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辉,张潇颖
(1. 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 南通启秀中学,江苏南通 226006)
国际移民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核心构件值得更多关注和讨论。借鉴罗红波[1]的观点,可以将世界近代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 至17 世纪,15 世纪末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使得欧洲人开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大量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同时大量的非洲劳动力被非法贩卖到美洲,欧洲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第二次是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世界各国人口流通以及经济贸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促进世界各国重新分配资源,为维护战后经济的发展,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世界上迎来了第二次人口大规模迁移;第三次是20 世纪90 年代初至21 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走向单极多元,世界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第四次是最近十多年爆发的难民危机,大规模非常规移民被迫离开家乡。
跨国界人口迁移的动机非常复杂,国际移民对目的国内政的影响也非常深刻。比如外籍人口聚集形成自己的社团文化圈,有学者认为外籍移民会最终在身份认同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政治期望和现实要求,强调目的国有责任和义务给予他们平等的基本人权和消除民族差异的公平待遇[2]。这种对抗有引发极端主义和民族冲突的潜在可能,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融入措施。结束移民身份最好的方式是给予公民身份,其中国际移民目的国语言能力成为申请入籍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欧洲作为国际移民目的国语言测试的发源地,起步较早、测试体系相对完善。目前国内对这个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只有王春辉[3]等少数研究有所涉及。本文意在梳理欧洲各国语言测试的概况,希望能为中国未来面向国际移民的语言测试发展提供参考。
1991 年后伴随着冷战结束,欧洲出现了一种非团聚式移民模式,不仅移民的来源更加多样,而且移民的类型日趋复杂。各国政府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就是提高社会包容能力和加快推进社会融入进程。因此从国家治理层面的角度出发,出于对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身份认同的考虑,语言和文化成为制定社会融入政策、移民政策等的关键因素。如何处理本土民族语言与移民新晋语言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各国政府开始思考用一种新方法以确定谁可以进入该国领土并获得公民身份。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目的国语言测试就成为国际移民被授权进入目的国并在未来转换为公民的关键环节[4]。
简而言之,国际移民目的国语言测试“是指国际移民不因其居住时间、身份、收入、教育背景等异质性差别,在申请入境—居住—入籍这三个阶段通过一项移入国国家或官方语言的测试制度”[3]。这种语言测试具有多种形式,例如荷兰政府要求移民在本国通过语言测试并作为入境条件之一,拉脱维亚政府则要求移民申请公民身份时通过新国家语言测试。当然,一些国家的语言测试也会因国情的不同衍生出包含与目的国宗教文化、历史、社会价值等有关的社会知识测试(knowledge of society test,KoS)[5],它作为语言测试的辅助体,在检测国际移民语言能力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1.移民语言与民族国家建设的关系
语言因素是助力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欧洲。Piller[4]指出现代国家是建立在“一种语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之上的,多个欧盟成员国获得合法公民身份的申请过程中引入语言要求或语言测试,这一举措的动机之一就是出于对此意识形态的考虑。这种语言民族主义思想起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以语言为手段,凝聚和强化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感[6]。
语言作为构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根植于政治、国家教育以及个人背景中,如Blommaert 提到语言的产生、传播以及与国家的关系主要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过程,社会则反映和维持了国家的社会语言主义[7]。Laursen 主要讨论了民族主义与语言的关系,并提出民族主义的价值根植于语言之中,在全球化面前语言也有着平衡文化持久性和变化性的作用[8]。May 以法语和爱尔兰语为例,说明语言政策主要是由政治决定的,语言通过同化实现现代化的论点实际上是政治判断[9]。May 采用了情境观点,认为“语言是种族身份的一个偶然标记”,移民想要获取民族国家所承认的社会身份就需要掌握该民族国家的语言[10]。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民族国家建设需要依靠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建立国家机器,进而完成社会融入,而语言又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11]。因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国际移民作为社会流动性较高的成员,需要学习并掌握目的国的语言。
