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父权与认识女性主义

2023-12-08 01:34张珂冉
客联 2023年8期
关键词:父权女性主义

张珂冉

摘 要:在当前女性主义的讨论中,人们似乎仅聚焦于性别,探讨因性别而产生的压迫或不平等,甚至有时“性别成了原罪”。为了更好地了解女性的困境,认识女性主义,本文主要围绕着父权、父权体制、女性主义、如何改善几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女性主义;父权;父权体制

在当前女性主义的讨论中,人们似乎仅聚焦于性别,探讨因性别而产生的压迫或不平等,甚至有时“性别成了原罪”,“人们也开始讨厌自身性别带来的苦难”,有心人士借此争由还掀起了两性对立,女性主义受到污名,人们不再说女权而是女“拳”。为了更好地了解女性的困境,认识女性主义,本文主要围绕着父权、父权体制、女性主义、如何改善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父权和父权体制

聚焦于性别这一维度来探讨女性主义是浅薄的、是不足以帮助女性走出困境的,“女性”“男性”不仅是文字、是现实,也是社会所创造的文化,我们应跳出性别歧视的牢笼,从社会整体出发探寻女性困境的缘由。在《》中,作者指出了方向:父权和父权体制,父权的三个表现维度在不同层面上给女性带来了压迫:第一,男性支配,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它意味着在父权社会下,与女性相比,男性拥有更多的权威,在重大决策上具有更多的支配权利,男性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和财富……。而这种压迫不仅局限于此,长期以来的差异致使社会形成“男性比女性强”的思想,加重了社会对女性“不如男”的刻板影响,加重了女性社会生活的困难;第二,认同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在不经意间似乎都以男性的视角看待事物,男性的观点和想法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女性也不自觉地与男性进行对比,在某种角度来讲,男性及其生活成为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评判标准。第三,男性中心强调,男性位于社会的中心,他们是人类经验和生活主题的代表人物,在社会的娱乐题材中,英雄形象大都以男性为主人公,将女性原型篡改的故事亦不少,这导致女性在日常中更少得到社会的肯定,也阻碍女性对自身能力和力量的正视,加剧了对女性的剥夺。通过这三个维度,我们能够发现,父权的核心就是压迫女性,他们禁止女性进入重要机构,限制女性进入决策层,他们贬低女性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同时也在经济政治和体制上对女性实行不同程度的压迫。

据此可知,女性的困境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每位女性生来就有的。从小开始,女性就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境。如果你曾关注社会现状,你会发现同样的岗位,女性只有远远优秀于男性才有可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样的表彰,女性往往因为外貌而被质疑。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拥有更少的资源与尊重,女性甚至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权利,人们不在意你的能力,只在乎你的样貌,只在乎你是否是一个“合格太太”或“合格女儿”。女性被不断“弱化”,被赋予“花瓶”“不聪明”“女司机”的标签,世界用标签大肆宣扬着女性的“弱小”。处在这样的环境,女性的发展空间和职业选择被逐渐压缩,女性的声音被外界忽视,部分女性似乎也默认了这无厘头的谬论,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压力,变成男性的附属,放弃自身的发展,只为做一个合格的女性角色。

父权深深根植于社会,身在其中的我们亦不能忽视父权制的存在。什么是父权制?有学者认为,“父权制”是一个将男性置于统治地位,女性置于从属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或体系,父权制以男性控制为中心,认为男性应当控制女性。作为社会系统,父权体制早已通过意识形态将其存在合理化,它让人们觉得不能没有它,让人们认为它的存在是社会的需求。在该种体制下,厌女应运而生。厌女多是指人们对女性的蔑视、贬低和物化 [2],在当今社会,几乎无人不“厌女”。厌女作为父权体制的产物,它的表现形式多变,小到与女性有关的字眼都是负面的,大到对女性實施的暴力,包括社会所推崇的男性的“阳刚之气”,本质上也是对女性气质的厌恶[3]。对女性的污名化,合理化了外界对女性的冒犯,甚至让女性产生自我厌恶。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性别主义的存在,性别主义作为一种性别偏见,不只伤害个别女性,也会促使以性别为基础的压迫系统的形成。一般而言,性别常常被当作女性议题来讨论,虽然男性也是父权体制下的受害者,但相对比来说,男性也是体制下的获利者,他们享受着父权体系带来的红利,因此很少讨论或为女性发声,哪怕他们也感受了体制对女性的伤害。

父权体制下,因为女性和男性的先天性差异,男性对女性存在恐惧,男性也被规训,透过男性凝视与评判来证明自己优于女性。对于女性的优势领域,父权制运用多种方式让女性被隐形,让女性噤声,以此来维持父权。书中点明父权制所选择的三条阻力最小的道路:贬低女性、控制女性、让女性感受无能。父权体制仅接受极少数的女性掌控权力,当一个女性战胜了男性,只会被解读成会个别男性的无能,而不强调女性的优秀。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识别对女性的贬低与控制,揪出被隐形的男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女性的伤害。

