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

2023-12-09 23:49袁景颖
辽宁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袁景颖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成功、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当前,发展因素、家庭因素、学业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其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因此,进一步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中小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重要任务。

一、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凯普兰于1953 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之后,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危机进行解读,危机事件从天灾人祸、重大生活事件,逐步延伸到对个人造成影响的生活事件,更强调个体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卡奈尔将心理危机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危机事件的发生;二是个体如何看待危机事件引发的主观悲伤体验;三是个体通常应对方式失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与危机事件暴发之前相比,其功能水平降低。卡奈尔对于危机的定义目前为大多数学者认可和接受,心理危机的概念逐渐转向不拘于危机事件本身的大小,而更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也陆续对心理危机进行研究,如心理学教授樊富珉提出心理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二是指人所处的紧张状态。

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生活实际,本文认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突发的、重大的事件时,由于无法避免,而自身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又无法控制与调节,对此处境的感知和体验时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与行为,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疾病暴发、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张状态,包括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危机的第二层含义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较为普遍,如家庭变故、转学、欺凌、考试失败等都可能给中小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且他们用已有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应对这些生活状况。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对自然、社会和个人突发的、重大事件的能力有限,面对一个个问题的冲击,他们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往往彷徨无助,担惊受怕,如果缺乏解决这些问题应对的资源,问题无法顺利解决,还可能会导致学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对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发展、生命安全都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应受到格外关注。

二、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发展因素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其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其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面对困境时不能全面分析,摆脱障碍存在一定困难;其二,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敏感期,体验强烈,具有两极化特点,容易产生不平衡的体验;其三,学生承受挫折、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限,容易出现失控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小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其启蒙和终身发展的基石。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各种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如同伴交往、集体活动、社会参与等。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心理便会失衡,遇到困难时容易出现处理方式上的偏颇。

不良的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控制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对孩子的学业管理细致入微,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必要的成长空间,长期的心理压抑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导致孩子心理危机;冷漠型父母对孩子情感投入不够,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没有与其建立起良好的亲密依恋关系,使得孩子情感发展受阻,心理能量不足,甚至产生心理创伤;善变型父母情绪不稳定,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耐心,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事件本身的冷静思考,而且其态度善变、教育方式善变,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无所适从。

(三)学业因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是其主要的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努力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度疲劳、情绪烦躁、睡眠不足等问题。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会产生学习情绪低落、自卑感,且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能力比较弱,负担过重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导致认知偏颇,出现厌学、逃学、网络成瘾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引发学生发展性心理危机。

(四)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其完成学业的重要场所,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很多学校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过由于其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即使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也无法提供专业、科学的干预方法。

(五)社会因素

在信息爆炸时代,社会信息主体多元化,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自我更加关注,遇到困难时多从自我需求角度考虑,更容易有负面体验,难以积极解决问题。

当下,很多学生都喜欢虚拟式社交。不过,过度沉迷于虚拟社交使中小学生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面对面交流和人际关系建立,从而影响到他们与同龄人的互动能力。另外,虚拟社交也可能导致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风险增加,被欺凌的学生会感到无助、恐惧和焦虑。

三、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策略

在面对危急事件时,有的学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为保障自己的生活而有效应对危机,有的学生则需要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否则会留下心理阴影。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战胜危机,重新适应新生活。学生接受心理危机干预,能够避免痛苦的长期化、复杂化、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预防为先,体系化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关键在于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整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力量,让学生本人、家庭成员、社会力量等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内到课外甚至在网络空间等场域都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课程和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发展性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及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的平台,其针对性强、作用直接,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是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不可或缺的保障。

(二)初步筛查,教师观察与心理测评相结合

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班主任的日常观察与心理测评相结合是比较好的筛查方式。班主任每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尽收眼底,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能及时发现、及时了解。而心理测评是一种专业科学、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筛查方式,一方面可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另一方面可为整体情况分析提供大数据支撑。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步筛查,采取教师观察与心理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产生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的效果。

(三)提供必要保障,加强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培训

无论是班主任和家长的日常观察,还是心理测评筛查后心理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进一步识别和教育辅导跟进,都离不开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培训是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保障。心理教师要提高专业化水平,班主任和家长要增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学习心理危机识别应对方法,比如情绪识别法、行为识别法等,能够初步识别并寻求专业帮助和进行一般问题的解决。可开展的相关培训有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方法、情绪稳定化技术、一般性心理危机的干预办法、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技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等。

(四)制定干预方案,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要制定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进行演练。成立由校领导组成的危机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和由本校心理教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如果本校心理专业人员有限,可以邀请本区域专业人员参加,在专家督导下开展工作。学校应制定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心理危机的不同阶段,对目标人群进行分类,制定具体的心理干预计划。心理干预计划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实施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严守职业伦理、遵照专业原则,同时它又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所以有效机制的建立是必然要求。

(五)家校协同,解决学生成长环境与教育问题

学校要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式。例如,办好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建立、畅通家校协同渠道,让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课堂,让家长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丰富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建立由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以及学校具有家庭教育专长的教师组成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面向家长开展培训交流,组织开展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家访制度,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其生活情况,特别是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处于心理困境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环境便于综合分析问题原因,从而结合实际采取可行有效的帮助措施。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