2.移民语言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随着国际移民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新旧移民、传统居民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愈来愈密切。就国际移民来说,他们会与社会形成同化、融入、分化和边缘化等四种不同的结果,而融入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分化和边缘化是社会发展中最想要避免的状态。因为同化和融入这两个词和与之相关的政策目标之间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性,所以在谈到融入时要首先明确与同化的差异。同化是指行为体主动或被动调整以适应新社会机制并向新社会期望靠拢;融入则是指行为体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在经济、社会生活和心理三个层面都被主动纳入新社会中。
移民的社会融入背后反映着行为体对新社会主观意愿的诉求,同时需要行为体去克服在融入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语言、交际等问题,这就要求他们有一个去社会化后的再社会化过程[12],这也是实现行为体彼此之间社会认同的前提。但国际移民这个特殊群体在目的国实现再社会化之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语言问题首当其冲。国际移民在进入目的国时,由于不了解或未熟练掌握目的国语言,不具备进入主流社会的文化、交际等能力,只能在边缘地区以贩卖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生存手段。长此以往,具有相同境遇的国际移民聚居在一起形成小范围的移民社区。在长期居住的过程中,有的移民会因为先掌握目的国语言从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成为被主流社会接纳的“局内人”。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让移民者和传统居民不断扩大原有的交际圈和文化圈,在交往中相互信任。这就要求这些社会群体具备新的能力,尤其是处理文化异质性和种族多样性的能力。移民为尽快融入新社会(就医、上学、工作等),开始学习目的国语言;在移民聚集地,传统居民为达成自己的现实目的(服务、商贸等)也开始学习移民语言,这就形成了移民与移民之间、移民与传统居民之间学习使用语言的现象,多语言能力也就成为解决社会认同问题的路径之一。
3.移民语言与公民权的关系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家领土扩张/消亡(冲突或战争)和人口跨境流动,具有不同愿景和生活方式的人开始与固定的本土社会居民融入,打破了以往既定的政治和制度框架。对于新移民来说,获得目的国公民身份是对移民最高级别的身份资格认定。那么移民语言对移民者拥有公民身份并获得公民权到底有什么作用?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确公民权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公民权是国家对具有公民身份的人赋予的权利;从狭义上来说,Mashall 等将欧洲的公民权分为市民、政治和社会权利三部分[13]。而公民权是“通过正当法律程序捍卫和维护给予一个共同体的完全成员的一种地位,所拥有这种地位的人享有一切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公民权是比公民身份更具体的概念,也是下文中所涉及的移民目的国语言测试制度的关键。
社会各界也曾围绕公民权的话题展开广泛讨论。Squires[14]将公民权视为跨越不同区域的张力轴,成为西方主流政治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的重要焦点。可以划分如下:权利/责任轴,涉及权利的相对重要性,还涉及责任以及每种责任的适当形式;领土/世界轴,阐述了主权民族国家的领土维度这一概念的中心地位;普遍/特殊轴,关注普遍规范和评估的优点与基础。这一概念已更多地和领土/公民身份联系起来了。Brun 进一步说明,公民权加强了公民身份作为法律基础的划界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或留在一个国家的权利已经成为公民身份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15]。
在国际移民获取公民权这个过程中,语言成为关键性工具之一,开始在公民身份标记中发挥重要作用。Millar 从国家地位的角度发声,指出掌握国家标准语言的人比不掌握国家标准语言的人拥有更强大的地位[16]。目前,欧洲国家一般以领土原则为基础的“出生地法”和以血统原则为基础的“血统法”这两个标准来区分公民身份。根据血统原则,获得公民身份的最基本前提是血统,即共同的起源(例如在以色列,自动授予犹太人公民身份);根据出生地法,移民需要通过目的国一些象征性行为(例如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测评),决定申请者是否享有公民权,这就说明语言加强了国家在规范(谁可以)进入领土方面的把关作用。
属于民族、语言和身份等式内的人与属于民族、语言和身份等式外的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法律上承认的人民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公民,也就是国家。因此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社区成员,即使他们互不相识,但是他们可以相互依靠。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宗教规范、价值观,而社区边界以外的人则并不会遵守这些法则。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学习并掌握目的国语言,会成为那些进入一个国家并申请成为该国家公民的人的基础性要求。