虽然女性的困境随处可见,但父权体制的存在是及其隐蔽的。父权体制不是某一社群侵入另一社群,或者外来文化扩张或强势主导的情况。女性和男性一直以各种形式生活在一起,这使得性别压迫和父权机制的存在很难被觉察,明确父权机制如何运行的也变得异常困难。在长期的压迫和歧视下,女性认为“生活就是如此”“接受自己的命运”,这是男女两性达成的虚假的共识,处在特定阶级性别与种族会给予特权待遇的社会,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了限制,人们想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能倾向于选择看起来伤害最小的。

二、女性主义

在解决女性困境的道路上,女性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在女性主义的普遍定义中,女性主义被定义为一个分析社会运行的思想框架和意识形态基础,它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参与性别秩序,质疑既有的关于性别与人性本质的预设,正视女性日常生活中遭受的压迫。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它引出了对某种议题的意见与想法,帮助我们用父权的语言来理解性别压迫,使得我们开始正视父权,正视自己,女性主义的出现让外界听到了女性的声音,让外界知道女性的不平等并不是正常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主义发展出丰富的思想体系。在众多女性主义中,数种女性主义脱颖而出: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

自由女性主义强调,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和适当的机会,就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在能力。从整体上讲,自由女性主义较多关注社会存在的性别问题,而在当今社会,并不存在女性平等享有社会资源和报酬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自由女性主义主要透过挑战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以及要求机会的均等来说服人们进行认知改变,不只要求公平的对待也督促女性表现自己并发掘自身的潜能。虽然自由女性主义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主义仅聚焦于个人,无视了社会整体和社会体系的作用,也忽视了父权以及系统的压迫问题,而是单纯的把焦点放在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上,没有质疑这个世界的组成方式。因此,自由女性主义带有一定的局限,没有能够跨出性别平等的议题。

与自由女性主义不同,激进女性主义一开始就认为是父权的存在致使两性的不平等。激进主义的历史观点认为父权是女性困境主要的压迫体系,是所有控制、权利以及宗教的恐怖起源,同时也加重了其他形式的压迫。激进女性主义强调父权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致使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得不备受压迫。或许会有所谓的“敏感的男性”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也仅局限于表面的探寻,不会进一步去了解父权是什么,也不会去探究男性在其中的角色。

根据这些我们也可以清晰知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是存在显著区别的,两者聚焦于不同的问题和困难,拥有着不同的指导和方向。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倾向于关注和改变性别歧视带来的刻板印象,而激进女性主义则认为性别歧视不是偏见,而是偏见加上行使偏见的权力,更强调拥有的特权。从这种角度看,自由女性主义比激进女性主义更受欢迎,因为其不关注父权压迫的事实,只关注父权的外在表现之一——性别歧视。而激进主义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它引起我们对父权制度的思考,其将女性放在讨论的中心位置,聚焦在女性自身的力量上,而不是边缘女性。因此,自由女性主义是大部分人所知道的女性主义思想,它几乎也界定了公共空间下可以被讨论的议题。而在主流文化中,几乎看不到激进主义的思想,因为激进主义的观点被扭曲被断章取义,女性主义思想被隐形被否定被诋毁,甚至有人利用这点引起男女性别对立。

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性别压迫只是阶级压迫的一部分,男性掌握了最重要的资源宰制阶级,女性则是从属阶级,对女性的压迫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副产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揭示了经济生活如何塑造性别压迫,它主张女性所受到的压迫与资本主义阶级有关,与经济有关,而不是男性特权本身。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借助经济这一手段解决性别压迫,其帮助女性找到经济独立的方法,去除男性特权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给女性带来性别的平等。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4] 因此,只有女性真正掌握了财富、权力,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也仅聚焦于经济面向,它将性别压迫局限于经济框架内,忽略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系统上都有父权的存在。虽然这三种女性主义都存在局限,但也给我们提供了质疑世界的思路。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有力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参与的社会,也促使我们深入意识形态与现实表面之下去挖掘,帮助我们发现那些生活上的实际依循。

但由于信息的误差或特殊经历的影响,既有女性主义的议题往往被混淆,将女性主义的定义局限为关于堕胎与色情的立场,女性主义者也被丑化成仇恨男人愤怒爱抱怨的形象。此外,还有很多人会极端的把女性主义当成一种与男性对立的思想,指控女性主义恨男人,攻击男性,批评男性。将女性主义者描述成恨男性或攻击男性的形象,把对父权结构的批评转化为对男性群体的批评。但我们要知道,女性主义反对的是女性在家庭中的附属地位、反对家庭剥夺女性独立与自主性、反对把女性当成繁育的工具,而不是攻击、批评男性,男性群体从来不是我们的对抗面。

