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纯荣
(锦州市义县文昌宫小学)
锦州市义县文昌宫小学(以下通称“我校”)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目前有教师73 人,在校生794 人,共有24 个教学班,每个年组均是4 个平行班。我校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以“打造优秀师徒团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学科精品课堂;开发拓展型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整合校内、集团、社会优秀师资力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校而言,“双减”的目的绝非仅仅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少作业量,而是通过减负达到“提质增效”。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减轻课后负担,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而提质的核心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即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实教研开始。
新课程改革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教研即:“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面对新时代、新课标、新课程,学校更应该在校本教研中,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主体的主动发展,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此,我校构建了基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全员参与”模式下的集体教研。
我校以往的教研存在一些薄弱点,具体体现为“三化”:
我校的教研形式比较单一。集体教研的主要形式往往是一人讲大家听。教研前,授课教师没有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安排、作业设计等进行阐释。教研后,教师之间没有关于教学反思、学生评价等的研讨交流,只是为了教研而教研,缺乏目的性。
我校在进行集体教研时,登台亮相的往往是知名教师,教研成了个别人的舞台,名师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教师是听众、是观众,无法真正融入教研活动中。
虽然我校教研组每周会进行一次集体教研,但是在集体教研过程中,活动没有计划、没有主题,只是简单安排某位教师讲一节课。授课教师为什么讲这节课,讲这节课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什么困境等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同时,教师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问题深入的思考、系统的研究。
“双减”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研方式,构建全员参与、合作互助的教研平台,这种集体教研形式必须坚持“以校为本”,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把日常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实现人人参与、人人登台、人人进步。
学校按照年组、学科将全体教师分成14 个教研组。其中,语数教研组8 个,分别是一年语数组、二年语数组、三年语数组、四年语数组、五年级语文组、五年级数学组、六年级语文组、六年级数学组;科任组6 个,分别是音乐组、体育组、美术组、科学组、英语组、其他组。每个教研组设一名教研组长,由我校中层以上领导每人负责一个语数教研组,由一位教学副校长负责6 个科任组,并负责分管年组教研的全过程。
1.科学制定学期教研计划
开学初,由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共同商议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根据教研组教师的组成情况以及教研组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而规划教研主题,主题可多可少,有的放矢地开展适合本年组教师特点的教研活动。
2.设计有价值的教研活动
教研组长负责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的具体设计,每次活动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让教师围绕设计主题进行集中研讨。
要想使教师真正融入每一次活动,教研组长要通过设计环节让每位教师都活跃起来,让每位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让教研活动做到落地生根、扎实有效,能够发挥出教研活动的真正价值。如大范围开展听评课、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等,让全体教师参与进来,提高教研活动效果。
3.营造对话交流的教研氛围
教研活动不能搞“一言堂”,应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要让全体教师真正参与,融入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要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氛围,让每位教师都能畅所欲言,人人参与、人人交流,才能人人进步。
所有教研组均按照“课前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研讨”的三步流程进行。
1.课前集体备课
一是置前型备课。授课教师根据本次教研主题确定授课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并把教学设计(初稿)发给教研组内其他教师。授课教师必须进行置前备课,即本节课必须略超正常教学进度,是其他几位教师没有讲过的内容。这样的教研对其他教师更有借鉴意义,更具价值。
二是中心发言人说课。各教研组本周授课教师即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学校要求中心发言人说课需从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三个方面,阐述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关注点。
三是集体研讨。针对中心发言人的教学设计(初稿),全体教师谈意见、提建议,或补充完善,或重新设计,畅所欲言。每个成员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或者班级的具体学情,对教学设计酌情进行增加、删减、调序,改变教学方法或者添加学习资料等,然后由中心发言人完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
一是领导负责制。按年级、学科将全校教师分成14 个教研组,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每人负责一个语数教研组,一名教学副校长负责其余教研组。分管领导要从备课、上课到课后研讨全程参与集体教研。分管领导的全程参与,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鼓励也是督促,促进了集体教研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二是每周一课、双周一课制:根据学科特点,我校的语数教研实行每周一课制,把每周四定为学校的集体教研日,其他6个科任组双周安排一次。
三是轮流上课制。组内教师实行轮流上课制,全体人员参加循环。从2021 年至今,语数学科教师人均登台16次,其他科任组教师人均登台8次,真正做到了人人亮相、人人登台。
3.课后研讨
一是课后必研。教师在每节课后都会对课堂内容进行研讨交流。针对课堂上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研讨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给上课教师一个修正教学的机会,也给组内其他教师以提醒、启发。
二是建立教研群。我校组建了微信教研群,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工作中的疑问发到群中。全体成员利用网络进行线上释惑答疑。同时,每位教研组长上报教研内容,上课教师、时间安排等都通过教研群上报,教研各环节的照片上传到教研群中,学校重要教研信息发布等也都在教研群中完成。
三是校长由“包”到“不包”。集体教研开始后,校长承包了六年级的数学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听课、参加课后研讨。集体教研形成惯性后,校长开始由承包固定教研组转变为随机参加各年组的教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校自2016 年起开展海量阅读活动。7年的海量阅读实践,教师不仅深刻地认识到海量阅读是从根源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认识到识字量滞后、阅读兴趣缺失、亲子阅读低效,是制约海量阅读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校从一年级入手,开展了新一轮的海量阅读实践,并成立了一年级海量阅读教学研究小组。
教学研究小组的教师在每周一制定本周的读书计划,共同研究阅读的内容、方法、形式。周三上一节以高效识字为主题的研究课。周五交流反思学生一周的读书情况。每月举行一次年组教研,提出建议,帮助解决问题。
在考虑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阅读时间上,我校将每天下午的2:40 到3:00 这个时间段作为专门用于学生阅读活动的时间,解决了教师在校阅读指导时间不够的问题;阅读内容上,增加了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量的成语接龙;阅读要求上,分层设计,阅读方法上以鼓励为主,争取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经过努力,我校教师总结出了“三步自主识字法”“四会有效记字法”“五连环式评价方案”。我校60%的学生达到了2500 字的识字量,20%的学生达到了2000 字的识字量,另外的20%的学生也能较轻松地完成课本需要的识字量,积累古诗85 首、成语324 个、楹联20 副、名言警句56 句,语文教学明显提速增质。最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学习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抱朴守拙,行稳致远”。教育需要的是坚守、坚持。我校的集体教研工作会在坚守中前行,于深耕细作处,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时代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