1975 年《欧洲语言学习基本标准》制定,2001 年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正式出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CEFR)。作为移民入境、居住、获得公民身份语言熟练程度的语言政策参考工具,CEFR 包含A1(最低)到C2(最高)六个等级,其目的是帮助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了解现有标准和考试所需的语言熟练程度,以便在不同的资格体系之间进行比较,促进整个欧洲的人口流动和语言文化交流①。欧洲委员会成立后,于2002 年成立了移民和融入语言评估小组(LAMI),用于评估和绘制欧洲委员会成员国的国际移民语言和社会知识测试以及学习机会情况。欧洲委员会大部分成员国都将移民入境—永久居住—入籍的官方语言要求与CEFR中的语言等级相结合②,欧洲委员会在2007、2009、2013、2018 年分别就成员国的成年移民语言融入问题做了相关研究[17]。
根据2019 年欧洲委员会和ALTE③联合发布的《关于国际移民社会政策语言和知识调查报告》显示,在2018 年接受调查的40 个成员国中,78%的成员要求国际移民在获取公民身份时通过该国语言或社会知识测试,而在此之前的2007—2013 年占比分别为42%、59%、54%。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移民申请居住—入籍目的国的重要条件之一。2007④—2018 年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在国际移民申请入境—长久居住—入籍各阶段有语言要求的占比发展情况,可参见图1。
图1 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国际移民语言要求历时发展图
通过图1 可以清晰地看出,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对国际移民的语言要求整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的。移民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制定国家语言政策、移民治理以及改革教学的有力工具。下文主要以2018 年的研究报告为基础展开讨论⑤。
欧洲委员会47 个成员国/地区中有41⑥个对2018 年的报告做出回应。其中7 个国家⑦在捐款等经济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但这7 个国家在移民和融入过程的任何阶段都没有明确的语言要求,因此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内。除此之外,具体有34(83%)个国家/地区在移民和融入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语言要求,这相比2013 年的调查有一定提高,那时参与调查的36 个成员方中有29 个(80.5%)有语言要求。把将语言纳入移民政策的成员国/地区作为调查对象(n=34),参考Van Avermaet 关于移民和公民身份的语言政策制度要求的10 个问题,提出以下问题[18]。
1. 在入境前—永久居留—入籍这三个阶段是否有语言要求?如果有,是什么等级/要求?
2. 是否提供语言学习的正式课程/方案?
3. 课程是否由国家或政府提供?如果提供,有多少学时?
4.是否有用于移民目的的官方标准化语言测试?
5. 是否对测试工具的质量进行检查?
6. 语言测试是否符合ALTE Q—mark?
7.在入境前—永久居留—入籍这三个阶段是否需要参加“社会知识测试”(KoS)强制性课程?
8. 在入境前—永久居留—入籍这三个阶段是否需要参加KoS 测试?
9. KoS 测试的主要考试形式如何?
本文对每个国家都进行了以上9 个问题的调查,并利用官方文件和网站材料进行整合分析。其中“入境前”代表的是为新移民者制定的政策,在个别国家(如荷兰)申请入境的移民需要在母国完成基于计算机化的测试。“融入和居住”是针对那些已经在目的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并想申请获得永久居留权的移民的政策。一些国家(如德国)获得临时或永久居留权的老移民需要参加国家的“融入计划”。“入籍”是针对希望在目的国申请公民的人制定的政策。对于每个问题,下文将分类别讨论。
1.语言要求
在参与调查的41 个成员国/地区中,有10 个国家要求移民在入境之前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目的国的语言并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其中有5个国家要求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上达到A1 级水平,2 个国家要求四项中的两项达到A1 级水平,3 个国家没有规定水平要求。
而各国(区)对想要申请获得永久居留权的移民所提出的具体语言要求并不一致。在提出要求的20 个国家/地区中,只有10 个要求移民在四项技能中全部达到A2 级水平;捷克共和国的要求较低,只需到达A1 级水平;德国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要求达到B1;挪威只在口语方面有A1 要求,在其他方面没有任何要求。其中有4 个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水平要求。
各成员国之间在入籍阶段的语言要求也缺乏一致性,语言要求从A1 到B2 不等。同样,很少有成员国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规定不同的等级要求,这与永久居留要求的趋势类似,只有卢森堡、挪威和瑞士对四种技能中的一种或几种提出要求。其中有8 个成员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语言要求,但通过设置KoS 测试辅助衡量语言水平,有关KoS 测试的内容将在下文具体分析。上述情形可以展示为表1。
表1 2018 年欧盟各成员国针对国际移民的语言等级要求情况
2.语言课程配置
