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梅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建设,实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改革,我国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发生着转变。但由于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有限、农业经营规模小、竞争实力悬殊以及“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农户经营规模难以得到扩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涌现了多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转型与重塑[1]。而进入新时期,我国不断总结历史教训,优化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想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就需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财务管理是合作经济组织规范、优化自身财务行为,实现集体经济监督、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乡村产业融合、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拥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指在农村地区构建的,以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质量为目的,实现加工、购销、生产、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互相合作,根据一定制度章程进行协同服务、经营、生产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其财务管理是以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经济目标,以提高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的利用效率为追求,对资金经营、筹集中的利润分配、资金运用等情况进行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为了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各项财务行为,推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集体财务监督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活动较为复杂,成本控制、资金筹集、利润调控等都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的多样性。虽然利润调控、成本控制、资金筹集看似独立存在的,但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这个复杂的过程通常蕴含着如下几个内涵。
首先,财务管理是综合性、全面性、融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包含销售、生产以及资金筹集等诸多环节,不同环节的侧重点与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资金筹集中注重对资金的筹集;在生产环节中强调对成本的控制;在销售环节中关注对资产价值的提升。但无论是哪个环节,财务管理工作都拥有统一的管理目标,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实现组织收益的最优化。所以合作组织的财务管理过程,不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进行独立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进行集中的控制、规划及调整,以实现组织经济收益的最优化[2]。
其次,财务管理是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情况的反映。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资金,不论是资金筹集还是生产销售,都与资金发生着联系。而财务部门会通过资金使用制度或规定,来约束、指导各个部门的资金运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财务管理贯穿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各个环节与部门中,能够体现出合作组织的“资金筹集情况”“成本控制情况”“利润获取情况”。流畅的产销、合理的经营以及科学的决策,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成本控制好、产品销售好,最后获得的利润便会良好。这些都能通过各项财务指标反映出来。
最后,财务管理关乎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简称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质量。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能否以企业制度进行管理,能否以法人治理原理进行经营,取决于其分配制度与出资额度。而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运用“法人治理理念”,规范组织管理行为。一般来讲,谁出资、谁受益是法人治理的要义。假如该要义难以得到明确和认可,便会导致合作经济组织无法得到健康而持久的发展,不能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法人治理层面,财务管理工作决定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质量。
在合作经济组织中,投资者的资本投入是为了获取收益以及实现对资本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利用。而科学运用资金、资本能够为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并且对平时的经营成果与经营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深化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合作经济组织的科学管理,为投资者获取经济收益,提供保障。换言之,财务管理是以资本管理与运作来满足投资者利益需求的抓手,需要统筹资金筹集渠道。目前,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统筹包括地方财政支持、国家财政支持、利润留存、银行贷款、投资者投资等类型。但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投资者投资与银行借贷,这两种方式所提供的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组织技术更新、经营管理优化、项目建设、产品生产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规章制度建设主要参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指“2006 年财政部发行的应用指南”[3]。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实现了组织经营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并对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实施依据,提升财务管理的严谨性、科学性、规范性,发挥了财务管理在组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并为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章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的新型合作组织在制度制定中,依旧存在预算制度、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合作经济组织还未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与执行机制,导致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法规的落实质量受到影响,进而组合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运行与持续发展。例如,缺乏全面、有效、科学的监督机制,容易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出现各种权力寻租或贪污腐败问题。
