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海
摘 要: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党员干部信念动摇和理想滑坡,精神懈怠,有特权思想、享乐思想等。因此通过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从制度上为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提供保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保持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关键词:党员干部;精神状态;问题;对策
“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指的是党员干部在履职尽责过程中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是全体党员政治本色、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要求党员干部具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这一独有难题,是对“干事创业”重要性紧迫性的清醒认识,也是对如何激发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进一步追问与思考,从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党员干部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意义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拥有革命精神的政党将会无往而不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事关政策执行,事关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能否落实落地。各项事业都有任务和难题亟待攻克与破解,各类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斗争和较量,需要各级干部针对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出现的问题,抓得住重点,找得出办法;需要广大干部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环境中增强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斗争的本领,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局势中提高居安思危的意识和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能力,在群众诉求“水涨船高”的时代中提高满足不同群体合理诉求、引导和纠正群众不合理想法的能力。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可以强大共产党人的精神斗志,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些封建王朝开始时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导致悲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共同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吏治腐败、权以贿成,又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搞得民不聊生、祸乱并生,终致改朝换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影响我国和世界发展的伟大朝代,创造出许多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但随着统治时间的延长,它们逐渐丧失政权初创时的使命与担当,终因跳不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而走向人亡政息。中国封建王朝的命运转换,一个个王朝中兴盛世的到来与腐朽衰落的结局,具体的原因形形色色,各有历史的独特因素,但从唯物史观来看,都有自身主观上共同的原因,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乐不忘忧、安不忘危的古训,越是胜利、处于高位,越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越不能狂妄自大、肆意妄为。特别是事业发展顺利、取得较大成就时,必须防止乐极生悲,不要高枕无忧,而是要看到困难、看到风险与挑战,时刻以“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心态迎接挑战、征服困难、勇毅前行。江山难守,不只是帝制时代封建王朝的难题,同样是现代政治体制中各政党面临的难题。我们当然不能把中国共产党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混为一谈,它们在性质上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分析中国历史的演变逻辑和内在规律,无疑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提供借鉴。
(三)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党的自我觉醒
“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六个如何始终”的第四个难题,事关我们党能否永葆革命精神,能否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习近平总书记以厚重的历史感指出,“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反应迟钝,处理动作慢腾腾、软绵绵,最终人亡政息!”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凭借的就是始终保持着一股干事创业、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常怀高度清醒的忧患意识。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向全国人民发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警示。1949年初,党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说这是去“赶考”,不但没有大功告成夺得天下的趾高气扬,而是忧于“考试”能否过关,“不要被退回来”。但也要看到,党员干部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从而导致部分党员干部选择安于现状、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敢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剖析古今中外的治乱兴衰,深刻指出“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任何成功都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为前提。如果安于落后、因循茍且、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但不会发展壮大、成长进步,不但不能创造丰功伟业,而且连已有的基础也会丧失、已有的成就也会毁掉,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这个道理。
二、现阶段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穷途末路。”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执政党的领导能力下降和执政能力不足,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执政环境,最终无法跳出“历史周期率”。当前,党员干部队伍总体素质较高,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明显提高,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但也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如少数党员干部信念动摇、精神懈怠、缺乏担当、斗争精神不足等,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不相适应。
(一)少数党员干部信念动摇和理想滑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危险无处不在。”在思想建设方面,有些党员、干部存在精神迷茫、信仰缺失的问题。有的理想信念“总开关”常年失修,有的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丧失信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出现偏差。有的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热衷于搞“小圈子”“拜码头”“搭天线”,有的反对“四风”不坚决、不彻底,等等。这些“思想灰尘”给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蒙上阴影,从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嬗变为影响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从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因此,解决一些党员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党性修养不足等问题,成为党的思想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二)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
党内部分干部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因地位的改变、权力的腐蚀和利益的诱惑,往往会丧失进取精神和斗志,产生了一些因成绩而骄傲自满的情绪和消极懈怠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此类现象进行了画像:“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
一些党员干部缺乏艰苦环境的历练,难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容易出现精神懈怠、消极无为的危险,缺少敢于斗争、担当作为的责任感和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希望躺平、幻想躺赢,容易助长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等歪风邪气,出现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僵化状态,出现思想惯性、行为惰性,缺乏应对新挑战、开拓新局面的决心和勇气,严重消弱党的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对于人数众多的大党而言,这些问题更应引起警戒。
(三)少数党员干部有特权思想和享乐思想
随着我党执政时间增长,党内容易出现特权思想、享乐思想、贪污腐败的现象。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漫长,一些党员干部深受封建余毒影响,官本位思想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影响,一些干部产生享乐思想。一些干部在享受各种待遇之后,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感觉,不再愿意体验和了解民生疾苦,不再愿意下大力气、实事求是地解决民生问题。对此,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就强调:“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更关键的是,领导干部往往掌握公权力,在信息获取、资源调度等方面的优势要远超于普通群众,一旦享乐思想付诸实践,就会产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消极腐败行为,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消耗的是社会民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三、党员干部如何保持干事创业精气神
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斗争精神和拼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我们党之所以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新时代,我们党始终保持对干事创业精神状态的警醒,目的是更好促进事业发展,要求干部“把全部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
(一)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出问题归根结底是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和意志品格出了问题。因此,如何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从根本上拧紧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是“破题”的难点。
理想信念是激励共产党人开展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内在动力,是永葆共产党人革命本色的精神支撑。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全党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全党理想信念淡漠,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理想信念的确立,不仅仅需要朴素的感情支撑,还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踔厉奋发、拼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从制度上为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提供保障
“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既是党组织的责任,又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既呈现为组织或个人的外在表现,又涉及内在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等问题。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进一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
通过制度安排,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有利于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正确处理约束惩治与支持保护的关系,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引导党员干部更加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心无旁骛、真抓实干。
强化选人用人的干事创业导向,激发干事创业干部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坚持正确政绩观”和“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業导向”。在选人用人上树立注重实干、讲究责任心的导向,为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的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如此,就激发了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被组织认同的荣誉感并将产生示范效应,解决了干部担当作为的外在驱动力问题。
出台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保护机制的相关指导案例,夯实干部干事创业的制度保障。2018年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把“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转化为容错认定程序中的“四个原则”和“六个要素”,结束了容错纠错方面无制度依据的局面。但要进一步消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顾虑,还需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出台容错纠错指导典型案例,特别是要针对责任归属、后果影响等自由裁量因素出台细则说明,以期推动党员干部想作为、敢作为和善于运用制度作为。
(三)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只有保持旺盛的斗争精神,才能在懒惰懈怠时提神强心,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才能在风险挑战面前头脑清醒。
毛泽东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拚命精神。……而工作的时候就要有一股革命热情,就要有一种拚命精神。”对于不忘革命精神这个重大命题,邓小平在1980年强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力发扬和广泛推广“五种革命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提出明确要求,如“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列为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奋进新征程,面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和矛盾问题,更需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赢得新的历史性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