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思政课教师在讲好“三个为什么”的过程中需要坚守无产阶级政党初心使命之正,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新;需要守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新;需要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新。然而,守正并非守旧,守正要求在不偏离航向、不改变主线的前提下积极开拓进取。因此,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应当将“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共同作用。
政治引领与价值引导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功能。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应当做好政治引领,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进而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还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学理探究原则,做到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政课教育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关系,是讲好“三个为什么”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首先,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应当开宗明义要求受教育者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外,我们在强调政治引领的同时不能将其视为政治宣传而简单地、不加分析地进行传达和叙述,而是需要以严谨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和教育学生。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故而政治引领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为支撑。其次,我们在讲述“三个为什么”的理论观点时要经得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细致推敲与进一步追问,才能更好地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需要辩证看待政治性和学理性,将二者有机结合,不能因学理性的学术探究而弱化和模糊政治性,也不能离开学理性分析而空谈政治性。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的内在意蕴,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叙述清楚,增进其理论说服力。但是,我们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如何结合具体实际讲好“三个为什么”并非易事。
运用通俗易懂而富有民族特色和兼具时代特征的理论话语体系讲好“三个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为此,我们依托大思政课向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学生讲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应当避免使用过多和过于深奥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与呈现,而是需要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进行叙述和阐释,由此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实践的理论。为此,我们需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配合之下更好地让受教育者直观、立体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只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才能更好地把“三个为什么”讲深讲透,同时也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与学生的参与度。
“行胜于言,质胜于华。”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在实践层面需要我们着重关注两个维度。其一是要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为课堂,借助当地的红色资源平台,引领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身临其境感受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身临其境倾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让学生在现实中懂得革命胜利的不易与伟大;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的历史变迁,让学生在实际中陶冶情操,坚定理想信念。其二是要将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入思政大课堂,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通过鲜活的事例与时政热点来叙述“三个为什么”,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提升实践感悟、探求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诚然,这两个维度都需要老师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这就给教育者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方面,当教师把学生从校园中的小课堂带入社会实践教育的大课堂以后,是否能够有效地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加以提炼与转化,进而形成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真正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教育者在新时代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所亟须面对的现实考量。另一方面,教育者将社会实践的鲜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之后,如何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融合,使用生动有趣的话语和方式向学生传播,进而点化学生、感染学生,更好地让受教育者坚定理想,奋发向上,在投身新时代的青春年华中建功立业,勇敢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新时代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关键点依旧在于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当今的社会实践发展有机融合,最终回归立德树人的原点,这对于教育者来说亦是一种现实考验。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所写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对于解决上述两个维度的难点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即将广阔的天地概括进文章形象之中,把纷纭的万物融会于作家笔端之下。[4]由此可见,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依托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应当是通过生动多彩的社会舞台,可触可感地把道理讲清楚,积极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怀有真挚情感和高度认同,能够胸怀天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真实可感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以丰富充实的理论内涵说服学生,以真情实意的动人故事感化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获益终身。
逻辑是富有力量的。如果教育者在传播和讲述的过程中缺乏逻辑,则不能有效地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教育者在思政大课堂的实践中缺乏逻辑,就无法在受教育者灵魂深处精准增色添彩。因此,教育者在讲述“三个为什么”时倘若缺乏逻辑叙述、逻辑推理和逻辑自洽,势必会陷入逻辑断层、人云亦云的窘境。因此,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必须对学生进行富有逻辑性的推理和讲解,做到每一个观点、结论都有理有据,经得起考证和推敲,这有利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信服力。此外,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叙事和讲解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局限于授课的时间和地点等客观条件,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实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选择地讲解,争取在有限的时空内能够最大程度地直击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深受启发,深感认同。
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需要具有逻辑叙述、逻辑推理和逻辑自洽。
在逻辑叙述上,我们应当在系统阐述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条理、有脉络地叙述。例如,在讲解“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章时,首先,我们要讲清楚1840 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化蒙尘。在此期间,地主阶级改良派、资本主义革命派等各种救国方案都曾得以宣传和加以实践,但都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下争取民族独立以求民族解放,促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其次,我们要逐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探为什么各种救国方案会失败,为什么唯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绽放出胜利之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最后,我们通过逻辑性叙述,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逻辑思考,进而揭示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
在逻辑推理上,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例如,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行”的大前提出发,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行”在何处,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严密逻辑推理,最终引导学生得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结论。
在逻辑自洽上,我们在讲好“三个为什么”时应当十分注重逻辑自洽的重要性。例如,有的学生会追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好,而资本主义不好;为什么资本主义如今还可以存在并有所发展”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作为例证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开放性。同时,也要讲清楚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和当前得以继续存在发展的条件性,揭露资本主义国家“普世价值”和“平等自由”等主张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需要做到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内容。为此,我们要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重点。首先,重点突出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同时也为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指明前进方向。其次,着重向学生讲述新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引导学生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与决心。新时代处于承接国际与国内、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需要着眼当下与放眼未来,让学生感受时代风云变化,不断增强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和历史思维,努力将青年学生锻造为信仰坚定、本领过硬的时代弄潮儿。
