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建民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推进农村文化艺术传播、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对构建和谐乡村、促进农民增收、振兴乡村文化产业意义非凡。水墨画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特征与绘画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底蕴。多以风俗场景、走兽、人物、山水为题材,着重表现了乡村的生活场景与生态情景,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乡村传统习俗的传播载体。全面把握现代乡村水墨画的艺术特色,分析乡村水墨画与农村文艺传播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振兴、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提供必要的依托。
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现代国画的基础,能够以笔墨技法,描绘出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生活风貌及人文习俗等诸多内容。根据艺术表现形式,水墨画的创作特征主要包括讲究物象的气势与空白的布置、讲究骨法用笔与笔墨神韵、讲究气韵生动与追求主观情趣[1]。乡村水墨画承续了传统水墨画的创作特征,拥有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通常以乡村的人、事、景为主要描述对象,注重对乡村生活情趣、自然风光、文化格调的刻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乡村水墨画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形式塑造。虽然乡村水墨画沿袭了传统以“浓淡干湿”表示“远近明暗关系”的创作形式,突出了传统水墨画的艺术特征、人文意蕴,使现代乡村水墨画拥有传统文化的内涵,但在现代艺术发展中,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不断从“内容彰显”发展为“形式塑造”,强调情感的抒发与氛围的营造。就理论研究来讲,水墨画的形式塑造更注重对现代审美元素的融合,不仅转变了传统的笔墨关系,还能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中吸取经验,强化了观赏者的视觉体验。二是绘画语言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虽然传统水墨画创作普遍以美学思想或文人视角进行构图,但现代乡村水墨画注重对西方绘画技艺的吸收与模仿,譬如注重水墨表达与虚实关系、真实表达与审美情趣在创意传达中的表现。
为适应时代发展,彰显水墨艺术的审美情趣,乡村水墨画创作者不断在形式与内容等层面进行探索与创新,赋予了乡村水墨画一定的创新性。一是开拓性。创作者虽然沿用了传统艺术手法,但摆脱了传统的创作规范,丰富了画作的情感表达与笔墨语言,并探索出更加宽泛、自由、灵活的绘画语言,提高了画面的表现力。例如《榕树与牛》作品,题材虽然单一。但创作者却能将西方表现方法与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创新了水墨画作品的语言形式,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精神诉求,给人以美的体验[2]。二是表现性。现代乡村水墨画注重对内在情感、意象造型、笔墨韵味的表达,强调对主观世界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注重对场景与情感的映射,追求西方表现主义思想在乡村水墨画创作中的运用。换言之,现代乡村水墨画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创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彰显、传递上,注重水墨画艺术在大众心灵、精神、思想上的触动。
文化艺术传播主要指人们运用各种传播渠道、手段,对文艺信息、作品、思想、理念进行传播的过程,旨在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文化艺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水墨画艺术与乡村文化艺术传播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主体,不断推进了我国农村文艺工作的发展进程。
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意蕴及审美魅力,表现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场景,拥有广泛的市场认同与群众氛围,可以为农村文艺传播提供坚实的“载体”。一方面,乡村水墨画艺术作为重要的、传统的、经典的文艺表现形式,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将“其自身的传播过程”等同于“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因为水墨画能够将文化艺术传播中的艺术内容、艺术作品等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民面前,让人们感受到乡村文艺作品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文化理念”是农村文艺传播的重点和关键,涵盖文艺创作思想、意识、形式、技艺等多元内容,可以为“文艺创造者”与“客观受众”带来思想共鸣、情感共鸣。而乡村水墨画是乡村文化理念传播的载体,可以将乡村地区的文化理念蕴含于笔墨语言中,为受众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熏陶。因此在文化理念传播上,乡村水墨画是农村文艺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乡村文艺传播中,乡村水墨画能够为乡村文化理念、艺术理念、人文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关键性的载体。而乡村文艺传播也能为乡村水墨画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理念与素材,使乡村文化传统、文化节庆、文化习俗、艺术形式、艺术类别等全面、完整地呈现在创作者面前,从而启发创作者的灵感,扩大创作者的画面表现维度。例如,乡村水墨画创作者可以将“耍空竹”“买糖人”“唱山歌”等文化艺术元素作为画面内容融入笔墨语言中。同理,文艺创作者也能将传播者强调的文化理念、人文思想融入作品创作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农村文艺传播工作可以为水墨画创作带来思想上的指引。不同地方的文艺传播工作重点不同,例如,部分地区注重对当地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部分地区注重对当地文化传统、艺术生活的传播。在某种层面,文艺传播的侧重点会影响水墨画的创作方向。
