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九九
“前一秒还在指天发誓,后一秒就被证明在撒谎”,影视剧中这样的场景不少见。无论是经典美剧《纸牌屋》的主角政客弗兰克,还是2022年大热韩剧《安娜》里偷走别人人生的李安娜,都是嘴里一句真话没有的狠角色,观众时刻担心着他们的谎言被戳破,命运跌入谷底,看得可谓是惊心动魄。
担心之余,大家不由得生出疑惑:有些人拒绝别人或者撒个小谎,都会脸红心慌,不自然到让人一下就看出来;但有些人,却可以做到毫无负罪感地撒谎,甚至敢在公众面前把话说绝,这是为什么?
撒谎,其实来自于人类进化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撒谎是不好的、撒谎会长长鼻子……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不“撒谎”。
曾有科学家做过近一百五十人的一周追踪实验,发现每人每天至少会说谎1.5次,甚至有人第一次和陌生人见面,就很自然地说了三次谎。
大多数人说的都是“小谎”,没什么恶意,比如遇到不想去的饭局,会谎称自己“吃过了”;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救济,谎称自己“钱够花”……
这种程度的谎言,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正如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大家都在说谎。每一天、每一小时,清醒时、沉睡时、在梦中、在喜悦中、在哀悼中。”
对于这种事实,你大可不必对人性沮丧或者失望。英国社会热点专栏作家伊恩·莱斯利曾在他的畅销书《说谎心理学:那些关于人类谎言的有趣思考》中分析过:是欺骗让人类进化得更聪明,欺骗能力甚至与智力发展有着关联性。
当脑容量增加、智力发展后,远古人类发现,说谎其实在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在集体狩猎中,藏起来一部分食物不交公,就是一种“谎言”,而这种谎言,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生存率。
由此,在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中,人类运用谎言越来越熟练。不仅是人类,与人类相仿的灵长类动物,也会在族群中用“说谎”的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好。
动物学家甚至认为,有一定的智力水平,才能完成“欺骗”这个行为,人类的智力正是从骗术中演化、提高的。换言之,没有谎言,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智慧人类。
你会为了什么撒谎?
曾经有心理学家分析,人究竟会为了什么而撒谎,大致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善意的。为了维护别人的隐私、不伤害别人的情感而说谎。比如医生对癌症病人隐瞒他的真实病情,令他求生欲更强。
其次是为了利益。为了维护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事,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最强最好,或者出于羞涩、恐惧等情感而说谎。中国人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就属于这种情况。
再次是恶意的。为了掩盖事实、逃避真相,出于诽谤或者恶作剧做了坏事而说谎。除了犯罪者,不少黑心商贩也会恶意撒谎。
最后一种说谎原因很奇特,出于自我保护,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
曾有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者告诉志愿者仔细看比赛场上穿白衣服的篮球员一共投进了几个球,并讓几个穿着大猩猩服装的人故意走进赛场捶打胸脯,比赛结束后,有一半的志愿者表示,根本没看见整场比赛里有大猩猩出现。
这不是志愿者在故意撒谎,而是他们在认知上出现的错觉。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会对意想不到的事物视而不见,即使它就发生在眼前,甚至在特定情境和状态下还可能产生“幻觉”,把自己的想象和推测认定为事实。
比如一场特别美妙的旅行,我们会觉得普通的山峰格外鸟语花香郁郁葱葱;一个虚弱的上了年纪的人,会觉得十五公斤的旅行箱有六十公斤重。
大脑在通过欺骗你的方式,起到保护你的作用。
说谎不是病,但需有度
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对说谎反应很大,而有些人对说谎完全面不改色,没有负罪感?
其实刚开始说谎时,人们都有道德和情感上的压力,会流露出最常见的三种情绪:负罪感、恐惧与兴奋。
很多人热衷于通过这些外在表现来“测谎”,比如观察他人的眼球有没有上下移动、不自觉地摸鼻子、手遮挡嘴巴和下巴等行为。
但这种观察方式不是百试百灵,有些人天生就是说谎的好手,无法通过外在表现判断其是否说谎。还有些人说谎面不改色是通过后天“练习”达到的,他们的谎言如果没有被戳穿,或者说谎后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就会逐渐调整自己对说谎的看法,道德感与行为不一致引起的情感压力也会得到释放,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说谎的“愧疚感”。
精神病学者曾经指出,虽然说谎本身不完全是负面的,说谎也不是一种“病”,但如果说谎时间过长、次数过于频繁,说谎骗人产生的歉疚感就会越来越轻,对于谎言、吹牛、玩笑的定义会变得非常模糊,导致说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或者叫“说谎成瘾”。
我们虽然在生活中无法完全做到不说谎,但可以为自己内心设一条底线,这个底线取决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一旦超过这个底线,就必须敲响警钟。
虽然人无法拥有“绝对的诚实”,但“绝对的诚实”必须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学会分辨他人的谎言,告别自欺欺人,并且真实、诚恳地生活下去,才是对“谎言”最好的回击。
【原载《北方人》】
插图 / 弥补一个谎言需要更大的谎言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