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燕
在网上,和不太熟悉的朋友聊天比较费时间,倒不是在遣词琢句,而是需要挑选表情包。既然不熟悉,就要保持适当的礼貌和客气,尤其是同事、上司或者客户这种比较特殊的身份,更要小心对待。
文字内容有问有答就好了,有基本的框架在,不会有多少出入,表情包自由发挥的空间可就大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表情包就相当于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是热情还是冷漠,是友善还是高冷,是机灵还是憨厚,是亲和力十足还是“生人勿近”,从表情包上可以看出几分。对待不太熟悉的朋友,主打的就是一个“活泼热情又懂得分寸”的人设。
那对熟悉的朋友就可以随意了吗?不,同样不行。对待好朋友,在表情包的选择上可以不用那么计较,但文字上就需要下点儿功夫了。
好朋友愿意同你分享日常,也对你的反馈充满期待。对方发了一个笑话,你看完嘴角一扯,打下“哈哈”二字,无异于给对方兜头泼下一盆冷水。淡了,果然是淡了,友情也会消失,对吗?趁着对方脑子里还没出现这句话之前,赶紧补发几行“哈哈哈”,别问具体发多少,三行起步才显得真诚,还要再加一句“真的笑死了”。
对方发来一张自拍,问你新买的衣服好不好看,回复“好看”绝对是错误的答案。这是发挥文采的好时刻,怎么能浪费呢?必須用尽毕生所学,把形容“好看”的词汇都用上。另外要记住,任何不要购买链接的夸赞都是虚伪的,撒泼打滚要链接是对一件衣服最好的褒奖。
在网上聊天,不管是文字还是表情包都开始“膨胀”。对方发来一段话,你回复一个“嗯”,就意味着冷漠,“嗯嗯”两个字就显得亲和许多。对方回答你一个问题,你回复“哦”——摆出这么一副高冷的样子给谁看呢?要说“哦、哦”,不仅诚恳,还顿时变得可爱起来。领导在群里发通知,你可以回复“收到”,但如果私发给你,就需要加上语气助词了,“收到啦”,或者“好哒”“好的哦”,是不是很乖巧?一看就是听话的好员工。如果领导再加一句“辛苦了哈”,你回复“好的”的个数就要呈几何倍数增加,语气词也要多一点,最好再加上几个波浪符,否则就显得咱不识好歹了。
我用的最多的表情包是系统自带的那个表示拥抱的绿色小人儿,不得不说,这个表情真的太好用了,仿佛是网络星球里的特殊礼节,就像外国人喜欢的贴面礼一样,适用于任何场合任何对象。这个表情包以一己之力打破了上下级、男女、老少之间的壁垒,一旦祭出,气氛立即变得融洽,一片祥和。一个不够就用两个,两个不够就用三个,再不够就来一行,保准把热情洋溢发挥得淋漓尽致。哪怕网络两端的人是“社恐”,现实中跟人握个手都脸红,在这里却秒变“社牛”,和任何人“拥抱”都毫无障碍。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也都“深受其害”,至少是“深受其扰”。确实,文字和表情包的“膨胀”,无形中增加了沟通成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额外的麻烦,有时会让我们觉得身心疲惫,想要摆脱这一切。但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收到对方同样的回复时,会感觉到一种善意,并安下心来。
隔着网络,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语气,只能通过一些文字和表情符号来猜测对方的态度,而此时多一些文字和表情包,我们能感受到对方的真诚,也能让对方体会到我们的友好,何乐而不为呢?
【原载《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