乡村水墨画是以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精神面貌为内容的美术形式,蕴含着我国古代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并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肩负着文化传承、思想引领、情感熏陶等时代使命[3]。在现代农村文艺传播中,要想充分传承并发展乡村水墨画,需要明确文艺传播与信息传播的作用机理。
通常来讲,文艺传播的过程是艺术信息通过传播者与传播媒介传递给受传播者的过程。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层面出发,文艺传播包括传播者、受传播者、传播媒介、艺术作品等内容,多种要素围绕“艺术信息的传递”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扩大艺术的影响力,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譬如,艺术家对生活中的文化信息、艺术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接受后,创作出乡村水墨画作品,并经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部门等传播者的制作,使作品呈现在受传播者面前。受传播者在接受与欣赏水墨画作品后,会进行反馈,让传播者进一步补充和调整艺术信息,进而优化水墨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题材内容、审美要素以及构思方向。
因此,现代文化艺术传播水墨画应受限于“受传播者”和“传播者”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受其启发和鼓舞,高晓声又创作出《陈奂生转业》等作品。而在传播者层面,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必须契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价值取向必须积极、健康、向上。因此,在文艺传播中,传播者会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艺术作品能否得到传播,能否广泛地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我国当前的文艺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以往,水墨画艺术可以通过“印刷媒介”与“卫星电视”得到快速的传播,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弱化,要想更广泛地传播乡村水墨画,必须适应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4]。
在现代传播语境下,创作者与传播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高乡村水墨画传播的实效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掘乡村本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乡村居民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是焕发乡村经济活力的关键抓手,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与力量源泉。加强文化艺术传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容,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作为乡村文艺传播载体的乡村水墨画应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着力于反映时代发展的新特色、农村生活的新面貌、乡村振兴的新成果,乡村治理的新风向。创作者在水墨画创作中要不断优化“艺术构思”,不仅要从乡村环境、乡村生活的角度表现乡村文化与乡村居民生活,而且要从精神面貌、物质基础等角度反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进展[5]。
乡村水墨画能够通过描述乡村社会与乡村景观的内在联系,营造出一种恬适、安逸、悠闲的农家氛围,表达出乡村文化、景观、生活、习俗的人文魅力。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水墨画逐渐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特色,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但在文化艺术传播中,乡村水墨画的现代性特征并不鲜明,无法契合大部分受众的审美诉求。为此,水墨画创作者应在画面表现与色彩应用上进行改造。例如,在画面表现上,创作者应从视觉传达作品中寻求灵感,通过运用变形、夸张、象征等多种手法,提升画面的表现力。例如,段雅君的《田园旧梦》通过运用“油画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笔墨语言”,营造出别样的田园风景。在李景源的水墨画中,可以看到留白艺术与工笔手法的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技巧的交织。在色彩运用上,水墨画创作者应摆脱传统水墨画的墨法限制,拓宽色彩选择的维度,提升画面的“新颖度”“艳丽性”,使人获得强烈的画面冲击感[6]。此外,为了契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创作者应在画面中添加各类流行元素。例如,在人物服饰刻画中,创作者应添加动漫、影视类元素,或者直接以流行服装为主,强化角色的现代感。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元素的添加必须以真实的乡村生活为主,不能进行“杜撰”或“捏造”。
从文化艺术传播的层面出发,乡村水墨画应在色彩、形式、表现维度上进行创新,以此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吸引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例如,在小红书平台中,水墨画作品应拥有较强的色彩对比度,可以给人带来强烈的氛围感,激发人们的深层情感。在篇幅尺寸上,水墨画应以“竖幅”为主,画面表现内容要集中、具体。可以着重刻画一个建筑角落,一个生活场景,或者突出一个人文景观、一条河川,以此让水墨画的画面内容、艺术张力、审美特色更好地呈现在网民面前,激发网民的乡愁。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在“文化艺术传播”中探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不仅要聚焦新媒体、自媒体,还要构建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平台,例如,构建专业性的“乡村水墨画展览网站”。让水墨画作品在用户打开网页的瞬间,动态地呈现出来。当然,传播者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乡村水墨画的动画化处理。即让画面中的建筑元素、景观元素、人物元素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让敞开的窗户在画面中动起来,或者让人物动作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些手法的运用都能提升乡村水墨画在网络传播中的有效性,提高我国文化艺术传播的实效性,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