在父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都是该体制的受害者,男性女性都受制于被该机制建构的标签和刻板印象。虽然男性意识到父权体制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也知道该体制对女性的伤害,但他们作为部分受益者,他们很难主动为女性发声,但男女两性并非是敌人。女性对父权的了解程度和经验是不足够的,作为该机制的受害者,她从受迫者的经验出发解释父权体制,而男性作为父权体系的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女性主义提供不同的观点和切入点,因此改变父权体制需要男性女性双方的合作。

三、一起行动

那在父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大部分的男性对性暴力的问题选择忽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外人不因该对其进行干涉。在父权体制中受到压迫的女性拥有拒绝和生气的权利,男性也很难拒绝他们的性别特权。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如何和父权关联。作为父权体制下的受益者,男性应该承认其的存在并接受它。男性更应该和女性一起,加入寻找父权的出路,因为男性与女性相比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因为同是父权体制下的受害者,男性在讨论父权制时有能力同样也有责任提供经验和不同的分析角度。

除了意识到父权体制和压迫的存在,以及我们是如何参与其中的,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女性主义的有关书籍,不断检视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在具体的做法中,作者也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1.发出声音,让人看见。当我们受到压迫或感受到压迫时,我们应该站起来、大声说出来,我们不能继续保持沉默,而应当鼓起勇气去面对它的存在和影响;

2.不再为了遭受较少的威胁,而却选择阻力较小的路,也要勇敢的和別人做出不同的选择,要敢于做自己,敢于秉持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不要因为觉得自己“特立独行”而随波逐流。

3.当我们感到被冒犯的时候,我们要敢于反击,而不应该过多考虑我们这样做是否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体验。因此,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要位置,不要因为外在因素影响而使得自己受到伤害。

4.公开选择和追随另类路径。当我们发现,我们走的道路或选择的方向和别人的不一样,甚至遭受到别人的不理解和厌恶,我们不必要去证明自己,也不一定要说服别人和我们秉持一样的立场。

5.改变体系中父权价值和男性特权的组织方式。比如主张工作中的性别平等;推动多元的认知和训练,反对性暴力与性骚扰;支持母亲和儿童福祉,捍卫女人身体的自主权和生活的主控权等。目前社会虽然已经发生了部分转变,但性别平权是一个长期的道路,我们要将努力付诸于行动和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喊喊口号或者特别极端不理智的与整个社会体系对抗。

6.迫害男女同性恋是父权体制的轴心,所以我们要提升对同性恋的认识。后现代主义认为问题是建构的,问题的产生受语言架构和权力加持下的影响。在目前社会,很多人觉得“异性恋”才是正常的,而非异性恋则是对传统正轨的反判,在不能改变他人看法的时候,我们要督促自己,提高自身对“同性恋”的认知。

7.由于父权源于宰制与控制,因此也要注意其他形式的压迫。

8.懂得合作,与他人共同努力。目前,女性运动的根源是由意识觉醒团体开始的,女性坐在里面只是谈论自身,我们要尝试走出自己的局限,和别人交流,探讨这些与在父权社会的关系。

9.思索小事、谦卑地思考,不要想那些大而无当、英雄伟绩、以及不可能的事。我们可以进行小小的行动,做多少就做多少,起码做了。

10.不要让别人为我们设定标准。

四、结语

从小开始,似乎周围的人都在告诉女性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要文静一点”“你应该学会做饭”“你是女生,怎么能和小男生一样呢”,在充斥着这种言语的环境下长大,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社会对女性要求这么严格,没有想过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没有去质疑我们作为女性所遭受到的偏见,有时甚至觉得女性就应该是大人口中的样子。但随着思想的多元化与女性主义者的冲锋陷阵,越来越多地人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她们敢于不同,敢于向压迫说不,她们要抛开问题的表面,去探寻问题的核心,拆开父权体制的内核,既不绕道而行也不飞跃他,而是穿越它。

努力去解除压迫女性的体系给女性带来许多好处,这不是短期间为了这些女人自己也为了下一代的女性。但目前来讲,推翻原有的体制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社会所构造地刻板影响和污名化并不会很快的消失,因此,我们要保持理性地思维,正确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继续努力前进,从微小地事情开始逐渐改变性别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李岩.社会性别视阈下的“父权制”批判[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3):480-484.

[2]季一秀. 女性展览与社会凝视:厌女文化的博物馆思考[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21年“博物馆与多元学科的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21:21.

[3]张恒. 网络性别冲突背景下的网络“厌女文化”[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

猜你喜欢
父权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一场角色倒置的本能游戏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血色子午线》中父权形象的分析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