语言课程方面,除了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其余成员国都为移民提供了语言课程(n=34)。在这些国家/地区中只有阿尔巴尼亚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的语言课程不是由政府提供或资助的(n=32),其中有30 个国家/地区的课程质量受到中央机构或地方机构监督。至于教授课程的语言教师是否接受训练以及接受定期考察,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虽然大多数欧洲委员会成员国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东道国语言的机会,但只有24 个成员提供免费的语言教学课时,且每个国家提供的课时量数目不等,提供0<250<500 课时的国家居多,大于1000 课时的国家最少,具体内容可参考表2。
表2 欧盟成员国针对国际移民的语言课程配置情况
表1和表2 的数据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目的国语言,已经成为移民长久居留目的国的重要要求之一。尤其是移民在目的国申请公民身份时语言能力要求比其他情况下要更加严格,而且对具体水平的要求也高。虽然大多数成员国都提供了满足移民学习目的国语言需求的课程,但关于学习机会和语言要求之间的联系没有呈现正相关结果,成员国之间在提供的课时数、课时费用以及教师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说明,伴随着语言在移民政策中地位的升高,如果想要确保移民达到目的国语言能力水平要求,政府不仅要考虑为移民提供合适的语言课程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也要考虑移民的语言学习最高支付能力,这三者之间的消长关系将成为影响移民目的国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2019 年,欧洲委员会有26 个成员国/地区对移民有目的国语言测试要求,其中12 个成员国规定移民在申请目的国永久居留权时必须通过该国的语言测试;3 个国家规定移民可以参加语言测试,或者出示由认可机构颁发的证书,以确保移民达到了所要求的语言熟练程度。13 个国家规定移民在申请入籍获取公民身份时必须参加该国的语言测试;5 个国家规定移民可以参加语言测试,也可以由认可机构证明移民者已达到所需语言水平;7 个国家规定移民可通过与移民官员面谈或提交语言文凭或证书的方式证明他们精通目的国语言;1 个国家没有说明是否或如何评估移民的语言能力。这说明语言测试在移民政策中占据重要作用。同样,语言测试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测试的结果,因此,大部分成员国/地区已经为语言测试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手段是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如欧洲语言测试员协会(ALTE)、欧洲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欧洲资格和考试管理办公室(OFQUAL)、歌德学院和欧洲语言证书(TELC)相关机构。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约一半的国家/地区⑧(n=16,占比47%)设置目的国官方标准化语言测试,有11 个成员国/地区(奥地利、比利时(Fl)、比利时(Fr)、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意大利、荷兰、挪威、俄罗斯、瑞士)为移民提供了多种测试,5个成员国(德国、希腊、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土耳其)只提供一种语言测试。有12 个成员国(奥地利、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摩尔多瓦、荷兰、挪威、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瑞士)已建有语言测试的检测机制。对比2013年提到的具有语言测试机制的成员国(n=10),在数量上略有提高。在这12 个国家中,只有奥地利、捷克共和国、丹麦、德国、荷兰、挪威、斯洛文尼亚7 个国家符合ALTE Q-mark⑨检测标准,具体数据分析可参照表3。
表3 欧洲委员会成员国标准化语言测试及质量发展情况
前文已指出,各国对移民者所掌握目的国的语言要求从A1—B2 不等,语言水平的高低程度影响了移民者是否具备入境—永久居留—入籍的权利,对移民者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景也具有重要和深远影响。因此,标准化的语言测试和测试工具的质量应满足所有移民在申请进入一个国家、居住权和公民权时所需的公平、平等的要求。但是经过本节的分析可以发现,实际的语言要求与标准化的语言测试及质量的发展并没有成正比,甚至可以说差距很大。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在建立标准化语言测试以及完善测试检测机制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社会知识测试又称为KoS 测试,包含移民目的国社会、文化、历史和法律等相关内容,因为也会涉及语言文字问题,因此KoS 测试也在本文的考察范围之内。KoS 测试要求同样也可分为入境—永久居留—入籍三个阶段。在所搜集的资料中显示,在入境前这一阶段只有荷兰和土耳其两个成员国对移民设置了KoS 测试,由于搜集资料手段的有限性,未能搜集到这两个国家是否为移民提供关于该测试的课程。因此本部分只分析移民在目的国申请永久居留和入籍两个阶段的KoS 测试及强制性配套课程。
在参与调查的成员国中,只有15 个国家/地区⑩明确规定移民在申请永久居留权时必须参与相关课程的学习或通过相关考试。其中塞浦路斯、法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葡萄牙和英国(n=7)具备两种形式的KoS 要求,另外7 个成员国要求移民必须通过正式的KoS 测试,但不强制移民学习KoS 课程。值得注意的是比利时(Fl)这个地区,该地区只强制移民学习KoS 课程,但不要求移民通过正式KoS 测试以决定移民是否具有永久居留权。16 个国家/地区⑪对移民在申请目的国入籍阶段有KoS 要求。只有希腊、瑞士、英国(n=3)具备两种形式的KoS 要求,具体数据分析可参看表4。
