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蜜蜜 罗建华
本文系2021年度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规划课题“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批准号:pbjjk2124)的阶段性成果。
幼儿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他们如同爱自己一样关爱动物。饲养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中的一种常见活动,有着独特且多元的教育价值。它顺应幼儿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生长的知识、掌握照养动物的方法、感受自己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增进爱心、责任心,提高服务能力。
J幼儿园大S班从小班起就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饲养活动,但该班的饲养活动却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饲养区打造随意化。在教室里的材料柜上投放一只乌龟和几条金鱼,墙面挂上几个观察记录本,就成了所谓的“饲养区”;二是饲养行为碎片化。当饲养区有所需求时,教师便临时分配饲养任务,随便喊几个幼儿给动物喂食、换水,存在着“为饲养而饲养”的现象;三是饲养活动内容浅表化。教师片面关注动物的喂养,缺乏围绕动物开展的活动内容,忽视幼儿对动物深入、持续的探究活动。基于以上问题,大S班教师对饲养活动进行了再思与再行,开展了“开心农场”这样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饲养活动。
一、崇尚自然,创设真实的饲养环境
自然环境有“孕育”“滋养”价值,无论是花草带来的愉悦、河流引发的遐想,还是日月激起的惶惑、虫兽带来的惊奇,都会充实、丰盈幼儿的精神世界。饲养角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缩影,是幼儿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感受生命力的一个窗口。新学期伊始,大S班将一楼一块荒废的土地“承包”下来,想开辟一个饲养场所——开心农场。在实地参觀农场后,幼儿尝试绘制出农场设计图,设计了饲养区、种植区、休闲娱乐区,意图打造一个各个生态要素自然而然、和谐共处的农场。在打造饲养区时,教师十分注重饲养环境的拟真性,以期为幼儿提供观察动物自然状态的机会,让幼儿在真实的饲养环境中真劳动、真体验。兔舍、鸭棚、鱼池、田地、粮仓、食槽……这些保障饲养区动物正常生活的基本环境要素全部配备齐全。在这样一片美妙、丰富的自然空间中,幼儿将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二、整体规划,制订适宜的饲养方案
由于之前大S班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饲养在课程中的地位以及饲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造成班级饲养活动缺乏计划性,饲养活动没有真正成为全体幼儿的活动。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大S班教师在开学初期就发动幼儿讨论制订饲养方案。师幼先依照“选择适宜的饲养地与动物种类→制订饲养区打造计划→确定饲养目标→预设活动内容→预设活动效果”的思路,对本班一学年的饲养活动作出整体规划,制订出科学、适宜的饲养方案,然后按照“科学、适宜的饲养方案→问题推进方案实施→班本故事反思活动”的过程持续推进饲养活动,如上图的“你好,鸭”系列饲养活动方案。
三、问题引领,促进幼儿的深度探索
幼儿园的饲养活动可以说是幼儿对所饲养动物的生命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他们对动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兴趣。通过观察与研究动物,幼儿能逐渐了解到动物的生长规律与生活习性、科学的饲养方法、生物间相互依存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等。然而这些关于动物的“秘密”,幼儿只有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和验证才能够发现。教师应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关注幼儿在饲养过程中兴趣点的变化,以幼儿发现的关键性问题为线索,一路追随着幼儿的问题不断将饲养活动引向深入,与幼儿一同探寻生命的真谛。比如:开心农场的兔舍里饲养了两只兔子,每天幼儿都会从家中给兔子带来食物。过往的经验告诉幼儿兔子爱吃胡萝卜,因此在照养兔子之初,他们常常给兔子带来新鲜的胡萝卜。出乎意料的是:兔子对胡萝卜表现出来的兴趣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高。那么,兔子究竟爱吃什么呢?教师关注到幼儿发现的问题,鼓励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观察→记录→验证来探索兔子爱吃的食物。于是,一张“兔子爱吃什么呢”的记录表形成了,幼儿每天从家中给兔子带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在兔子爱吃的食物下面画上“√”,不爱吃的食物下面画上“×”,最后得出结论:原来兔子最爱吃的食物不是胡萝卜而是青菜叶子。
四、对话生命,人文情怀的初步感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应该爱护动植物并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幼儿通过参与饲养活动能够真切地感受生命的存在,发现生命的不同形态,体会生命变化带来的喜怒哀乐,了解自己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与理念。首先,开心农场里活泼的鸭子、可爱的兔子、慵懒的乌龟、绯红的金鱼、斑斓的蝴蝶、欢脱的小鸟、勤劳的蚂蚁等,让幼儿有机会亲密接触多种动物,了解到动物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很好地去除了幼儿心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使幼儿能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其次,从动物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全程体验让幼儿对生命的周期有了完整的认识。例如:开心农场里的两只小黄鸭“咿咿”和“呀呀”是大S班乃至全园小朋友的团宠。幼儿从精心布置鸭棚→喂养小鸭→和小鸭做游戏→修建篱笆防止小鸭走失→28天孵蛋实验→举办鸭子生日派对,全程见证了“咿咿”“呀呀”生长繁殖的历程,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脆弱以及顽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对生命有了默然于心的深刻理解。最后,从选择好饲养对象那天起,幼儿就开始为呵护一个个弱小生命承担起了责任,亲自喂养,贴心照顾,体验着人与动物之间“我+它=我们”的关系,增进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与服务的能力,使得饲养活动变得有了温度和深度。
五、家园合作,共同推进饲养活动
家长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开心农场整个饲养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群向家长宣传饲养活动的教育意义,通过图片、视频分享幼儿在园饲养活动的开展情况,以期获得家长对活动开展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进行了许多家园合作的尝试,如邀请家长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到幼儿园接力照料动物。又如: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动植物生命科学知识,教师利用餐前时间开展“自然说——我是小小科普员”活动,每天会有2~3名幼儿为大家介绍一种动物(名字、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长发育过程、奇特本领、特殊现象等)。这就需要前一天晚上家长为幼儿在班级群内报名,同幼儿一起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关图片、视频、模型,指导幼儿试讲等,协助幼儿做好讲解准备。家长也积极支持幼儿园的饲养活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为饲养活动尽心尽力、献计献策,如:家长为开心农场的动物准备食物,为农场修建篱笆提供木棍、竹子等材料,义务助教给孩子介绍动物生病时的护理常识,等等。正是在家园共同推进下,大S班的开心农场日益火热起来,幼儿的饲养活动越发的丰富多彩,他们的收获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