块,全面架构“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走向校外,走向各个领域,走进真实的生活中。
朝前路实校成立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实地走访踏勘、签订共建协议、师生推荐、家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调研,主动加强同苏州市E 路成长实践体验站、苏州工业园区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周边高校等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初步遴选了太湖游击队纪念馆、苏州博物馆、金鸡湖美术馆、穹窿山万鸟园、独墅湖图书馆、苏州工业园区消防大队等48 个相对稳定的家校社合作课程基地,列出资源清单,并根据实践适时调整。
学校成立“家校社合作”课程项目团队,包括各学科各年级骨干教师、各班家长志愿者。团队成员根据任教学科和年段学生身心特点,自主选择对应课程基地,并分头对接联络,分组实地走访交流,教师、家长、基地联系人,互加好友,建立“家校社合作”的校外“朋友圈”,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为充分借助基地资源、共研课程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朝前路实校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其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以项目形式来开展,教师与家长合作,每学期初选取一个课程基地,按照“联系课程基地—设计课程方案—确定时间—找好搭档—选定学生—开展项目活动—展示项目成果—归整课程资料”流程,完成课程的实施。“家校社合作”课程实施过程需要完成六个“一”,即一份课程设计方案、一份课程学习单、一张课堂评价表、一项课程成果、一组课程照片、一个课程微视频,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适时提交。“家校社合作”课程实施给了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对教师来说,是自我锻炼成长的契机,倒逼教师不局限于课堂,打开教育视野,敞开教育胸怀,不断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是馆校合作。朝前路实校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名人馆、苏州园林博物馆、金鸡湖美术馆、苏州科技馆等20 多家场馆开展馆校合作,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全学科覆盖,跨学科融合,从课程研发到课程实施,逐步走向系统化、序列化,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如走进独墅湖图书馆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参观图书馆、参与图书整理志愿劳动、体验自动借书机借书、参加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活动等四个任务,课前安排学生观看《我们的图书馆》纪录片,课后引导学生撰写图书馆体验日记。
二是家校合作。“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中,家长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家长志愿者自选校外课程基地,与基地联系,和教师共同研讨课程安排,并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校外课程项目。如“探索星辰大海”一课,家长志愿者组织带领班级学生走进苏州市青少年科技馆,在儿童探索宫里体验“梦幻星光沙”“人形复刻机”“手势天气”“微观世界”等科技小游戏,参观科普展示厅,感受科技魅力。
三是企校合作。许多知名企业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学校积极与周边一些教育基地、企业联合,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打开看向世界的窗口。如学生走进仁和织绣公司,亲近非遗,探秘缂丝工艺,畅游织绣乐园,用小小织布机体验“通经断纬”的织绣工艺。
四是社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充分联动,结合社区资源,持续研发“走进社区”课程,分阶段实施。如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生参观社区的“美丽后花园”,给社区用来种花的废旧水管和轮胎补色;在社区学习怎样泡发豆芽,了解管道水培技术;参加社区市集,学习摆摊营销。
五是与高校合作。学校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周边有苏州大学等30 多所高等院校。学校多渠道牵线搭桥,与高校合作,挖掘苏州大学医学院的人体标本馆、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实验室、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单位的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实践。如“‘纳’样神奇”一课,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教师设计了实地参观展厅、聆听绘本故事、参与实验等三个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实地参观。“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为学生创造各种实地参观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社会各行各业、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感知大千世界,从而见多识广,拥有宽广的视野和胸襟。例如,在乳制品企业,学生在员工的带领下参观化验室、中央控制室、灌装间、包装间,了解牛奶加工、质检、包装、运输等一系列过程;在参观消防员的寝室、荣誉室和活动室时,学生看到那些有棱有角的被褥和摆放整齐的各类物品,由衷表达对消防员的敬意。
第二,亲身实践。“家校社合作”借助课程基地的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例如,“我在苏州学‘非遗’”一课中,学生来到苏州评弹学校,评弹教师表演了四场评弹剧目,并教学生学说苏州话,试弹琵琶;“我在博物馆里学金融”一课中,中国基金博物馆馆长带领学生探寻货币的来源,体验“拎一拎一百万”小游戏和“当动物有钱了”儿童财商桌游,参与角色扮演,在玩乐中探索、体验钱币的流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秘大姚村古迹,体验农耕文化”一课,当地村民教学生种毛豆,学生经历松土、挖洞、撒种、覆土的过程,体验真实劳作,挥洒汗水,感受播种的喜悦。
第三,成果表达。“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注重成果意识,让成长留痕。每一次课程结束,学生会完成一张课程项目学习单,记录前学、共学、延学部分的探究和体验内容、成果和评价量表。同时,很多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作品。如在苏州园林博物馆,学生挥动彩铅,笔“绘”园林,给园林“添彩”,将心目中的苏州园林美景绘在明信片上;在社区菜市场,学生调查了解鸭咸蛋的价格和腌制方法,并购买鸭蛋、学习腌制、烹煮品尝,再开展爱心赠送活动。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延伸的校本特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的实施有效衔接各科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需求,多元链接学科实践、跨学科项目、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假日小队亲子活动等,与国家基础课程协同融合,又有补充扩展。例如,书法社团前往苏州市碑刻博物馆,馆内专业讲解员带领学生赏碑刻、读碑文,学生深刻感受了中华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数学和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积木创意搭建,将科学、艺术、数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学生像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一样思考,追求创新和突破;清明节,家委会委员组织学生前往苏州横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追思,缅怀先烈”祭扫活动,敬献菊花,瞻仰烈士纪念馆,表达对烈士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