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街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结着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随着城市的快速增容,街道的功能逐渐从满足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向了生活宜居、环境怡人、经济发展等多元化目标,旧街道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居民生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入手,分析当下社会旧街道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本需求、视觉景观、人文历史三个层面,以辽宁省沈阳市街道精细化更新为例,提出城市街道在交通组织、绿化景观、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精细化更新策略,以全面提升城市街道空间质量。
关键词:城市街道;精细化更新;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十四五”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街道作为城市构成的骨架,是城市更新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是道路与场所的复合体,同样也是城市中最基本的沟通途径。旧街道的精细化更新需要重新连接街道与现代居民生活、街道与现代城市,力求打造更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一、人本导向下的街道精细化更新基本内容
(一)更新概念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意识深入各类城市建设之中。街道作为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空间之一,其精细化更新应遵循原有的城市肌理和框架结构,明确研究主体的空间范围,强调整个改造流程的有机性与持续性,并在更新过程中根据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营造更人性化的街道环境。
(二)更新要点
人本导向下的街道精细化更新是针对旧街道的使用人群、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等特定因素进行分析,提高各方面的效益,提升街道居民的使用感,具体可从交通效率、环境效果、经济效益方面展开论述。
1.交通效率
街道承担着城市的日常交通运输任务,高效的交通是其最基本的使用要求。此外,街道是由道路、街道两侧建筑退距、路侧绿地、建筑界面共同组成的U型空间,空间内的连续性也属于交通效率,包括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外部空间形态的连续性。
2.环境效果
环境效果包含生态景观和人工设计。由于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街道上良好的生态绿化,不仅可以使居民出行时身心愉悦,还能为城市带来优美的生态环境。人工设计是指公共设施、街道立面等,经过统一的元素提取、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形成特定的环境效果。
3.经济效益
临街商业店面和业态空间的充分使用以及周边商业的入驻可以带动街道的经济发展,形成更为直观的经济效益。
(三)更新价值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使用手段、界面限定方式与特色展示窗口,是城市空间构成中的重要一环。精细化更新是一种更细致的设计思路,是对事物本身各个方面因素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形成更细致、贴合的更新方法。
人本导向下的街道精细化更新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街道的交通系统、自然景观、公共设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改造,更新改造后的街道可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形象均有所提升。首先,具有针对性的改造有利于提高城市街道的品质和舒适度,营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其次,针对不同街道运用不同的改造方式,有利于凸显城市的特色,例如打造特色历史街道、风貌商业街道等,树立城市特有的街道形象,产生具有标志性的品牌效應,有助于城市及街道的信息推广。最后,良好的街道环境可以吸引大量的商务品牌入驻,提升街道的商业价值,形成商业性和使用性兼具的人性化街道。
二、沈阳市旧街道中的矛盾解读
(一)城市交通与人本生活的矛盾
城市交通包括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沈阳旧街道一味地追求高效的交通模式,让“车行主义”占据了设计的主导地位,将改造重心放在了扩宽街道、建设立体交通的改造方式上,从而忽略了街道的社会属性。扩宽街道、立体交通的建设不仅占用了居民的生活场所,而且更加靠近居民房屋,嘈杂的车行声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导致街道的空间品质大幅度降低。
(二)城市变革与人本尺度的矛盾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街道中的社交场所逐渐被商业空间取代。这不仅让居民失去了社交场所,也让街道失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身含义。同时,部分公共空间被私自占用,影响了居民在街道中的使用感受。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部分街道在尺度、功能、铺装等方面仍停留在过去。例如部分街道由于宽度过窄而取消了非机动车道,或车道被障碍物阻挡而行驶不便。这些均导致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快速行驶的非机动车不经意地从各个方向“钻出来”,三者混杂,各受影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城市界面与人本功能的矛盾
城市界面包含街道内的建筑立面、公共设施、绿化景观等。不同的街道定位和街道记忆,应拥有不同的设计方式和设计效果。然而,沈阳多数旧街道没有体现出特有的历史记忆或人文特色,只是单纯进行粉刷、安置垃圾桶或座椅等表面工作,缺乏街道的独特性与人情味。
在同一街道中受权属关系影响,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同,导致空间上的不连续、视觉上的不统一,连续的功能界面也被乱停乱放的车辆打乱。另外,一些店家为了突出自己而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牌匾,影响着居民在街道中的感受。
三、人本导向下的街道精细化更新策略
(一)人本需求层面
1.街道交通梳理