教师是思政课堂的主导者,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传播真理的引领者,也是塑造受教育者内心灵魂世界的工程师。所以,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在讲述好“三个为什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导性,让学生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本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和灵魂的被塑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来独立思考与合作试讲,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又能将“三个为什么”的理论知识深化与内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三个为什么”,首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视野,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需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旁征博引、条分理析。其次要具备宏阔的国际视野,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必然会将国内外的时政热点联系起来,思政课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疑惑点进行重点阐述,善于借助国内外相关经典案例和鲜活素材,从正面与侧面双维度正确回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党的百年奋斗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最后要具备深邃的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讲述“三个为什么”,从璀璨绚烂的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跌宕起伏的500 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和锐意进取的40 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史中汲取源头活水,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论述清楚透彻。此外,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三个为什么”,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教师在讲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时候坚定信仰,对所讲的内容高度认同,真正做到自信、自强、真学、真用,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把理论真正传播到学生的心中。
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关键还在于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学生自己善学、善辨、善思,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做到入眼、入脑、入心。因此,思政课堂可以采用VR 情景交互、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和“沉浸式”学习等教育教学新方式、新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意识形态空间站、自媒体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依托网络前沿的强大力量学习、宣传和分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党的政治主张,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客观事实与深刻道理。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手段和形态,二者相辅相成。显性教育具有旗帜鲜明的特点,在讲述的过程中直接展现思政课的教育元素和教育话语。而隐性教育则具有内敛含蓄的特点,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也同样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同向同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教育合力。
要理直气壮地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早在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5]譬如,教师在讲述“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时,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向青年学生阐述清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不屈不挠的百年奋斗中确立的。就要一针见血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历经百年奋斗,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走过富国阶段的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走过强国时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是讲清楚我们所爱的“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引导青年学生从历史选择、现实依据等方面深刻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然与应然,自信自豪地叙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开辟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外交能力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上取得的巨大变革与巨大成就。
要润物无声地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我们要善于将讲好“三个为什么”融入“课程思政”当中,挖掘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例如,将专业课程作为讲好“三个为什么”的传播载体,结合专业课程知识适当添加思政元素,增强思政教学的黏性与润滑度。在文学课程当中引入红色家书、革命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而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高尚品格。在经济学课程当中引入我国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经济建设阶段的成功案例与经济措施,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改革魄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在理工科课程当中突出讲述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卓著功绩的科学家和建设者,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饱经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沧桑巨变,在灵魂深处焕发科技强国、建功新时代的萌芽。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要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6],批评了思政教学中“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7]的错误做法。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讲述“是什么”,而不对“为什么”进行深究与回应,就会落入表面化和说服力不强的窠臼。因此,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要讲好“三个为什么”,关键还是在于科学准确地回应“为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在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时,应当用宝贵的历史经验启迪青年学生,增强历史主动。我们要把500 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100 多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和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史的历史脉络、历史事实和历史成就给学生进行全面系统而有所侧重的叙述,精选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经典史实,引导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的历史巨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看待我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犯的一些典型错误,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领会我党如何夺取胜利、在未来如何继续保证胜利的历史主动精神。
凝魂聚力,坚定历史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教育者需要积极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重点讲述共产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和改革开放实践史,让学生通过课堂讲解与课外阅读,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充实的厚重感、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的历史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使命感,从而让学生对“三个为什么”的本质有更深厚的历史认知和更坚定的历史自信。此外,对重大史实的讲述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更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而建构起宏观的历史视野,吸取历史经验,增强历史逻辑。因此,引导学生认清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自信和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
回归特定的历史语境,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要求我们在讲述和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让青年学生从独立思考中回归特定的历史语境,揭露那些利用历史虚无主义来否定党在百年征程中所取得伟大成就的企图。例如,有的学生对党在某些历史时期所犯的一些错误产生质疑,对改革开放前30 年与改革开放后30 年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疑问等。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回归特定的历史语境,综合分析该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主流本质,准确认识其中的失败与曲折,运用大历史观给予准确合理的评价,从而避免学生用碎片化的认知和缺乏整体性的把握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实胜于雄辩,真理越辩越明。我们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应当用铁一般的事实来证明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在内政、外交、国防、生态上都取得累累硕果,使“三个为什么”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得到科学而强有力的回答。譬如,在经济建设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经济结构进一步得以优化,逐步向集约化、可持续方向转变,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能源节约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上,我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出强大活力,切实保障人民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不断巩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文化自觉与历史自信显著增强,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会建设上,我国攻坚克难,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收入与教育公平,完善社会制度,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向世界郑重承诺我国将分别于2030 年和2060 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对外开放,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对外交往中互利互惠、协同共进,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允许和鼓励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和顺风车,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巩固和据守自身发展优势、地位和既得利益,逆世界发展潮流而行,背世界人民之心而动,实施“逆全球化”战略,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剧世界的动荡不安,使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千百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久经历史岁月打磨而熠熠生辉的基本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著区别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意蕴。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以财富鸿沟和中产阶级塌陷为突出表征,严重的社会撕裂和民粹主义泛滥也随之而来。由此可见,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无力且无法从根源上消除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的社会顽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思政课做出过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经验和教学规律。鉴于此,我们依托大思政课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需要综合运用好政治性和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逻辑性与针对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推进和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立体地学习和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久力。因此,我们在思政课教学当中讲好“三个为什么”,关键在于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以大历史观视域回应之,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之,以中西现代化进程比较阐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