培养与造就一批业务精通、政治素养高的财务队伍,是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农村经济增速的重点。但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经营与管理中,却存在部分管理者不了解、不懂得财务管理重要性,只将财务管理局限在会计记账与核算上,不重视专业培训、不关注思想引领,不实行绩效考核,进而导致财务管理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另外,很多财务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难以抵制违反财经制度与法规的行为,不按制度办事、不坚持原则,从而弱化了财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致使各项业务工作难以得到顺利地开展。此外,在人才选拔应用上,部分管理者由于缺乏专业的考核流程与激励手段,导致其招不到、留不住优秀的财会人才。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扩大融资渠道与形式,根据各地特点与需求,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求的资金。首先是加强政府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建议农业部门综合考虑各地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构建数据库,国家再将扶持资金拨付给农业部门,通过农业部门直接拨付给有需要的、符合条件的合作组织,从而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库建设应包括现有资金规模、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以及相关资质信息等内容。通过数据库建设,提高组织经济发展质量及其财务管理的效率。其次是增加贷款。各地银行应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发展出多种针对合作组织的贷款业务,解决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难问题。但在此过程中,银行应简化贷款流程,优化贷款政策,让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例如,银行设置集体经济服务专柜或者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与贷款流程,确保贷款资金快速到位。或者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让合作经济组织足不出户便能办理农资采购、还款续贷、贷款申请等业务,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筹资、融资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非金融机构融资的方式,为合作经济组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筹备效率。最后是加强政策保障。通过政策扶持能够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中,满足其资金应用需求。如《关于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指出“各地要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及检查监督,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完善市场运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这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取强大资金支持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通常来讲,政策扶持是最长久、最有效、最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能够让合作经济组织获得源源不断的财政扶持。但前提条件是合作经济组织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市场发展前景,否则便会导致合作组织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无法满足自身的资金运用需求。因此,应将政策扶持作为额外的融资手段,重点发展政府投入与金融借贷两个渠道,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以政策扶持为抓手,提高自身的资金储备量[4]。
首先是完善财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是规范合作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各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应结合当地情况,落实、抓好各项工作,建立并完善如下几项制度。一是预决算制度。年度预算方案应由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和决定。执行情况应向组织代表大会或成员大会进行通报,对于明显超出预算的部分应进行详细的阐释与说明。二是构建审批制度。应确保由专门负责人审批财务数据,对明显超出限额的项目,需经组织领导的审议与研究,而对审批人经手的票据,需要交由相关责任人进行审批。如果审批人因失职而带来经济损失的,须追究其法律责任或行政责任。三是资金管理制度。对库存资金应做到不准公款私存、公款私借、白条入账、白条抵库及超过限额。对违背财务制度的,出纳员应坚决拒付。此外,负责人及其亲属不得管物、管钱、管账。四是集体资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存储,应构建丢失、损坏赔偿责任以及保养、维修制度,对价值较大资产的购置、报废、变更,应通过村民大会的审议通过。其次是强化监督体系与执行机制。一方面应做到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的充分融合。在外部层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在内部监督层面应制定透明财务公开制度,通过成员大会阐明资金运用状况、制度制定情况。另一方面加大执行力度。合作经济组织应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对财务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注重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归纳、总结、反思,并结合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在监督体系与执行机制的制定中,合作经济组织还需要构建制定科学的改进机制,确保各项制度制定、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全面、充分的解决。例如,在通过监督机制,明确审批制度的问题,管理者应召集所有领导人员,进行会议交流并探讨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期提高审批制度的完善度。总而言之,为更好推进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我们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团队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统筹推进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从人才培训、选拔及日常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其综合素质。
首先是通过科学的培训制度,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应普及财务会计知识,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及思想教育,特别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要求会计人员能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数据库技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理论培训上,要“讲实际”“说重点”,结合“合作组织”的发展需求,明确财务管理的重点、价值、本质,阐明财务管理与销售、生产等环节的联系,从而在先进理论、理念的支持下,发掘财务人员的潜能。在思想教育层面,培训人员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阐释、介绍,明确指出财务管理中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并通过加强对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指引财务管理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道德意识与职业修养[5]。其次是加强人才引进。合作经济组织应制定规范、标准、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并为人才提供优渥的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在人才选拔标准上,应涉及学历信息、基础知识、职业态度、工作经验等内容。在福利待遇上,应涉及薪资增长机制、岗位晋升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唯有如此,合作经济组织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是加强校企合作,即通过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引进维度,让高校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契合组织的经济建设需求,提升人才培育的实效性。然而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将资产运营、收支管理、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等基本要求,渗透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为合作经济组织壮大、优化财务管理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是加强日常管理。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并非一蹴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将其纳入日常管理中,通过绩效考核、问责机制、激励机制,规范、引领财务管理者的行为,提高财务管理者的素养。譬如对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敢于抵制违反财经制度与法规行为者,应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对不坚持原则、严重违反制度要求者应进行批评教育。唯有如此,财务管理人员才能潜移默化地、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话题。新型合作组织能够推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道路。财务管理是统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影响组织发展效率的关键部门。在财务管理中,必须坚持制度导向、深化团队建设、扩大融资渠道,从而助推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