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要始终以建设高效的交通体系为首要目标。安全高效的交通体系不仅拥有平坦通达的道路,还包含潜在危险的规避、临近的路线规划、清晰完整的引导系统、合理的停放区等。
沈阳恒达路的更新中,为了保证车辆能高效安全地通行,改变了旧街道的道路排列顺序,将非机动车道放置在人行道内,形成“机动车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布局。通过改变道路顺序,减少了非机动车乱入的情况,既方便非机动车通行,又不影响行人,从而降低了事故风险。
为配合人们“抄近道”的习惯,恒达路上规划了多处小路,以增强可达性。为方便居民出行,在小区附近设置公交车站等服务设施,并在十字路口增加指示标志,完善道路引导系统。另外,重新规划了非机动车停放区,禁止道路沿线随意停放,保证道路的连续性与节奏感。
2.街道功能调整
功能是街道更新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街道定位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应针对旧街道的使用状况和使用人群进行分析,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划。不同年龄段的使用人群对街道的需求不同,如低年龄段需要娱乐功能,中高年龄段需要社交功能和休闲功能。
沈阳恒达路属于大尺度的线性街道,其精细化更新需要在功能上进行重新划分。对此,由西至东分别规划了三个不同功能的共享公园来串联整个街道:
“文化场:永续之门”主要起到标志性作用,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点。在交叉的十字路口切出四个阴角,形成四个遥相呼应的小空间。选择其中一个阴角,利用几何造型和夸张的尺度关系、跳跃颜色组成极具标志性且有特色的“门”字形构筑物,其他三处使用同类颜色和设计风格,在提供社交空间的同时增强街道的识别性和趣味性。
“生活场:人才之芯”属于静态广场,位于街道中段,在旧廊架下增设高低错落的座椅,形成围合空间,并在廊架内搭配秋千等装置,满足各年龄层的双重社交需求。
“能量场:永动之环”属于动态空间,位于街道最东侧,其原有的绿化形成天然屏障,将广场内部与外部空间分隔,避免车行交通对使用者形成打扰。其内部娱乐设施颜色跳跃,吸引着儿童和年轻人。
3.街道设施优化
街道设施优化是为完善街道功能,便于居民使用。对街角空间进行优化,设置休闲座椅、公交站台、展示牌等,提升居民使用的舒适度与幸福感。设置合理的夜晚亮化和照明设施,注重照明的主次关系。
对沈阳恒达路上的设施进行统一优化,多方面考虑人群使用情况进行组合设计。在人群集散处设置小型娱乐广场,鼓励人们使用街道空间。在夜间亮化上,区分街面照明、人行照明、绿地照明的色温和辐射范围,保证车行道路视野的清晰,减少对居民夜间休息的影响。另外,在广场上增加趣味性照明方式,如廊架下的座椅在夜晚能达到灯箱效果,活跃夜晚氛围。这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场所,还实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兼备的设施优化。
(二)视觉景观层面
1.景观绿化增设
街道的绿化景观在辅助交通之余可以起到美化街道的作用,还能调节居民因街道过于冗长而产生的乏味情绪。人本导向下的精细化街道强调在有限的资源内,合理分配绿化景观面积,通过绿化达到分隔功能空间和美化环境的双重效果,提升街道的体验感和安全性。
沈阳恒达路由于沿街商铺过多及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顺序进行了调换,不再适用传统绿化设置,而是将绿化围绕人行道进行铺设,这样既可以区分三类道路,又可以让三类使用人群均有景可观。另外,在恒达路上的各类广场中,绿化景观还起到了丰富广场层次、提供遮阴功能以及分隔广场与道路空间的多重作用。
2.自然水系搭配
当街道沿线存在水景时,发挥其在功能和视觉上的双重作用是精细化更新改造的重点。街道沿线的水景主要分为大型水系和小型水景,不论是哪一类,在更新时都应该注重观赏性和可参与性。
沈阳文艺路途经多个公园和水系,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南运河承载着周围居民对城市的记忆。更新后的文艺路将人行道引至河边,修建沿河栈道和观景平台来提升居民观景质量。
3.街道颜色选择
街道是由两侧建筑界定的U型空间构成的,其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在颜色上应该统一,以提高街道的识别性。第一次轮廓线作为建筑的原始外观,应遵循建筑本身颜色,使街道整体更加整洁。第二次轮廓线由建筑外墙凸出物和附加物构成,为博人眼球设置的凌乱附加物使街道变得无序,影响着居民的使用感受。
沈阳恒达路为使以阴角形式打造的四个标志性街角景观更加突出,选择明度较高的橙色,让其可以从一众绿色景观和灰色道路中跳跃出来,吸引行人的目光,提升街道的辨识度和形象感。
(三)人文历史层面
1.历史记忆强化
不同环境中的街道拥有不同的历史文脉和空间记忆。在更新中,可从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记忆中分析、提取元素,并运用到地面铺装、座椅装饰、雕塑小品等设计中,从而将历史文化记忆融入有形物体,增强整个街道空间的可读性与可见性,追寻生活记忆、活化街道历史、打造城市品牌。
2.人文氛围营造
多数街道是没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但街道的人文氛围可以被沿线场地的使用功能影响,形成独特的街道主题和氛围。为避免“千街一面”的情况,可对街道的特点进行提取,设计后应用到街道更新之中。
在沈阳文艺路的更新中,由于其会经过鲁迅美术学院,便选取雕塑头像进行平面化处理设计,从而使艺术气息走出校园,融入城市。在街道中座椅、井盖、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的美化上,提炼“艺”字和银杏叶的元素符号加以运用,由此使整条街道明显区别于其他街道,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四、结语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其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革。人本导向下的街道精细化更新目的是通过对街道的改造,提升街道空间的品质,形成适用于人、吸引到人、留得住人的公共空间。一方面可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的梳理和整改,形成高效、实用的街道空间;另一方面可通过景观绿化、色彩搭配、元素提取,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公共空间。街道精细化更新通过提升街道空间的品质,提高街道使用率,唤醒城市活力,打造出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昊.公共性的旁落与唤醒:基于空间正义的内城街道社区更新治理價值范式[J].规划师,2018(2):25-30.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3]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芷晴,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城市设计与景观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