表4 成员国在永久居留、入籍阶段关于KoS 测试及课程要求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KoS 测试在各个成员国于移民入境前—永久居留—入籍三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只有英国和希腊(n=2)在两个阶段都要求移民学习课程并通过正式的KoS 测试,这个结果显然与语言测试的结果存在相当大的反差。因为比利时(两个地区)都不设置KoS 测试,在综合考虑后,我们将15 个成员国的KoS 测试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以测试的形式和测试的语言为主,可参看表5。
表5 KoS 测试的形式与语言使用情况
首先从测试的形式看,多数的KoS 测试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要么是纸质书写形式(n=6),要么是纸质书写或计算机相结合(n=9)。从测试的语言来看,只有挪威和摩尔多瓦提供移民者母语或通用语,其余都是以目的国官方语言进行的。考虑到KoS 测试的内容包含历史、地理、法律、文化、社会价值等内容,大致可推测出该测试所需要的语言水平介于A2—B1 之间。
我们有理由认为KoS 测试也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测试,甚至可以说是语言测试的辅助测试。虽然KoS 测试可能会使低文化水平的移民处于劣势,但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出发,文化寓于语言之中,了解该国的文化,是有利于移民形成群体认同思维,更好地融入目的国社会的。
国际移民是世界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如何让国际移民作为国家的新人更快地融入目的国社会,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欧洲国际移民语言测试的语言要求、特点以及课程配置等内容,了解到利用目的国语言测试这一手段企图解决谁可以进入国家领土并成为国家公民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趋势。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来华国际移民数量也逐步增多,但是我国对于移民语言测试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本土居民为主的非移民型国家,但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来华国际移民在数量、类型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针对在华国际移民的中文语言测试应该加以考虑和规划。未来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从宏观角度,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法规,不断规范国际移民入境—永久居住—入籍的语言要求,针对不同移民类型做好合理规划,利用好国内现有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小学汉语考试(YCT)、商务汉语考试(BCT)、医学汉语水平考试(MCT)等;从中观角度,各地政府要充分考虑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从课程安排、考试以及学习资源上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移民语言学习的需求,不断提高国际移民的再社会化能力;从微观角度,国内现有的企事业单位,在雇佣国际移民时,要充分考虑移民社团的实际需求建设企业语言战略,与国家上层要求做好配合。
比起国际上针对国际移民语言问题研究的火热情况来[19],国内针对此论题的研究还不够多。包括来华国际移民的相关语言政策、目的国语言测试、语言能力与社会融入等话题,亟待学界加强调研和研究。
注释:
① CEFR《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网址:www.coe.int/en/web/common-european-frameworkreference-languages/table-2-cefr-3.3-common-reference-levelsself-assessment-grid,访问日期:2022 年11 月30 日。
② 后文中所提到的A1-C2 都是CEFR 中第二语言能力水平的概述。
③ ALTE(The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ers in Europe)欧洲语言测试员协会,是一个专门提供外语考试的机构。
④ 2009 年才首次调查入境前的语言要求,所以2007年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
⑤ 由于世界局势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各国移民政策变化迅速,故仅作为现状问题的参考。
⑥ 其实是40 个国家,41 个国家/地区中比利时分为佛兰德斯社区(荷兰语区Fl)和瓦隆社区(法语区Fr),算作两个地区。
⑦ 分别是安道尔、保加利亚、爱尔兰、摩纳哥、圣马力诺、塞尔维亚和瑞典。下文中提到的34 个国家/地区也是指除去这7 个国家。
⑧ 奥地利、比利时(Fl)、比利时(Fr)、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德国、希腊、意大利、摩尔多瓦、荷兰、挪威、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瑞士、土耳其。
⑨ ALTE Q-mark 是一个质量指标,成员组织可以用它来表明他们的考试通过了严格的ALTE 审核,符合ALTE 17 个质量标准的所有核心要求,具体可参照网址:www.alte.org/Setting-Standards。
⑩ 奥地利、比利时(Fl)、塞浦路斯、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摩尔多瓦、荷兰、挪威、葡萄牙、俄罗斯、英国。
⑪ 奥地利、比利时(Fl)、比利时(Fr)、捷克共和国、丹麦、德国、希腊、匈牙利、拉脱维亚、摩尔多瓦、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士、英国。
⑫ 通用语是指Lingua Franca。